中国空气质量改善,自杀率显著降低

文摘   2024-08-13 08:03   英国  

For English version, click 'Read More'.

撰文 | 牛雨晗


研究表明空气污染和高温对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2013年至2017年间,中国空气污染大幅减少的同时,自杀率也以惊人的速度下降。

  
研究显示,2013年至2017年间,上海浦东新区 PM2.5 的改善减少了约155起自杀事件。图片来源:eye35 stock / Alamy
“自从新冠疫情下各国实施隔离措施以来,人们对心理健康和自杀有了更多的讨论。然而,除了关注个体因素,高温和空气污染等外部环境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至关重要。”塔玛·卡尔顿 (Tamma Carleton) 告诉对话地球。
卡尔顿是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布伦环境科学与管理学院的经济学助理教授,她和来自上海财经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的研究者合作完成了这份研究。她们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3 年至 2017 年的县级自杀数据,对大约 140,000 个观测数据以及来自中国各地约 1,400 个空气污染监测器的数据进行了匹配分析。。
近年来,中国的自杀率持续下降,居民收入增加、文化程度提升和农药安全使用等各项因素都推动了这一趋势。除了这些因素外,研究发现,在大气污染防治的五年间,中国的PM2.5污染水平明显下降,预防了1万3千到7万9千起自杀事件,占同期自杀率下降的10%。

  空气污染的心理影响
自2013年,国务院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向污染物“宣战”以来,中国整体的空气质量明显好转,生态环境部的报告显示,全国细颗粒物(PM2.5)的年平均浓度从2013年的72微克/立方米降至2017年的43微克/立方米,下降了40%。
空气污染物对人类身体健康的影响在中国已经被广泛讨论。美国芝加哥大学能源政策研究所每年发布的空气质量寿命指数报告,直观地将空气中的细颗粒物污染换算成对人们预期寿命的影响程度。2013年至2016年间,中国的PM2.5大气污染水平比2013年下降12%,相当于中国居民平均预期寿命延长6个月。



然而,空气污染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长期接触空气污染物与特定的神经认知障碍存在关联。虽然其确切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者已经提出了一些假设,发现PM2.5能够通过诱发抑郁症和痴呆症等途径增加自杀风险。
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一项研究发现,生活在 PM2.5 含量高的地区会使患抑郁症的风险增加约 10%,三天内空气中 PM10的含量每增加 10 微克/立方米,自杀风险增加 2%。
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暴露在高浓度空气污染中的PM2.5每增加 2.82 µg/m3,暴露在污染中的老年妇女五年内患阿尔茨海默氏症的风险可能增加24%。而患有阿尔茨海默病或其他痴呆症是老年人自杀的一个关键风险因素。
这些假设在卡尔顿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中国老年女性是受空气污染影响最脆弱的人群。根据估计,65-85岁女性的自杀率对PM2.5的敏感性是全样本的5倍。
量化PM2.5与自杀率之间关系的直接难题在于排除干扰因素。2013至2017年间,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与自杀风险的降低密切相关。卡尔顿表示:“将经济活动与空气污染的影响区分开来非常困难。我们的研究利用了逆温现象来解决这个问题。”
她介绍道,一般情况下,大气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当发生随机逆温事件时,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升高,从而造成污染气体和粉尘难以向高空扩散和稀释。因此,即使在两天的经济活动量相同的情况下,如果其中一天发生了逆温事件,实际的污染暴露量会更高。通过分析逆温活动数据,能够将空气污染和经济活动等其他因素区分开来,更准确地量化空气污染对自杀率的影响。
排除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等因素后,从地区来看,中国中部和东部是因空气改善而自杀人数下降得最多的地区。这些地区人口众多且PM2.5下降幅度很大。根据其模型估计,上海浦东新区 PM2.5 的改善在短短 5 年内减少了 155 (±56)起自杀事件 。
而在所有可获取数据的县中,只有 5%的县空气质量恶化且自杀死亡人数增加,这些县主要位于中国中部和中西部地区, 其PM2.5上升是由于沙尘所致,而不是直接人为排放,“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治理空气污染的紧迫性,无论是中国西部地区,还是其他高污染的国家。”卡尔顿说。

  高温和空气污染的双重影响
空气污染并不是唯一一个影响心理健康的气候原因。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揭示了高温与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
复旦大学的一项研究对中国2013年至2019年间超过43万起自杀死亡案例进行了分析,发现15.2%可归因于非最佳温度,且老年人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与高温相关的自杀风险较高。
上海的田子坊安装了降温喷雾系统,为烈日下的行人带来一丝凉爽。图片来源:Matthew Ashmore / Alamy
“高温对身体健康情况差、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弱势群体的影响尤其严重,政府在制定心理健康保护计划时,需要关注的人群差异性。”论文作者、复旦大学教授陈仁杰告诉对话地球。
卡尔顿和复旦大学的研究都是排除了其他干扰因子,对空气质量和高温对自杀率的影响进行单独量化研究。不过,2021年耶鲁大学的一篇论文提出,虽然尚未完全了解空气污染和高温的相互作用机制,但是两者与自杀高度相关。
陈仁杰向对话地球解释道,从生物学角度来看,高温和空气污染都可能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独立或共同影响大脑功能。而且,高温条件下,空气污染物如臭氧的生成速度加快,使得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这时,人们可能为了寻求凉爽而开窗,这样不仅无法有效避暑,反而会使室内空气中污染物浓度上升,加重了呼吸系统的负担,间接增加自杀的风险。
此外,高温和空气污染还可能通过社会心理机制共同作用。例如,持续的高温可能加剧人们的心理压力,而空气质量差则可能限制人们的户外活动,减少社交互动。
陈仁杰表示,高温和空气污染对自杀率的影响相辅相成。在未来的公共健康政策制定中,应同时考虑这两种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并采取相应的适应与缓解与适应措施,如改善城市绿化,提高空调使用的普及率和效率,以及加强空气质量监控和预警系统,以减轻这些环境因素对公众心理健康的影响等。

  关注气候变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气候危机也是一场健康危机。
在气候变化影响下,热浪、暴雨、洪水和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在世界多地变得日益频繁。这些自然灾害的幸存者也许会因睹严重伤害或死亡而遭受心理创伤。2005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对经历了卡特里娜飓风后返回新奥尔良的居民进行了快速需求评估,结果显示,将近 50% 的受访者表现出“可能”需要心理健康治疗的迹象。
低收入家庭和贫困人口往往更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农作物欠收、家庭成员生病等经济冲击会损害其心理健康。近年来,气候变化带来的干旱已成为导致印度农民自杀的一个重要因素。国际环境与发展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2023年5月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印度农民自杀人数在干旱年份增加。在过去十年中,降雨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五个邦也报告了农民的高自杀率。
2022年,世卫组织发布的政策简报提出,气候变化对人类精神健康与福祉构成了严重威胁,敦促各国将精神卫生支持服务纳入其应对气候危机的工作。该组织于2021 年 对 95 个国家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迄今为止,只有 9 个国家将心理健康和心理社会支持纳入其国家健康和气候变化计划。
过去20年间,中国自杀率的下降,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危机干预研究室主任费立鹏(Michael R. Phillips )提出,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在2030年把自杀率降到2015年的三分之一,仅仅通过经济发展、城镇化来实现已经不够了,中国得发掘新的有效的办法。
卡尔顿表示,如果心理健康从业者能够获得相关的环境信息,在温度升高、重大污染事件发生时保持高度警惕,主动支持患者和有自杀风险的人,有利于提前干预,阻止悲剧发生。
陈仁杰也建议要推动政府间跨部门合作,“气象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合作是关键,这包括共享数据、联合研究和制定综合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等。”他说。


本文首发于对话地球网站。

■ 牛雨晗是对话地球的助理编辑,于2022年加入。她拥有世新大学的新闻学学士学位和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国际关系硕士学位。她曾在澎湃新闻和世界自然基金会(英国)工作。她对能源转型、毁林问题和气候变化对经济的影响感兴趣。



  推荐阅读


⭐将Dialogue Earth设为星标


 For English version, click 'Read More'

Dialogue Earth
Dialogue Earth 关注全球环境问题,致力于促进直接对话,为我们共同面临的环境挑战寻求解决方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