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究竟为何而读书?

文摘   2024-09-24 05:55   西班牙  
难道真的是为中华之崛起?

开个玩笑,此读书非彼读书也。写这篇文章是想谈谈看书这件事儿。

于我个人而言,读书经历过三个阶段:小时候乃至初中时期的读书,是好奇心所推动的读书,主要是为了看故事、看百科知识;高中到大学以及刚毕业几年的读书,主要是在试图探寻人生的意义和世界的本相;30岁以后至今的读书,又有变化,更多地是在细化和建构各方面的认知体系,比如经济、科技、哲学、历史。

我相信,再过些年可能又会以一种超然的姿态读书,重新开始意义之旅。

所以我的读书历程和人生的历程类似,先是凭着本能与好奇探索世界,然后开始对绝对意义、形而上学的痛苦思考,接着又回归务实与真实。

都说人到60岁以后,看问题会是哲学的眼光,此话有道理。我的读书之旅,最后可能会走向超然与真正的哲学化。

另有一种说法是,40岁的时候,人的大脑结构会发生重构,这也是为什么40岁开始虽然智力和快速反应能力下降,但思考问题的深度和理性却会大大增强。

后台经常有学生朋友问我:您是怎么思考的?

答案可能仅仅是我比你们岁数大而已。

那么回到开头的问题:我们究竟为何而读书呢?其实在这个多媒体时代,我们可能还要加一句——为何而在线求知、在线学习?

我并不排斥网络资讯,也并不觉得读书是求知方式的唯一优选。事实上对我来说,这些年从网络资讯中得到的认识和读书时是差不多的。网络讯息之所以被看不起,是因为里面充斥着大量的垃圾信息。但网上其实有着相当多的优质信息,这些信息又是大多数书籍都无法带来的。

所以,为何而读书也可以替换为“为何而求知”。
比如今天你看了一个七八分钟的视频,讲解了法国简史。尽管你对法国的详细历史还是所知甚少,但你可能由此而建立了一个粗略的认知,就是现代意义上的法国由罗马统治的一个行省发展而来,经历了漫长的法兰克王国,后来才进入法兰西时代即路易十六之类的时代,然后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时代,才逐渐走向现代。

这就是网络资源的好处,如果不是因为这个视频,你可能这辈子都不会关注到法国的来由。所以网络资源通常能提供的最重要信息,是一些知识点和印象,而不是细腻的知识结构。

这对普通人来说其实也够了。因为我们没必要每个人都把法国通史仔细地研读一遍。

这里其实就涉及到读书或者说求知的第一层意义,就是扩充认识面。对于普通人来说,做一个“杂家”比“专家”更重要,因为一些基本的认知,会避免一个人走向彻底的无知,从而盲从盲信,变成容易被洗脑体质。

这里面还有个意义就是,会越来越重视事实,而不是重视观念。

所以我们在选择读书或者网络资源的时候,要尽量避免观念性太强的内容,或者试图直接给你一个价值观的内容,而是尽量先看一些事实的东西。

比如看待袁世凯这个人,如果盲从盲信,就会觉得袁世凯是个大坏蛋,是个想要称帝的坏人。但如果关注一下事实,就会发现袁世凯其实有过很多改革方面的贡献,对中国近代化推动很大。但他又是个很复杂的人,也破坏过革命,想要称帝也是他最大的污点。

多关注事实的好处就是,会自然而然培养看待问题的多元角度,而不是被主流媒体和一些自媒体喊的口号所带着跑。

可悲的就是,现在即便很多传播事实的自媒体播主,也会被骂“卖国贼”。比如我看到一位讲语言学的播主,只是罗列了各种语言的互相影响,说要避免中文至上思想,就被骂很惨。

由此也可见,在我们这个时代,观念先入为主的情况有多严重。

再举一个例子:很多人都认为中国人是独立起源的人种,这种想法就是先入为主的、带有民族主义观念的。但了解一下现代分子人类学就会知道,已经有全世界科学界公认的证据证明,人类起源于非洲。
这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当你了解了一些事实之后,就会自然清除脑中那些被特定观念先入为主的看法。
所以我们先确定了读书或者求知的一个目的,就是了解事实、建立理性的基础。

到了思考的阶段,就更需要读书或者求知了。这里有一个原因——我们思考过的绝大多数问题,先贤们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想完了,如果不先了解这些思想,凭空自己想,只会重复以前的旧路,很难有新的想法。

比如当你思考资本和现实生活的关系,至少得先了解一下《资本论》的大概内容。当然,对普通人来说读这样的书门槛太高了,也没时间,那么看看网上的解读也是可以的。

但是要进行甄别,尽量选择那些展现内容为主的,而不是进行分析的资源。

再往深一点,可能就要了解一下福柯这样的思想家,是如何阐述资本和现代人的关系。

以上这些,门槛可能还是太高,那就可以选择一些关于资本的、更贴近具体现实的书或者网络资源。

如果想要探究更加形而上的想法,那么就应该读一读哲学,毕竟几千年来的哲学家们就是在为“人生的意义”或者“意识究竟是什么”之类的问题想破了脑袋,他们又是一些绝顶聪明的人,所以日常的大部分相关问题,他们其实都已经想过了。

读一些容易入门的哲学简史,是有必要的。这样的网络资源其实也很多。

开头说过,我读书的第三个阶段是构建深入的认知体系。请注意,是认知体系而不是知识体系。

认知更多地是关于方法论,也就是我们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比如经济学,就需要有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式又是建立在一些最基本的经济学规律基础上的,那么了解和掌握这些经济学规律,就是很重要的事情。

方法论就是一把刀,它能帮你劈开现实纷杂的迷雾。

但方法论又是更容易陷入某种特定桎梏的原因。比如有的人,拿着一个马克思阶级论就到处套,什么问题都是阶级问题,这样就带来很多简单而极端化的思维。

所以认知还需要思辨。


那么,我们究竟为何而读书或者求知呢?我想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和强化自己的理性。

所谓理性,不是说看问题很中立就叫理性。理性指的是思维和说话要有逻辑性,但这种逻辑性又不是某种特定观念的产物。

理性来自现实,即我前面所说的,读书和网络学习要先关注现实和事实。比如当你知道了袁世凯所做的所有事情之后,再去想袁世凯是不是一个坏人或者伟人,而不是只看到袁世凯称帝,就说这人是个坏蛋。

有一些人为何没有理性?比如一个人觉得袁世凯并非纯坏人,没理性的人就会大怒:你竟然给一个中华民族逆贼翻案!

所以理性就是,在充分了解事实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推导和方法论,建立对事情的认知。

那么通过读书求知得到理性,又有何意义呢?

意义很大。一是能让我们的认知不偏离现实,从而避免在现实生活中踩坑。二是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饱满和自洽,因为理性可以对抗很多因盲目所带来的痛苦。

举个极端的例子,一个极端民族主义者,本来痛苦于——美帝怎么这么坏?但知识和理性让他认识到:国家利益纷争实乃常态,美国的全球霸权有着深刻的背景和原因,对于全球秩序来说也有着多面的影响。

知道这些以后,他就不会简单陷入狂热或者愤怒,而是带着客观思考去生活和实践。

有客观认知的“反美”,和盲从盲信的“反美”,是完全不一样的状态。

建立理性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但无限于接近它,总不是坏事。无论是读书还是网络求知,只要选择好的资源,都会有助于走向理性。
·END·
欢迎加入我的讨论社群,现在已经有400位读者在里面与我进行你问我答、宏观经济动态和知识交流、独家专栏文章分享、时事动态探讨、好书推荐、往期被禁文章分享等等。
这不是微信群,是“知识星球”app旗下的付费社群,费用88/年。欢迎扫码加入:
更多详情了解请点击以下链接:
欢迎加入我的交流社群
更多原创内容请关注我的另一个公众号:

倪刃
我的思想家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