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晓萍:生活即教育,齐心筑未来

教育   2024-10-30 08:38   上海  

编者按



为进一步弘扬教育家精神,华东师范大学校友会即日起推出“躬耕教坛 为国育才”校友系列专访,聚焦华东师大15位教育领域杰出校友对教育家精神的理解、践行与传承,让教育家精神成为照亮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精神力量,让教育工作者在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实践中逐步成长为担当时代重任的大国良师。




卫晓萍:生活即教育,齐心筑未来

卫晓萍,1987 年毕业于上海市幼儿师范学校(后并入华东师大)。上海市徐汇区宛南实验幼儿园园长,特级园长、正高级教师,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园丁奖、叶圣陶教师奖等荣誉称号。数十年来躬耕于学前教育领域,是徐汇区宛南“生活教育”的创始人。



卫晓萍,她从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育人理念中获得启迪,将之吸收、转化、落地为“走进生活,面向未来”的教育观、儿童观、共育观,在新时代为之注入新活力、新理解、新思想,使得“生活教育”的理念在幼儿教育的广袤土壤上生根发芽。



幼教人 使命在肩勤求索

刚刚走出大学校园时,得益于学校扎实的教学技能训练,卫晓萍校友已经较为熟练地掌握了各种教学方法,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这使得她能够将所学内容在实践中快速落地。“当时我们在学校里学的课程内容囊括了‘语常音、图计体’教法。我工作后,开课的长项就是语言课。”卫晓萍说道。语言课的教学往往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各自都有一套系统的方法。扎实的基本功是取得教学成果的先决条件。

“不过刚出来工作时毕竟年轻,小朋友们都不太听我的,这个时候我就常向老教师们请教教育心得。我常常在想,既然我成为了一名老师,那我一定要做一名好老师。”进入工作领域的卫晓萍始终保持着昂扬的学习热情,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教学活动。

工作不到十年,卫晓萍就被委以重任,要“从毛坯房开始”建设一所新开办幼儿园。这对当时还没积累起足够管理经验的她无疑是一项挑战。施工队、教师团队、生源等,一切都需要她亲力亲为,实现从无到有。“我6月底接受任命,9月就得开学。当时我管理经验不够,很多事只能不断请教别人。”回忆起这段经历,卫晓萍自己都有些不敢相信当时就这样做下来了。这所由她亲自取名为“阳光幼儿园”的学校在剪彩当日获得了各层面领导的一致好评。

两年后,卫晓萍被调到宛南实验幼儿园做园长。这时的卫晓萍对幼儿园的建设已经萌发了全面管理的意识,她开始进一步探索幼儿园的教育理念,提出了要做“生活教育”的设想并将之落实在课改实践中。“刚开始探索的阶段,我们不断从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出发开展实践,设计教学活动。”在探索了三年后,卫晓萍发现,仅仅研究“小生活”是不够的,小生活中是有大学问的。在2006年,卫晓萍带领教学团队借鉴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思想,以及“教育要回归生活”的纲要原则,从生活“小环节”的研究,慢慢形成“大生活”的教育,注重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的能力培养,并提出了“在生活中共同成长”的办园理念。

卫晓萍与她的教学团队



生活家 生活教育启童智

“在生活适应中锻炼健康的体格,在生活交往中培养快乐的个性,在生活体验中孕育纯真的品行,在生活探索中萌发智慧的潜能”,这是卫晓萍所在的宛南实验幼儿园的幼儿培养目标。

在卫晓萍看来,幼儿教育相比于更高年龄段的孩子的教育而言是具有特殊性的。六岁以下的孩子对世界的认知还处在快速建构的阶段,又由于大脑发育还未完全成熟,并不适合通过概念性的、理论性的说教来开展教育。“这个阶段让他们去充分地体验和感知周围的环境尤为重要。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倾向于让他们通过直观的体验来理解世界,并致力于让孩子们去亲历生活、体验生活,以此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卫晓萍说道。让孩子们去亲历生活,哪怕会经历许多的挫折与失败,鼓励孩子在与世界的亲密接触中反观自我,这也许是教育的必由之路,更是生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这个阶段,家长包办一切,把孩子保护得太好未必是件好事。”为了激励孩子们独立自主地探索生活,卫晓萍携教师团队一起打磨出了许多别具特色的教学故事、教学场景和教学活动。在宛南实验幼儿园,有几间专为孩子们打造的“生活体验馆”,内置有客厅、卧室和厨房;还有鼓励孩子进行自主探索的“生活创意馆”,孩子们可以发挥想象,在这片场域内将想法付诸实践。走出幼儿园,卫晓萍及其团队也常常鼓励家长们引导孩子主动去“解锁”生活中的各种技能点和知识点,如引导孩子看懂线路图、让孩子自主安排出行路线、教孩子自己看商品包装袋上的说明等等。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卫晓萍强调:“教师教书育人,但在教育孩子前就应先起到为人师表的典范作用,理想信念、道德行为、待人处事都应给孩子提供模范。”对于注重生活教育的教师群体来说,尤为如此。在卫晓萍看来,一个好的生活教育家,首先就应具备感知美、发现美的能力,并能够常常为美的事物所触动。“教育是人影响人,是一种触动和传递。当我们把热爱传递给孩子时,孩子也会更爱生活、爱学习、爱朋友。而我们和孩子的相处,其实就是一种彼此的激发和碰撞。”

与此同时,卫晓萍也常常提及:“要从孩子‘一米高的视角’看世界”。教育者不仅应具备因材施教、把握孩子心理规律的能力,同时也应做到理解孩子、共情孩子,学会从孩子的立场看这个世界。只有这样,教育者们才能真正走进孩子们的生活,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卫晓萍为小朋友开展“生活教育”



同行者 齐心协力筑未来

“教育可以兴国,而教育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能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是每一位教育者应该葆有的理想和信念。二三十年后,孩子们的样子就是国家未来的样子。”卫晓萍掷地有声地说道。个人的教育之路,往往发轫于幼儿教育阶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卫晓萍看来,家园社协同是生活教育的必要保障,教育工作者、家长、社会一齐携手同行,方能更好地为儿童的未来发展保驾护航。

在幼儿园工作时,卫晓萍常常强调团结的作用:“园长也只是一个人,只有一份力量。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那一份,宛南就是一百分!”但要激发出全体教职工的内驱力和责任感并不容易。早在2009年,卫晓萍就提出了要“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这一理念,并将之做成了一个市级课题。“幸福的老师才能培养幸福的孩子”,秉持着这一信念,卫晓萍在园区内设立了“教工之家”,举办每周一次的“温馨下午茶”时光以及教工生活课堂等活动。老师的教学生活有内驱力,推进教育的良性发展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卫晓萍也格外注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接轨。在卫晓萍看来,家长所扮演的角色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保姆型、教练型和榜样型。万事包办型的保姆型家长并不利于孩子去亲历生活,而教练型的家长有时又往往并未起到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相比之下,榜样型的家长是卫晓萍最为欣赏的。“家长应该成为积极正能量的榜样,这是生活教育倡导共同成长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希望通过成长营的形式传递给家长的教育理念。”

而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来看,幼儿教育与时代的诉求息息相关。教育不仅关乎个体的成长,更肩负着兴国的使命。教育者应把握时代的脉搏,将孩子的培养要义放在国家长远发展的范畴内予以考量。“作为教育工作者,能够把握新时代教育的新内涵,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我,是一种很重要的素养。比如AI时代的到来,国家在新的语境下需要一种怎样的未来人才培养模式,这需要教师团体的敏锐感知和持续探索。”卫晓萍说道。


教育之路,重任在肩。卫晓萍也对华东师大的学子们有所期望:“教育者应始终心怀对国家和教育事业的热爱,以及由热爱而生发出的强烈使命感。这份情怀和担当是教育人能够不懈坚持的动力。”


采访 | 李欣阅
文 | 黎薇
排版 | 丁玉蓉

更多阅读

卢慧文: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 面向未来


许碧茵:泉州学堂体躬行  爱国荣校谱华章


杨德广:铁血铸师魂  丹心照人间


陈龙斌:用“入世精神”做事,以“出世态度”为师


董君武:创新育英才  教育向未来


李百艳:师者父母心 对话育桃李


卢明:求真创新  向学笃行


顾泠沅:教育之爱 时代的真爱之核


冯志刚:以人才志趣为帆 领中学教育之航


华东师范大学校友会
情回两河润桃李,心系四海师大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