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外空间概览©梁山
在城市发展更为周全的规划中,上海已形成了更多完善的社区模式:围绕着生活休闲基本需求的便利店、面包坊、理发店、药店等服务要素数不胜数,由此每一个小社区如同一座城市的缩影,即使一扇极为普通的门窗也记录着岁月痕迹,经历着城市变迁。街边的小店总有着多一份的真诚与热络:老街坊过来的一番寒暄,一人一句持续很久的对话,甚至比做生意更有意思。
在斜土路街道的茶陵路边,沿街设置的社区服务空间“康晖里”,为每一位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构建了他们与社区间独特的共振节拍。
从街边关闭的生鲜超市
转变成居民相遇的地方
傍晚街景©梁山
斜土路街道位于上海徐汇区东北角毗邻黄浦区的边界处。如果说有什么特别的话,斜土路街道在19世纪末还是三面环水,东依日晖港,南临黄浦江,北濒肇嘉浜,常见小舟行于水上。
从1950到1990年代,这里集结起多种住宅群落。工人新村、多层住宅和高层商品住宅,各自代表着不同时期的城市生活面貌,最终形成复杂又丰富的社区图景。
康巨居委是斜土路街道辖内19个居委之一。
年长者既是社区的见证也是基底。当后来者不断迁入,选择定居于此——他们中有的安了家,有的把这里作为独立的起点,有的为独特地理位置和优渥居住条件所吸引——每一类住宅拥有了选择它们的人群。
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居住空间里,这些空间鳞次栉比、错落排布,虽属同一社区而彼此陌生,年龄、背景、观念等差异形成必然的隔阂。
契机发生在2022年。
2022年,徐汇区持续推进将居委会职能沿街设置,以提供更好的便民服务。康巨居委会计划将茶陵路一处关闭的生鲜超市更新为居委行政办公场所,并希望兼容一些新的功能,为辖区内的居民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或服务。
改造前的场地©梁山
茶陵路街景©梁山
茶陵路不长,从头到尾门牌不超过400号,有一处90°弯折改变道路走向。在它像矩形的一长一宽两条边围起的场地上,就能看到不同时期的住宅建筑所构成的社区面貌。
设计团队通过对社区面貌和建筑空间的梳理,一个目标逐渐显现:让这里成为制造更多相遇的地方,成为社区内一个凝聚认同的中心。
可以自由步入的“室内的茶陵路”
与茶陵路平行的街边的长廊空间©梁山
“室内的茶陵路”是建成后人们对这条由红砖铺成的长廊的称呼。平行于室外的茶陵路,设计团队将宽2.4米、长度接近40米的长廊设置于室内,使它既意象性地对应了刻划生活印记的小马路,同时作为这座公共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表达了“邀请”“开放”“融合”的态度。
不同阶段设计模型©米凹工作室
以往带有一定行政功能的建筑空间,常常留给人难以接近的印象。“室内的茶陵路”以熟悉的材料、简单的形态引导人们“自由步入”,与室外地面的零高差让长廊在视觉上成为人行道的延伸。
从室外到室内“零高差”自由步入©梁山
在寻找基调和定位的过程中,居委会的“功能需求单”逐渐变长,希望在有限的空间内整合各种功能需求,让各种愿望尽可能得以实现。
设计方案将传统居委功能如调解室、办公、机房、市民服务等,以及其他满足新型社区需求的自助、助老、爱心服务等,连同模块化的学习位、微型消防站等都整理到长廊中。繁杂功能隐藏于简单形态之后,换来的是轻松自如的感官体验,同时长廊发挥的展陈功能,让社区文化的丰富性被看见、被理解。
长廊中的自助服务区©梁山
长廊可作为展廊©梁山
定期更新的展陈©米凹工作室
跨过长廊进入多功能活动空间。与长廊连通室内外的流动感不同,这个容纳大部分社区文化生活、更为接近住宅小区内部氛围的大空间,在相对封闭中获得稳定感。
长廊向内的一侧,大空间作为多功能活动空间©米凹工作室
较狭窄的区域作为学习区©梁山
多功能空间反拱形的顶部塑造了建筑的精神性,靠近天花板位置的窗户既是连通使用者与小区环境的连接点,同时能引入自然光线并与室内人工光线结合,呈现了空间的对称性。可移动和收纳的家具,充分满足社区居民对多功能空间的使用自由。当人们在这里相聚,无论是讲座、会议、手工课、沙龙、高校社区实践、曲艺交流等等,都将成为社区日常的组成部分。
多功能活动空间©梁山
走在茶陵路上,这座公共建筑以一种礼貌而谦逊的姿态“闯入”眼帘。钛锌板搭建的屋檐巧妙掩藏所有管线,并配合长廊组成让行人躲雨歇脚的地方。原本裸露的变电箱被改造为社区海报栏,干净整齐的立面使建筑终以“正面”朝向了街道。
沿街立面©梁山
庭院©梁山
设计团队从社区面貌汲取灵感,在附近和周边找到一些能够代表这个区域的元素,化作建筑的一部分。在最终成型的建筑中,一些有特色的小面砖的使用,整个建筑内外的配色、施工材料的选择,都在默默地与“室外茶陵路”遥相呼应,取自社区的红、白、黄、灰的色彩运用消解距离感,这里成为新的社区中心。
铺装细部©梁山
材料©米凹工作室
可以自由定义的“康晖里”
迎春活动©米凹工作室
或许正因为上述种种设计的巧思,这里让茶陵路上的居民们有了更多的认同和共鸣,“室内的茶陵路”慢慢地开始聚起人气。正式投入使用后,更多未经设想的功能被居委会和居民发掘出来,歌唱班、毛线小组、医疗专家义诊日应运而生,每一天都是生动的日常。长廊一端的学习区如预期一样开放至晚间9点,柔和灯光凝聚的是努力和期盼。
现在,这里有了新的名字,它是“康晖里”,建立在理解之上的社区认同感正由此慢慢形成。
日常活动©米凹工作室
晚间的学习区©米凹工作室
社区的展廊©米凹工作室
迎春活动©米凹工作室
设计团队感慨,康晖里或许是完成了对自己理想中的小型公共建筑的“想象”和“画像”。首先,一个比较好的公共建筑,必须是有人气的,是能高度包容不同人群和丰富可能性的。其次,它在街道上,应该是一个看起来展现“谦和有礼”“开放融合”的姿态,拉近空间和居民的距离。最后,为未来更多活动预留可能性,选用大量可移动、可收纳的家具,这是可充分满足社区居民对多功能空间的使用自由的基础。
营造更多美好的邻里空间
大四居民区党群服务站©梁山
由于多年来的城市空间重组,上海社区里那些让更多“相遇”无目的地发生的聚点消逝了不少。如报亭、公用电话亭、打水的地方等,都曾是偶遇邻居聊上几句的节点。它们往往也是社区认同感、安全感的重要来源。如今,这样的节点可能变成了社区里的一家咖啡馆、一个社区花园或口袋花园。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设计不只为建筑本身,而是为凝聚社区认同而生,为拉近人和人之间的距离而生。完成康晖里更新之后,设计团队与斜土路街道合作,继续开展更多沿街邻里空间的再造,陪伴这些空间营造和运营的过程中,简单舒适、好用、好打理、好维护、有人气,这些都比好看更重要。
位于茶陵路234号的大三居民区党群服务站,沿街设置了一处开敞休憩空间,成为居民们喜欢的聊家常聚会点©梁山
由点成线继而实现网状架构的街道空间实践,不仅有功能互补的小型室内空间,也有多种形式的半公共的休憩场所。由此,街道、室内空间、庭院、公园广场等不同程度的开放性空间,形成连续、丰富而整体的空间聚落,塑造出斜土路街道独特的公共空间魅力,也增强了居民的社交联系,让城市变得更加美好和宜居。
位于大木桥路497号的大四居民区党群服务站,室内空间有限,在入口处后退一小片驻留空间,供居民休憩©梁山
大四居民区党群服务站室内共享活动空间©梁山
斜土路街道康晖里
项目地点:上海市徐汇区茶陵路77号
业主:斜土路街道社区自治办
设计单位:米凹工作室
主创建筑师:周维
团队成员:吴雪婷、姚子意、叶葭焕
建筑面积:315平方米
设计时间:2022年8月-2022年12月
建设时间:2022年9月-2023年1月
图文资料来源:米凹工作室,“little known”公众号推文《为普通人而设计,茶陵路的街边长屋》,《解放日报》专访报道等。
喜欢的话赶紧"点赞、在看、转发"分享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