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进一步弘扬教育家精神,华东师范大学校友会即日起推出“躬耕教坛 为国育才”校友系列专访,聚焦华东师大15位教育领域杰出校友对教育家精神的理解、践行与传承,让教育家精神成为照亮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精神力量,让教育工作者在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实践中逐步成长为担当时代重任的大国良师。
许碧茵:泉州学堂体躬行 爱国荣校谱华章
许碧茵,1958级中文系校友。曾任福建省泉州培元中学校长,现已退休,担任培元中学第四届校董事会常务副董事长。曾获福建省妇女改革先进人物和福建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年近90岁的许碧茵,眼神明亮,神采奕奕。她的住所种满了鲜艳热烈的刺桐花,与许碧茵为教育事业奋斗前线的坚定信念和老当益壮的生命姿态相呼应。
从教四十余年,许碧茵坚持初心,坚守一线。她几十年如一日为培元中学无私奉献,干成了在别人看来几乎不可能干成的事。“母校教育我牢固树立专业思想,决心奉献教育事业。我始终铭记:凡要事业有成,必须艰苦奋进;将血汗浇灌幼苗,生命永久长青。可以说,没有母校的培养教育,就没有我的今天。”许碧茵坚定地说。
结缘丽娃河畔 筑基教育初心
1958年,华东师范大学到泉州招生,当时正在从事小学教育的许碧茵参加了招考,在几千人中脱颖而出,成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一员。在华东师大,许碧茵还担任班长和年段党支部委员的职务。除了满满的喜悦和自豪感,许碧茵身上更多的是责任感和紧迫感。
许碧茵始终牢记学习教育知识、提升教育技能的使命,不忘为家乡教育事业做贡献的初心,全身心地沉浸在书海中。当时华东师大实行“劳动、学习、科研三结合”的教育政策,许碧茵也参与了崇明岛的开发建设,艰苦的劳动极大地磨炼了她的意志力。大学四年,她是校图书馆的常客,时常思索如何将学习到的内容化为实践。
谈到华东师大对自己的影响,许碧茵十分感念师大的老师们。她回忆到,“从校长、书记,到教师、辅导员,他们都非常关心、疼爱学生,经常去宿舍看望学生,及时帮助我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这给许碧茵的大学生活带来了很多温暖,也为她以后的校长生涯树立了榜样模范。
华东师大优良的学风和关心学生的老师给许碧茵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种影响也延续并体现在她近五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无论学校事务有多繁忙,许碧茵都坚持抽空去学生家中家访,一直把学生的学习、生活放在心坎上。她把自己所学,一点点实践在学校管理和教育之中,不曾懈怠。
“从1958年入学到1962年毕业,我一直在华东师大,当时正年轻的时候,我一直想着好好学习,争取四年后学成为教育作点贡献。我后来听到习主席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号召,是感触非常深刻的,这就是我在华东师大四年,包括在今后工作中一直恪守的信条。”许碧茵诚挚而庄重地说。她说,是华东师大奠基了她的人生底色,是教育事业赋予了她第二次生命。
许碧茵刚到培元中学时,学校的条件设施简陋,百废待兴。当时的图书楼破旧不堪,只剩空壳;全校只有八间破烂的教室,一个教室挤进90多个人。几乎没有一间教室有完整的门窗。老师上完课出来后满身都是灰尘。1913年海外校友捐助的“郑成功楼”是学校唯一的办公楼,原有设施荡然无存。
无论处境如何艰难,许碧茵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信仰,饱含着对党、对人民、对家乡的无限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之中。“安居才能乐业”,许碧茵明白当务之急就是改善学校硬件条件。资金匮乏,她就开创侨资办学的新局面,在她的带动下,学校新校舍的侨资建设量达三分之二;没有实验器材,她就利用假日向兄弟学校借器材给学生做实验;缺少老师,她就努力改善教师待遇,创造条件留住和吸引优秀师资力量,甚至把远在新加坡的姐夫也介绍来学校当老师。此外,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放学后许碧茵还将自己的办公室拿给学生自习。其中一名学生李海鹰在1986年高考中不负许碧茵的期望,荣获鲤城理科状元,考上了清华大学。
泉州市政府表彰许碧茵校友育人贡献
致力共进大同 竭诚为国树人
除了校园硬件的改善,许碧茵也注重校风的培养,用红色基因树人铸魂。寻回“共进大同”,争取“为国树人”,恢复培元校名,许碧茵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实现了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目标,赢得师生校友和社会的普遍赞誉。
培元中学同时拥有孙中山和宋庆龄题词“共进大同,为国树人”,为学校的发展增添了很多光彩,而这离不开许碧茵的努力。一次偶然,许碧茵听说培元中学图书馆曾经有块伟人的匾额,她到破旧的图书馆寻找却未果。后来经过一番苦寻,这块匾额在农民的猪圈被发现,上面是孙中山先生题的“共进大同”四字。原来,培元中学创立初期就受到孙中山的关怀,后来孙中山更是亲笔题字勉励培元中学。在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历经一番周折,学校最终用40件衬衣换回了珍贵的孙中山的题字。
“他们说高不可攀的,我想去试试!”拿到匾额后,许碧茵又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起草了一封信函给北京的相关部门,希望能够得到宋庆龄的题字。这在当时不被人看好。培元中学并不知名,怎么会得到宋庆龄女士的题词呢?但令人惊喜的是,半个月后,学校就收到了宋庆龄住宅秘书室寄来的回信。里头有宋庆龄亲笔题词的“为国树人”,用宜纸写的一式三张,回信里还附了一组照片,其中,“共进大同”的匾额照片,被宋庆龄女士放进床头柜珍藏。
当时就因为这封信,几年后北京宋庆龄故居委员会的成员来到泉州培元中学,他们说,宋庆龄女士去世后,还有一笔基金用来奖励学生。许碧茵马上询问她:“那宋庆龄女士为我们题词、这笔基金是不是也可以有培元中学的一份呢?”对方答道:“你带着问题来北京调研”,许碧茵当时事务繁忙没有能成行,但是培元中学后来也收到宋庆龄基金会的一笔基金。“这是我在教育生涯做的最正确的事情之一。”许碧茵笑着说。
许碧茵也为培元中学校名的恢复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由于五十年代初改名为泉州二中,培元中学与海外校友联系一度中断。许碧茵力排众议,克服万难,恢复培元中学的原校名,校名的恢复为培元中学争取到校友支援奠定良好的基础,极大改善了办学条件。
寻回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字的牌匾
宋庆龄女士亲笔题词“为国树人”
笃行爱校如家 不怠老当益壮
以校为家,爱校如家。“我当了校长后,就没有双休日”,许碧茵在学校里担起重任。当时培元中学硬件资源匮乏,为了校庆时能拥有一台录音机,许碧茵自费出差到广州,找到来参加广交会的姐夫,请他给学校捐赠夏普牌(Sharp)的多功能录音机,这在当时是相当昂贵的,而许碧茵自己家里却连一件像样的电器都没有。她的孩子回家看到录音机,说了一句话:“妈妈,多留两天好不好?”这句话让许碧茵至今难以忘怀。
许碧茵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奉献精神。“我得对得起党组织对我的培养”。竭己“功成”之力,而不求“功成”之誉,这是对许碧茵教育生涯最真实的写照。1989年底,许碧茵荣获省庄重文优秀校长奖金1000元,将其贡献为教师福利。她说:“成绩是师生共同努力获得的,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一届一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结果。”
1995年,许碧茵从培元中学退休,但她还是放不下她所热爱的教育事业,觉得还有很多事没有做完。退休后的她并没有空闲下来,而是继续发挥余热,尽自己所能作出更多贡献。由于她在任期间“一分钱掰成两半用”,充分利用海内外校友捐赠的钱财与物资进行基础建设,赢得了海内外校友的高度赞誉和信任,被选举为校长联席会主席。2007年校董事会换届,许碧茵担任培元中学第四届董事会常务副董事长,继续负责与海内外校友的联系,为培元中学的建设发展献计献策。
2021年暑假,走访同学与许碧茵校友合影
许碧茵谦虚地说:“我们当老师就是为国家培养人才,我不觉得自己有什么特别的贡献,我只是一个比较尽职的老师。”许碧茵对母校的学子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够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学习,成长为有责任有担当的师大人。
教育家陶行知曾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句话被许老校长挂在学校里的醒目位置,用作对老师和学生的勉励。它也是对许碧茵在教育信念的执着坚守,以及对教育事业的情怀的最好诠释。
杨德广:铁血铸师魂 丹心照人间
陈龙斌:用“入世精神”做事,以“出世态度”为师
董君武:创新育英才 教育向未来
李百艳:师者父母心 对话育桃李
卢明:求真创新 向学笃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