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金融阻力的消除,以及为了应对欧盟CBAM的碳泄漏压力,中国的碳市场即将迎来首次扩容,碳价有望继续上涨。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开市当天在武汉的分会场。图片来源:Xiao Yijiu / Alamy中国的全国碳市场运行已满三年,经历了两个履约周期。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长夏应显今年7月表示,对准备纳入碳市场的重点行业的相关技术文件起草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将尽快实现碳市场的首次扩围。根据7月份发布的《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简称《报告》),第二个履约周期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和成交额较第一个履约周期分别上涨47.01% 和125.26%。夏应显说,第二个履约周期配额总量盈亏基本平衡,符合政策预期。《报告》显示,首个履约期成交均价42.85元/吨,之后两年成交价格平稳向上。2024年开始碳价上升势头迅猛,4月24日突破100元/吨,形成一个历史性节点。尽管此后稍有回落,但均价同比仍呈上涨趋势。根据上海能源环境交易所数据,今年上半年,碳市场的月均成交量为366.82万吨,相较第一个履约期的月均成交量,涨幅达174.90%。中国碳市场量价齐升的动力来自何处?扩容对于企业有何影响?中国碳市场的演变是否可以缩小和化解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带来的贸易壁垒? “紧箍咒”变“风火轮”以往,政府将企业纳入碳市场时,企业常将其视为增加了额外的成本制约。自2017年全国碳市场筹建开始,每每向行业征求意见,得到的反响都以“背包袱”的顾虑为主。因此,首批纳入碳市场的范畴从最初设想的八大行业(包括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造纸和航空),缩减到最终落地时仅有的发电行业。这一点正在发生实质性的转变。碳价格正在借力各方面政策积极“突围”,从碳约束变为激励。如果企业的配额来自政府免费发放,且比较宽松,那么控排企业面临的碳约束较低,碳价也低;而如果收紧配额,碳价提升,还会带来成交量提升。2023 年,新版发电行业碳排放配额方案下调了各类火电机组的碳排放基准值,相当于收紧了配额。效果立竿见影,第二个履约周期成交量比第一个履约周期增长19%,成交额比第一个履约周期增长89%。▲当中国的全国碳市场纳入钢铁、水泥和电解铝,其覆盖的碳排放量将每年增加20-30亿吨。图片来源: Jianhua Fan / Alamy碳价提升的同时,也提升了其金融价值。企业只要积极管理排放,就不需要购买额外配额来完成履约,化解了企业的成本。如果减排有力,甚至还可以出售配额以获利。而且企业可以将碳配额作为抵押品,向银行获得高额度的金融支持。2021-2022年,绿色金融几乎是各大银行最具优先级的创新方向之一,不少银行为了为碳配额的抵质押贷款开绿灯,企业的金融资源多了,进一步化解成本,带来收益。除此之外,中国也正在积极推进转型金融布局,也就是通过金融引导、促进资金流向有利于低碳转型的产业方向。尽管全国性转型金融标准还在编制中,市场的实践和地方标准的发布早已开始。2022年交易所和交易商协会陆续推出低碳转型债券、低碳转型挂钩债券和转型债券试点,合计累计发行规模超过1000亿。截至2022年12月末,中国央行通过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金融机构向碳减排领域发放符合要求的贷款近6000亿元。该项政策已被宣布延续至2024年末。在这样的政策引导下,典型高排放行业的产业转型项目,更容易得到金融支持,为加入碳市场进一步减排做准备。今年3月发布的指导意见要求在5年内基本建成“国际领先的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体系”,确保“各类要素资源向绿色低碳领域有序聚集”。基于以上背景,中国碳市场曾经的扩容阻力,即被看作成本制约的“紧箍咒”,基本上被历史性地化解了,变成了促进行业加入碳市场的“风火轮”。这使得它可以在宏观经济背负巨大压力的情况下顺利扩容,并与碳价形成联动效应。碳价保持合理高位,当前更有利于推动企业积极转型,也自然成为政策的目标。 内部准备和外部压力2021年7月中国全国碳市场启动时,中国就声明了“成熟一个、纳入一个”的扩容原则,也给出了“十四五期间将八大重点排放行业全部纳入”的总体目标。业内最初预计2022年纳入2~3个新行业,但频频发生的数据造假惩戒、以及2023年以来的宏观经济压力,让市场很快调整了预期。随着大规模基建的放缓和房地产行业的下行,电解铝(有色)、钢铁等行业的碳排放态势是整体趋缓的。2018年中国在政策层面确立电解铝产能的红线约为4500万吨。此后全国电解铝产能同比增速自16%逐渐降至4%以下,未来预计增速将趋于零。根据中国水泥协会的报告,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水泥产量达到自2011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有专家认为,中国水泥生产的碳排放已经达峰。因此,碳市场发放配额时,对企业实施更严格的排放强度限制,比2018年前更现实可行。与此同时,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简称CBAM)自2023年10月开始进入试点期,这意味着未来向欧盟出口的一些类别商品,需要参照欧盟碳市场的价格来为碳排放付费,涉及到中国的包括钢铁、铝、水泥、化肥和氢共计五类。而欧盟碳市场的价格显著高于中国碳市场,7月下旬为500-600元人民币。三年之后,相关企业将开始承担这部分碳泄漏成本。“碳泄漏”是指,由于一国或地区实施严格的碳排放限制和相关政策,企业为了规避限制,可能将生产转移到碳排放要求较低的国家或地区。这可能导致全球范围内的总碳排放不减少甚至增加,而在在碳排放要求较低的地方,生产可能更为碳密集。
现在,中国面向钢铁、铝、水泥等行业的全国碳市场扩容,意味着这些行业产品的碳泄漏在中国境内被纳入了管理,即在国内已经支付了碳排放费用,只要中国的碳市场管理符合欧盟的相关标准,那么产品在出口到欧盟时,满足了CBAM的减免条件,有可能不用额外支付高额的碳排放费用。这对相关企业来说不仅不是“碳约束”,反而是促进外贸的强心剂。因此,力推转型的金融政策环境,行业的发展态势,以及对CBAM行业的碳泄漏管理前置,正好形成合力,推动了碳市场扩容。2024年以来,扩容准备明显加速。3月,铝冶炼和水泥熟料的核算及核查技术指南,先后进入征求意见环节。这两个行业的年排放量,合计大约为18亿吨,在全国年排放总量中约占20%。4月,生态环境部官员表示,钢铁行业加入碳市场的各种技术准备工作已基本准备就绪。7月,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将加快将钢铁、水泥、铝冶炼等重点排放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 积极影响和后市演进本轮扩容,给中国碳市场带来的提振作用,除了信心和交易动力,更有市场结构的优化。2021年开始被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的2225家发电企业,其中大部分为五大发电集团下属发电公司,它们合计约占中国总发电装机容量的41%,在中国的电力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五大集团及两网都组建了专门的碳资产管理公司或事业部,在2017年前它们还对本集团的新能源发电项目参与了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The China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 , 简称CCER)登记,形成了普遍的碳资产储备。于是履约交易和抵消大量发生在几大电力集团内部,实际上削弱了交易的活跃度和市场参与度。拟纳入行业中,钢铁的集中度高。虽然水泥和电解铝新增的排放覆盖量不及电力行业的占比,但是这两个行业都包含大量不同规模的国企和民营企业,将大大降低实质性履约主体的集中度。而更广泛、更多元的履约主体,对市场流通性的促进作用非常值得期待。碳价提升和交易活跃,还有助于绿色电力环境价值的价格发现。2024年的政策文件确认,高耗能企业的绿色用电将会豁免于能耗监管的计算范围。在水泥核算指南的征求意见稿中,对企业通过使用绿色电力或购入绿色电力证书实现自主减排,相关减排额度都认可为排放控制绩效。企业有更大的动力购买绿色电力,从而在碳市场履约和配额上更加从容。这就促进了绿色电力环境价值的市场定价,既利好新能源消纳,也利好整体减排。总的来说,即便宏观经济压力继续承压,只要中国的金融政策和电力市场坚持目前的方向,碳价格提升带来的利好就越显著。到2028年前后,中国在制定碳达峰目标总量控制时间表时,配额越加稀缺,对碳价格产生一定的支撑作用。《中国碳市场建设成效与展望(2024)》预计,到2030年底,中国碳配额成交均价将突破200元/吨、CCER成交均价将上升至150元/吨。如果后续市场扩容及金融支持力度持续良性发挥,碳市场达成更高的价格是完全有可能的。↙ 英文版正在翻译中,点击“阅读原文”订阅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