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不需要春天

文摘   2024-09-01 05:50   西班牙  
去年以来,随着民间经济活力的下降、投资的减少,官方出炉了一系列振兴民营企业的措施。与此同时,“民营企业的春天又要来了”这个说法,也再次被官方提起。
看到这话,我内心却涌起一丝悲凉,或者说悲壮:春天来了,那什么时候算是冬天?为什么会有冬天?

所谓的民营企业春天,本来就是一个不应存在的话题。按道理说,民营企业作为中国经济近30年高速发展最大的功臣,应当享有的一直是春天、夏天。

现在有不少人可能对我上面这话不赞成:国家的中流砥柱不是国企嘛?啥时候成了民营企业?

面对这种质疑我只想回问一句: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所有的企业可以说都是国企,那时候的经济怎么样?

80年代后期,国企的大面积低效率、亏损,一度让经济难以为继,但回潮国企为主和计划经济的思潮仍然始终甚嚣尘上。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民营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重要地位,才被真正确立。如果没有这一改变,我们所有人至今还生活在贫困之中。
为什么90年代以后一直进行大力度的国企改革?就是因为国企的僵化体制,一直都是个严重的问题。
加入世贸组织后,近20年来的经济高速发展,主要就是靠阿里、腾讯、吉利、小米这些民营企业。
就业的大头,更是依靠民营企业。绝大多数人都是靠着民营企业和个体户吃饭的,真正享受体制内红利的是极少数。去年以来,民营企业的凋敝导致失业率暴增,这种情况下也是仅剩的一些运营良好的民营企业在“救急”——外卖企业、网约车企业……
如果没有它们,就业市场会怎样?敢想吗?
其实,上述这些都不过是常识。但我们这个时代真的太缺乏常识了,我只能拿出来假装一本正经说一说。

国有企业容易僵化和缺乏活力,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谁会为了铁饭碗而拼命工作、搞好企业?

中国至今变富的唯一原因,就是放开民营资本、允许私人经营企业,从那天开始社会物资一下子就丰富了起来,企业们的利润也普遍由负转正了。

以上虽然也是常识中的常识,但我还是说一说吧。

当然,说这些也绝对不是否定国企。其实西方也有国企,比如石油、金融、航空之类的行业,经常掌握在国企手中。但是在西方,国企也一样容易面临僵化、亏损的问题。西方其实也搞过“国企改革”,也一样是有效的。

但西方从来都没有以国企为经济的主体,西方在最凯恩斯主义(强调政府控制经济的理论)的时候,国企的占比也是远低于民营企业的。
所以怎么看待国企,并不是要选择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而是一个经济规律问题。
怎样对待民企,也同样是一个经济学问题,而不是意识形态问题。

但是在国内的话语历史中,因为1990年代以前长期存在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导致国企代表“社”、民企代表“资”这种心态很容易出现,也就一直有种“民企就应该低一头”的惯性。

尤其是前几年,主流舆论对资本不友好,再叠加近几年阶级固化、年轻人996问题等等,民营企业就总是被拿出来当“靶子”。
这种氛围下,只要遇到不顺心的事情,都可以拿民营企业“资本家”开炮,对投资者信心造成很大的打击,这也是2023年以来经济低迷的重要原因。

前面我说了,民营企业不代表一种意识形态,而是代表了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的核心动力。只要还在走市场经济这条路,就应当把民营企业的地位置于平等、正常的企业地位,而且还要进行法制化的保护,不能停留于口号。

这是很不容易的。只要经营过私企的人都知道,去投标或者争取一些业务的时候,私企竞争力天然地弱于国企,是很常见的事情。说明这种“国企为大”的固化思维,在实际操作中其实远远没有消失。

在同赛道的竞争下,国企所拥有的资源也往往高于私企很多。在政府办事,民企总是饱受刁难,国企却能一路绿灯。
如果在很多领域,国企不断地跟私企抢资源,就会让经济逐步失去活力。但这正是近几年所发生的事情。
现在一些民众也会经常忘了私企创造的经济奇迹,提到国企就觉得好、放心,提到私企就是“资本”、“无底线”。他们全然忘记,中国人能吃饱饭,靠的都是私企而不是国企。国企可以占据经济命脉行业,但绝对不能成为市场的主体——这本身就是违背市场经济的。
所以正如我开篇所说:民营企业之所以存在“春天”,是因为它有过“冬天”。
但其实民营企业并不需要所谓的“春天”,只需要长期稳定的企业地位和营商环境。
春天来了固然是好事,但更应多想想,怎样才能避免冬天再次出现呢?

·END·

欢迎加入我的讨论社群,现在已经有300位读者在里面与我进行你问我答、宏观经济动态和知识交流、独家专栏文章分享、时事动态探讨、好书推荐等等。

这不是微信群,是“知识星球”app旗下的付费社群,费用88/年。欢迎扫码加入:

更多详情了解请点击以下链接:
欢迎加入我的交流社群

更多原创内容请关注我的另一个公众号:

倪刃
我的思想家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