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广:铁血铸师魂 丹心照人间

教育   2024-10-25 10:43   上海  

编者按



为进一步弘扬教育家精神,华东师范大学校友会即日起推出“躬耕教坛 为国育才”校友系列专访,聚焦华东师大15位教育领域杰出校友对教育家精神的理解、践行与传承,让教育家精神成为照亮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精神力量,让教育工作者在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实践中逐步成长为担当时代重任的大国良师。




杨德广:铁血铸师魂  丹心照人间





杨德广,1960级地理系校友。第十届“中华慈善奖”慈善楷模,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团委书记、上海市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上海市高等教育局副局长、原上海大学校长、新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上海师范大学校长。著有《高等教育改革的探索和反思》《大学中专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现代高等教育思想探索》等专著。2012年被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授予“慈善之星”称号、2017年被中国教育学会等七单位评为“中国当代教育名家”、2022年被授予“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荣誉称号。华东师范大学德广励志奖学金捐赠人、“校友—春雨·卓越计划”导师。

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提着沉甸甸的公文包,步履匆匆进入办公室。如同窗外铺洒的阳光,他始终充满热情和干劲。如今已经80高龄的杨德广校友,依旧保持着对教育的热忱和理想,回望60多年的教育人生,他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引领中国高等教育走向更高质量的发展。
教育部关工委“读懂中国”活动——杨德广校友的故事

立志家国  无惧风雨


当年,作为华东师大地理系毕业生,杨德广校友走上教育行业的道路充满时代的机缘巧合。谈及为何选择教育,杨德广笑着说:“我是党员,东西南北任党搬。我在中学的时候喜欢文科,但后来临时通知我去苏联留学,就选择了理工科。毕业后,学校单位叫我留校当团委书记,我就服从安排从事教育管理工作了。”

虽然是“半路出家”,但杨德广秉承“干一行爱一行”的理念,在教育这个岗位上努力做到最好。这种对教育事业从一而终的态度,源自杨德广坚定的理想信仰和一贯的坚韧品质,也与他所接受的教育一脉相承。

杨德广出身农村,父母都是文盲。他从小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命不好”。杨德广校友回忆道:“我七八岁就下地劳动,上山挖野菜、砍柴、敲石头,有时候敲到手鲜血直流,回家都不敢和父母说。在去南京读书前,吃的都是稀饭,没有吃饱过。”这样的生活条件,锤炼出杨德广吃苦耐劳的品质。而后中学老师的一番话“你们要健康地为祖国工作 50 年,要坚持锻炼身体”,则让当时年幼的杨德广醍醐灌顶,开启了每天早晚风雨无阻长跑锻炼的运动生活。健康的体魄为他日后的工作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青年时期的杨德广校友

纵然之后经历文化大革命,被下放到东北劳动,杨德广校友也从未动摇教育本心,始终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由于家住得离雨花台近,不满十岁的杨德广经常听闻长辈提及雨花台共产党员被枪决前高呼口号的事迹。耳濡目染,他自小对革命先烈有着发自内心的崇敬。后来读初中时,杨德广第一次在南京九中旁的东方书店接触到《共产党宣言》,在阅读中明晰中国旧社会存在的制度问题,埋下了教育兴国的种子。在后来的学习中,了解了人类发展的历史规律后,杨德广更是坚定不移地立志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杨德广校友自豪地回忆:“我高中毕业以前就加入了党组织。”

对于杨德广而言,家国情怀是立人之根本。“我作为一名教师,一个高校的管理人员,把学校办好、培养人才,就是为我们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为人民奋斗终身的使命感,是杨德广校友坚守在教育行业的动力源泉。


理论沉潜  前瞻视野


担任校长的16年里,5所高校在杨德广的领导下取得了更优质的发展。能取得如此成就,离不开杨德广作为一校之长的前瞻眼光和战略部署。杨德广自述:“我在教育科研部门工作过,也在行政部门工作过,丰富的实践经历为教育理论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除了必要的教育实践,杨德广非常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1978年真理标准的大讨论给我很大的震动”。80年代初,杨德广参与了中国高等教育界泰斗潘懋元先生《高等教育学》的编写工作,这是中国第一本《高等教育学》,之后他又陆续主编过三部《高等教育学》及《高等教育管理学》,这些经历都对他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管理工作起到了关键的指导作用。

其实,杨德广的治校之路并非一帆风顺。1996年6月,杨德广刚刚从上海大学调任至上海师范大学。“杂草丛生,垃圾乱道,一下雨积水成塘”,摆在杨德广眼前的是严峻的校园环境治理问题。弹钢琴的琴房用作教职工住房,集体宿舍每间仅13平方米,人均建筑面积甚至未达到当时上海人均水平的7.2平方米,学校各类设备老化严重,人心离散......面对如此情形,杨德广眼眶湿润,决心要让教师安居乐业,“不树木,何以树人?学校环境差,又怎能把学校办好?”他亲自带头在两年内筹资5000万用于购房和改善基础设施。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事件”,在深入调查和学习理论后,杨德广敏锐地发现阻碍上师大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学校没有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在社会向市场经济转轨时,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办学理念依旧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无法满足学校的内生发展要求。面对如此难题,杨德广毅然决定:“要发展教育产业,建立教育市场,尤其是承担培训任务、提升教师的素养和水平”。这一理念在当时被许多专家和群众视作不切实际。舆论压力下,杨德广选择逆流而上,坚持利用学校的资源为社会服务,提升办学效益、社会效益和教师收益。与此同时,杨德广还大力主张并开发了上师大奉贤校区,积极扩大办学资源。

事实证明,杨德广校友走出了一条正确的办校之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仅上师大的校园环境变得优雅怡人,1000多名教职工搬进了新房,还让教师的收入在全市高校名列前茅,形成了稳定的教师队伍。短短数年,上师大的学校排名提升到全国前百,各学院的基金和固定资产都翻了五六倍,获得突破性提升。

杨德广校友的“教育人生”


倾心奉献  情满人间


“无为何入世,入世有所为”,这是杨德广校友的座右铭。杨德广凡事皆亲力亲为,乐于帮助他人,在助人中获得快乐。

杨德广校长为学生作报告

这份无私可以追溯至杨德广校友一直尊敬的两个榜样——校常党委书记溪萍和雷锋同志,他们如明灯一样指引着杨德广。忆起常溪萍书记,杨德广万分感慨:“63年,华东师大被淹,常书记自己推着船把同学送到宿舍......他每月拿到的鸡蛋牛奶补贴都会送给身边的教师和同学,他一直很关爱师生。”同一时期,毛主席发表向雷锋同志学习的讲话,让杨德广意识到“新时代的英雄模范人物是雷锋,应当学好人、做好事”。

杨德广校友与的“德广励志奖学金”学子合影

自此,杨德广校友便将奉献视作人生的价值。在星期天,杨德广会主动为舍友晒被子、装热水,节省自己的饭票资助其它同学......虽然是一件件小事,但杨德广总是干得很开心。留校工作后,杨德广每天骑车上下班经过坡陡的中山北路桥时,会特地提前5-10分钟出门,只为帮助年长工人推沉重板车上桥。

杨德广校友担任“校友-春雨卓越育人计划”特聘导师

退休后,为了报答三所母校的培养,杨德广更是通过置卖房产凑齐300万捐款。不仅如此,杨德广还积极投身慈善事业。通过建立“德广励志奖学金”、面向西部地区发放营养午餐等途径雪中送炭,资助贫困优生。他用大爱帮助更多学生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在杨德广工作室的中国地图上,红色的资助旗帜星罗遍布;上师大校内的“阳光亭”,成为学生们求学中休憩的港湾。杨德广也因此被师生们亲切地称作 “慈善校长”。

70周年校庆之际,杨德广校友为母校送锦旗

年迈的杨德广校友对母校的后辈寄予厚望,他勉励学子们要珍惜校园优美的育人环境,充分利用各类宝贵的学习资源学知识、练本领。他深情地说:“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尤其需要创新精神、创造能力,需要不断学习,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为提升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管理能力贡献一份力量!”

杨德广校友获得第十届“中华慈善奖”


采访、文 | 陈辰
排版 | 丁玉蓉

更多阅读

陈龙斌:用“入世精神”做事,以“出世态度”为师


董君武:创新育英才  教育向未来


李百艳:师者父母心 对话育桃李


卢明:求真创新  向学笃行


顾泠沅:教育之爱 时代的真爱之核


华东师范大学校友会
情回两河润桃李,心系四海师大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