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君武:创新育英才 教育向未来

教育   2024-10-23 12:37   上海  

编者按



为进一步弘扬教育家精神,华东师范大学校友会即日起推出“躬耕教坛 为国育才”校友系列专访,聚焦华东师大15位教育领域杰出校友对教育家精神的理解、践行与传承,让教育家精神成为照亮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精神力量,让教育工作者在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实践中逐步成长为担当时代重任的大国良师。





董君武:创新育英才  教育向未来








董君武,1985级数学系本科、2004级教育硕士、2012级教育领导与管理博士,正高级教师、特级校长。先后在上海市曹杨中学、育才中学、育才初级中学和华东模范中学任职,现任上海市市西中学兼市西初级中学校长,兼任上海市教育学会高中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学校国防教育协会高中分会会长、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系兼职导师等。1993年和1999年两次获上海市园丁奖,2005年获上海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2009年评为上海市先进教育工作者,2010年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2017年获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称号,2023年被授予“上海市教育功臣”称号。


鲲鹏展翅  决心投身育人事业


从1985年进入华东师大数学系开始,董君武校友便在这个师风厚重的高校先后度过了他的本硕博阶段,以及多次的校长培训时光。对他而言,这里既是增长学识、锻炼才干的地方,也是他决定投身教育事业的起点。

依依拂柳,意气少年。求学阶段的董君武勤奋向学,并在大二时迎来了他思想转折的关键节点。在大二的那个暑假,董君武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自主开展关于教育的社会调查,完成了一篇题为《教育现状,发人深思》的调查报告,最终获得了校级二等奖。这次特别的暑期实践,坚定了董君武要在教育领域辛勤耕耘的决心。

调查报告《教育现实,发人深思》后记
调查报告《教育现实,发人深思》获得华东师大社会实践活动论文评选二等奖

在华东师大求学的十多年里,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见证了董君武在实践中知行合一的成长和历练。董君武感谢恩师教导,是专家教授们的专业指导与悉心教诲帮助他奠定坚实的学科与教育专业理论基础,并带给他莫大的精神鼓励;他亦坦言,担任学生干部的经历对自己未来担任校长的影响很大。身为学生干部的他,不断挖掘自身工作潜力,锻炼“将设想转变为现实”的能力,培养自己务实创新、不畏艰难的品质,一次次高质量地完成各项任务。而这些实践形成的品质和能力,为董君武日后的职业发展带来无限动力。

鲲鹏击浪从兹始,通过十余年的潜心学习及研究,兼具独特教育理念、真挚教育情怀和卓越教学能力的董君武,正式驶入教育世界的魅力汪洋。


开拓创新  一心实践因材施教


作为市西中学的校长,董君武有着十分明确的教育理念。他认为学校应当真正地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需要,并且按照教育规律给他们提供发展支持。秉持因材施教理念,他把自己对教育的深刻理解付诸实践——致力于将学校打造成一个让生命自由生长并绽放的学苑乐土。

谈及育人,董君武认为“选择”二字至关重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学会选择,让学生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对自己的学习负责。“选择形成责任,规则造就品德”是他谈及教育理念时的口头禅和一直贯彻在市西中学教学实践箴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从“老师、家长逼着学”,转变为“学生自己主动学、乐意学”,才能充分激发每个孩子的潜能,实现“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说起“对选择的负责”时,董君武认为教育应持续地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广泛的选择的可能,然后引导学生尊重规则、自主选择,并且积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他认为,这对塑造学生敬畏规则、遵守规则、勇于担当的品德大有裨益。

除了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培养他们“会选择,讲规则”的能力外,董君武在人才观的问题上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在扬长和补短的问题之间,我们坚定地关注人的优势学习与发展。”在谈及培养什么样的人时,他表示:“对于学生的优势特长,我们努力地提供教育教学支持。”关注学生优势,因材施教,清晰地展现出他的优势学习理念。

在坚持正确办学理念的同时,董君武充分施展他卓越的管理能力和执行力,成功让理念在学校落地生根。他将理念转化为市西中学各式各样的课程和活动,例如以自主研习、合作研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思维广场”与“漫思实验室”,鼓励同学们进行文史思维碰撞与理工主动探究。在这种思想交锋课上,学生每周两次可以在三个班级一起上课的半天时间里,选择感兴趣的主题与老师、同学展开讨论,也可以选择自主学习。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使同学们的表达沟通、学科素养和思辨批判等能力在不同维度上都得到了充分锻炼。

除此之外,董君武还大力开展异彩纷呈的实践活动课程。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文史节、英语戏剧节、学术节,这六大节日各具特色。通过参与到丰富多元的节日活动中,同学们在丰富有趣的实践里收获知识和欢乐,充分体现了董君武“活动就是课程,实践就是学习,经历就是收获”的育人理念。

为了实现学生自由充分发展,董君武在教育锐意改革的道路上迈出了独特的步伐。近几年,他带领全校师生创建学术性高中,推出了人人拓展性论文、研究院创新实验室课程、学术节等学术性活动。这些活动旨在给同学们提供完整的学术性体验机会,也给他们的未来选择深耕学术研究提供可能性。

多年来贯彻的创新举措带来的可喜收获,成为他继续探索前行的底气。他提出并实施的免修制度得到了师生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尝试,实施九年以来,每学期平均免修200人次以上,本学期免修达到300余人次。董君武的创新改革切实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桎梏,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的同时,也保证了市西中学包括学业成绩在内的全面高质量发展。董君武辛勤耕耘、不懈探索,他一心浇灌的教育之田上早已硕果累累。


董君武与学生们在一起


展望未来,教育理想薪火相传


对于教育,董君武多次提到“不能太功利”,教育应该超越功利性的追求。他对母校未来从事教育事业的学子们说:“教育需要一些理想主义者,因为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所以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教育不能太功利。”他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必须明晰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要高瞻远瞩,必须思考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是否可能从培养结束的那一刻就已经被社会淘汰?因此今天教育要努力为学生的未来作一点准备,引发学生对未来的思考和把握,而不是功利地只盯着当下的成绩不放。

从师范大学毕业的董君武十分看重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当谈及整班补课的教学状态时,他明确表示反对,并在市西中学努力杜绝这种现象。他将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医生的医术进行类比,认为真正具备良好专业教学能力的教师只用几味“小方子”就能“对症下药”,将学生“治好”。这既与他因材施教的理念一脉相承,也表明他对教师专业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董君武认为,“对症下药”离不开观察力。体现专业精神的教师要具备切身观察、勤于思考的能力——留心观察教师、学生、学校呈现出来的行为现象,并积极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实施条件、心理活动等。通过敏锐的观察力和感知力,教师们能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对此,他举了一个例子,他刚到华东模范中学担任校长时,在他的数学课上观察到,“如果我把题目写在黑板上,学生就盯着黑板看;如果题目是在书上,学生就看着书想把这个题目解出来,这就是不打草稿的现象。”通过对学生类似行为的观察,他归纳了中等学生在学习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学习习惯与方法。于是,针对性地提出改变学生学习行为的“四环节十六字”,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品质和学习质量的提升。这种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董君武眼里,是一个教师和校长的必备素养。

采访中,他也对母校的学弟学妹们提出了殷殷寄语:“一位教师的教育理念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观察、不断思考;要依据规律针对学生实际展开教育,不能生搬硬套;要在实践中勇于探索,善于反思,持续改进。”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无数如董君武一样的校友们榜样在前,必将激励后来的学子们“躬身入局”,将华东师大的育人理念和教育情怀发扬光大。


采访|李欣阅
文|梁笑凡、况旭彤
部分图片来源 | 第一教育
编辑 | 丁玉蓉


更多阅读

李百艳:师者父母心 对话育桃李


卢明:求真创新  向学笃行


顾泠沅:教育之爱 时代的真爱之核


冯志刚:以人才志趣为帆 领中学教育之航


圆梦浙里 卓越成才!这个由浙江校友设立的奖学金五周年啦


华东师范大学校友会
情回两河润桃李,心系四海师大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