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中国“以养为主”的渔业转型之路

文摘   2024-09-25 14:49   英国  

For English version, click 'Read More'.

撰文 | 谢若含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渔业报告显示,中国不单是最大水产生产国,2022年的水产产量占全球的近 40%,更是全球水产养殖业增长的主要动力。

  
河北滦南县,工人们忙着从养殖池中捕捞石斑鱼。图片来源:YongXin Zhang / Alamy
2050 年,世界人口将达到 97 亿。人口日益增长,如何可持续地满足粮食需求是关键。
联合国粮农组织今年发布的《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报告中显示,渔业在确保粮食供应中至关重要;2022年,全球渔业和水产养殖产量再度刷新记录,水产动物养殖产量也第一次超过了捕捞渔业产量。
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中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自 1989 年以来,中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渔业生产国, 2022年,中国渔业产量占全球总产量近40%。
不过,该报告指,中国的海洋捕捞量已经从2015年的1440万吨下降到2022年的1180万吨,减少近18%。与此同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成为了亚洲以至全球水产养殖生产的主要驱动力。


  从“捕”转“养”化解沿海鱼资源枯竭
数十年过渡捕捞导致沿海鱼类危机,是中国大量发展可持续水产养殖渔业的一大动因。
中国渔船数量占是世界第一,许多渔船在中国沿海进行捕捞,因此导致过度捕捞问题逐渐严峻。气候变化带来的海水暖化和酸化也给中国近海域的鱼群,包括野生大黄鱼、海鲷、玉筋鱼大带来生存挑战。
因此,过去20年,中国渔业政策以改善沿海鱼类资源枯竭为核心,着重减少捕捞渔业生产。2003年,农业农村部出台了减少渔船数量和容量的指导方针,且在伏季休渔期实施以来,不断延长休渔时间并扩大其范围。2017年起,沿海省份也开始试行并推展限额捕捞制度,即在特定水域限制指定渔业资源的捕捞量,以此减少野生捕捞。

  远洋渔业面临挑战

为了弥补国内捕捞量的下降,自 2000 年来,中国扩大了远洋渔业。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22 年中国的远洋渔业产量为 233 万吨,同比增长近4%,占捕捞渔业近18%。

但远洋渔业的增长也在国际社会引发了可持续性和透明度的争议。来自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远洋船队活跃于西非地区等发展中国家水域,其规模化的捕捞技术,给当地渔业资源以至渔民生计带来压力。其中一些涉嫌非法、不报告和不受管制捕捞活动(Illegal, Unreported and Unregulated,简称IUU)的作业,就促使了中国政府以“黑名单”等打击违法手段回应。
农业部的官方数字显示, 截至2016年底,中国远洋渔船有近 2,900 艘(含在建渔船),而作业船数目比2010年增长66%。而《中国的远洋渔业发展白皮书》显示,到 2022 年,远洋渔船数目降低至 2,551 艘。
从 2020 年开始,中国就开始限制远洋捕捞,其中就包括在公海区域自主休渔,同时,针对公海的鱿鱼资源,明确限制各渔场的作业渔船数量。在这一趋势下,在 2021 年,中国两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了“发展可持续远洋渔业”。翌年,政府设定了230万吨的远洋渔业捕捞限额,来控制渔船规模,推动“高质量发展”。
在海洋捕捞数量见底,同时远洋捕捞受到约束的背景下,中国开始不断发展水产养殖,以保证未来粮食安全。在十三五规划的末年,水产养殖产量是已是捕捞产量的四倍。2021 年发布的十四五规划更加明确了发展水产养殖的重要性。

  中国向水产养殖转型
中国也在世界范围内扮演了水产养殖推动者的主要角色。上述的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报告显示,在2022年,亚洲国家的水产动物养殖量为834万吨,比前两年的775万吨多。而中国在此贡献了55.4%的增长,其水产动物养殖量在2020年至2022年间增加了330万吨。

中国水产动物养殖量远超捕海洋捞量

然而,水产养殖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无序扩张的挑战。渔药的无控制使用和水污染对近海环境造成了困扰。绿色和平的海洋项目经理周薇表示,“某些人工养殖的肉食性鱼类、虾蟹,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投喂大量源自野生幼杂鱼的饲料,这对野生渔业资源造成了压力。这种养殖模式的可持续性也存在担忧。

为了促进可持续的水产渔业养殖方法,中国从 2021年开始大力推广绿色养殖技术,其中包括有效治理养殖排放的废水、减少对水生动植物用药、以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等工作。
同年,中国政府完成水产养殖规划,包括由各级政府划定出适宜开展养殖的区域、排污要求较高的“限制养殖区"和禁止养殖活动的区域。这也将有利于防止水产养殖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形成负面影响。
不过,这些渔业政策和落实在现实层面仍有差距。周薇认为,政策执行和监管难度大的原因之一来自于支撑管理的人力资源和能力过于缺乏。中国近海有接近20万艘渔船,估计有上千万名渔民和渔业从业者,各地的捕捞方式也多种多样,渔业规模庞大且复杂;多年来,无论在科研,还是渔民转产转业的政策落实上,人力资源和管理能力不足都成了很大的阻碍。

  出口大国 进口需求攀升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报告显示,作为水产生产大国,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渔业出口国,最大出口目的地是日本、美国和韩国,出口品种主要为墨鱼、鱿鱼和鳕鱼。
中国的进口同时也在大幅增长。报告显示,按金額计,中国在2022年首次成为了水产品的净进口国。(按量计中国早在80年代成最大进口国,而其贸易易差近年进一步扩阔。)
中国的进口最多来自厄瓜多尔、俄罗斯和越南;产品种类以虾类、大西洋鳕、龙虾和螃蟹为主,另外也包括养殖畜牧业的饲料和加工业的原料。
报告解释,进口量攀升是因为中国从别国进口水产进行外包服务,也反映民众对非本国生产品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中国渔业协会在2021年的分析表示“中国水产供给“将进一步依赖水产养殖业和进口”,正正道出了上述趋势。至于对全球而言,养殖的重要性将进一步提升。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计到2032年,水产养殖业将占世界水生动物总产量的54%,比2022年多三个百分点,这意味着这一转型将会持续。


本文首发于对话地球网站。

■ 谢若含,独立媒体人,泛文化中文播客《不合时宜》创始人,毕业于阿姆斯特丹大学政治传播硕士。曾为多家中外媒体供稿,关注气候正义、移民等议题。



  推荐阅读


⭐将Dialogue Earth设为星标


 For English version, click 'Read More'

Dialogue Earth
Dialogue Earth 关注全球环境问题,致力于促进直接对话,为我们共同面临的环境挑战寻求解决方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