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世界顶尖科学家莅临华东师大,掀起学术风暴!

教育   2024-10-27 14:12   上海  


1位诺奖得主

2位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

2位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获奖者

本周,华东师范大学

大零号湾文化艺术中心

迎来了五位世界顶尖科学家

  五“星”并见,与师生零距离交流

精彩对话 金句迭出

一起来看现场——



先来认识这五位世界顶尖科学家

(按演讲时间顺序)


杰瑞米·内森斯
2024顶科协奖“生命科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神经科学和眼科学讲席教授,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

乔恩·克莱因伯格
2024顶科协奖“智能科学或数学奖”获得者、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讲席教授

菲尔·巴兰

2013年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斯克利普斯研究所教授


余金权

2016年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斯克利普斯研究所教授,华东师大1987届校友


塞尔日·阿罗什

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法国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法兰西公学院名誉教授


10月25日上午,2024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开幕式暨2024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颁奖典礼在上海临港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场(临港中心)盛大开幕。下午,与会的菲尔·巴兰、余金权、塞尔日·阿罗什3位世界顶尖科学家就来到大零号湾文化艺术中心,参加由顶科协上海中心和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前沿讲堂,和华东师范大学700余名师生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前瞻性思考

而在本周二,2024“顶科协奖”新晋得主杰瑞米·内森斯和乔恩·克莱因伯格,也受“顶科协校园行”活动之邀来到华东师范大学与师生交流,华东师大校长钱旭红院士会见了两位科学家。

一周内,华东师大五“星”并见,掀起了怎样的学术风暴?




AI并不能凭空创造新的范式


AI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但它并不能凭空创造新的范式。当被问及AI与科学的关系时,世界顶尖科学家们都给出了相似的判断。


不久前,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机器学习领域的奠基性发现和发明,诺贝尔化学奖也花落蛋白质设计和蛋白质结构预测领域。这是否意味着诺贝尔奖将全面进入“AI时代”?


塞尔日·阿罗什以诺贝尔奖数量为例总结了激光技术的巨大影响力。


他谈到,在历史上总共有18个诺贝尔奖颁发给了与激光技术相关的43位科学家,并且在过去十年,有一半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都与激光技术有关。从精密测量到引力波探测,再到量子信息处理,激光技术将科学的边界不断向前推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激光技术还将带来更多的科学突破和创新应用。


“物理学不存在了?”“化学的尽头是计算机吗?”同学们问。


余金权答道,“AI代表趋势,但要谨慎看待当下的AI。从我的工作的内容看,AI不可能创造新分子”。


“AI只能学习现有的数据,这一情况可能在50年后改变,但现在确实如此。”他看来,AI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但目前来讲AI的工作是基于人类发现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科学家们发现的基础,AI并不能凭空创造新的范式。


“我不认为AI能取代科学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它更多的是一种分析与处理数据的有力工具,就像激光也是一种工具,人们可以利用它以新的方式认识世界。”塞尔日·阿罗什同样认可了“工具说”,“与此同时,需要对人工智能在科学以外的应用加强监管,避免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在回答同学提问的“对大众传播和AIGC关系的看法”时,乔恩·克莱因伯格教授表示,传统的大众传播是固定的,同一个信源输送给每个人的信息基本一致,而在AIGC时代,信息是根据建模出的用户偏好生成的,因此每个人看到的信息都可能是经过个性化处理的,传播可以实现“千人千面”,“算法如何处理用户的‘矛盾偏好’,这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四十年前,化学梦在丽娃河畔萌芽


“我最初的梦想,是想要学医并帮助别人。”余金权1987年本科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他坦言,学医的想法在他走进大学的课堂,聆听了许多高质量的课程和讲座后改变了。


余金权逐渐意识到研制药物实际上是化学家的责任,梦想也就随之渐渐清晰而坚定。“到了大学三年级时,我意识到研制新药是化学家的事情,贡献不比医生小。”


“那时,书里唯一读到的以中国人名命名的化学反应是‘黄鸣龙反应’,虽然只是一个反应的改进,但也足够令人惊叹。这是我第一次在文献中看到中文名字。我希望有一天会有余氏反应,这就是我毕业时的梦想。现在已经有了以我的名字命名的转化了,但我希望还会有更多的‘余氏反应’。”


“而我现在最大的梦想,”余金权补充道,“是为人类带来更多有用的药物。”




科学研究的内核:

热爱、好奇心和社会责任感


菲尔·巴兰在著名的斯克利普斯研究所拿下终身教授职位时,仅28岁。作为一个发表了130余篇顶刊文章的“高被引科学家”,仅靠“天才”光环绝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就。


“除了喜欢化学之外,我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巴兰并不认为自己是天才。他还举了著名篮球运动员迈克尔·乔丹的例子,来激励同学们。“如果你读过迈克尔·乔丹的自传,就会发现:天才并没什么特别之处,他只是一直在努力而已。


“人们热爱一件事,驱动力往往来自于金钱。但是如果没有任何收入,你会做吗?会热爱它么?”在他看来,“生活中的终极财富,就是找到没有任何回报,你依然会做的事。它可能蕴藏于任何事情中。”


“世界上有两种化学家,一种是为了生存而做化学,一种是为了做化学而生存,你应该选择后者。”


同样谈及科研规划这一问题,余金权给出了两个关键词“好奇心”和“责任感”。他强调,“作为化学家,我们需要记住对社会的责任感,‘我能为社会做什么’这个问题能激励你做得更好。”




接受失败:让你的研究成功的关键


如何面对科研中的失败和困难?“在人类历史中,没有一件好事不是伴随着失败而来的。”巴兰期待同学们学会“悦纳”困难“一次失败就像一枚经验的货币,失败得越多,你拥有的‘财富’也就越多。”


对此,阿罗什认为团队对于实验物理学家是有帮助的,在团队中保持良好的合作意识,与同事和学生建立友谊,处理问题可能会更为轻松。其次,他认为“教学对研究很有帮助”他表示,教学过程会改变学习的思维角度,帮助学者更加深入了解自己想做的事情。


当被问及如何应对科研工作中的无聊与枯燥时,巴兰强调应当明确人生目标来激励自己。“如果你想要造福社会,没有比追求真正有用的科学更容易的方法了。”


余金权为同学们支招:科研工作者要学会分解你的任务。“要把宏大的目标分解为小步骤,着眼于每周、每天能实现的小目标,这样即使是一个小小的进步也能让你欢欣雀跃”。


他劝诫同学们,不需要过分追求从0到1,这样的突破并不会每天发生。“从1到2也同样重要。在科研道路上我们更多需要问自己的是,我是否解决了一个让其他人每天都能从中受益的问题。”


菲尔·巴兰与余金权

塞尔日·阿罗什与师生互动

除了与同学们现场问答交流,五位科学家都分享了重要研究发现。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施国跃主持活动。

杰瑞米·内森斯回顾了人类对颜色奥秘的探索,之后研究发现人类光受体基因序列高度保守,仅通过微小的编码序列差异来感知不同的颜色。更重要的是,红色和绿色两个基因位置相邻,容易发生重组,因此容易出现色盲和色弱,尤其多发于男性。杰瑞米·内森斯教授通过将色彩基因插入小鼠基因组,让色盲小鼠看到了多种颜色,这为纠正人类色盲提供了可能。

乔恩·克莱因伯格在报告中认为,现代社交媒体的创新之处在于它是真正的算法媒体,算法基于我们过去的行为来调整我们看到的内容。在使用社交媒体时,用户心理实际是矛盾的,如何定义用户使用社交媒体后的满意程度?首先要分清“想要”和“应该”。算法是如何满足用户偏好?他通过建模进一步分析基于用户行为设计算法的社交媒体无法让用户满意的原因,并进一步通过解释用户数据、问卷调查用户兴趣、强制用户休息等方式去改进。

菲尔·巴兰介绍了其课题组发展的新一代电化学反应。该研究不仅解决了传统合成方法的局限性,提高了合成效率和适用性,还推动了操作简便性和降低成本、保护环境目标的实现。“好的化学应该能够让化学家像搭乐高积木一样去合成一个分子”,他们的研究突破了传统合成思维,实现了更加简洁和高效的合成设计。

余金权则分享了课题组近期发展了一系列基于碳氢键活化的反应,成功地实现不对称氟化,发展了不对称脱氢化反应,这些反应为化学合成提供了更为多样和高效的手段。余金权特别强调了配体在碳氢键活化反应中的关键作用,在面对羧酸这一类极具挑战性的底物时,他通过改变配体设计影响过渡态中的环张力,获得了新的活性。其研究已经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了巨大的价值,并在与著名药企的药物合成中得到了实际应用。

塞尔日·阿罗什介绍了激光在量子科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及在过去几十年中带来了巨大的科学突破,特别是激光技术在时间精度与引力波的精密测量、原子操控、量子计算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来源 | 科技处

文|吴潇岚 王群

内容整理洪恺 赵琛烜 瞿岸 黄文峰 杨舒婷

编辑 | 吴潇岚

转自华东师大官微


更多阅读

华东师大与马鞍山市人民政府开启全面合作!


杨德广:铁血铸师魂  丹心照人间


创历史新高!华东师大团队斩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奖8项大奖


陈龙斌:用“入世精神”做事,以“出世态度”为师


霜降 | 秋暮露成霜,凝结美好时


华东师范大学校友会
情回两河润桃李,心系四海师大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