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理论迷雾
刑事司法的社会科学研究
作者简介
谢澍,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钱端升学者,北京市社会科学青年学术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刑事诉讼法学、证据理论、数字法学,在《中国法学》《中外法学》《法学家》《清华法学》等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等科研项目若干。
内容简介
本书在刑事诉讼法学方法论的基础上展开,运用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分析刑事司法实践中的重要问题,如认罪协商制度研究的社会科学视野、刑事司法场域的专门知识、刑事法律援助的社会参与、“以审判为中心”的体系化建构、刑事缺席审判的类型化分析等,剖析可能影响法律实施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厘清有关概念,澄清相关误解,在呈现刑事司法之复杂性的同时,为促进法律有效实施提出社会科学向度的理论思考。
名师推荐
刑事诉讼法学是一门“知易行难”的学科,在法律规范以外,刑事司法实践中难免出现法外因素对法内系统侵蚀的情况,使得刑事司法呈现出独有的“复杂性”。就刑事诉讼法学研究而言,如何保障法律的有效实施需要学界贡献智识资源,对于有碍法律实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社会科学知识有着独特的解释力和说服力。本书在研习刑事诉讼法学方法论的基础上,遵循“实践样态的充分把握”“社科知识的合理运用”“理论模式的谨慎提炼”的思维进路,从近年来刑事司法改革的热点领域切入,运用社会科学知识和方法展开研究,为刑事司法改革提供了社会科学向度的理论解读。作者谢澍副教授是我指导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本书是他在过去十年积累的思考,虽然部分观点体现着年轻人的个性,但学术研究需要这样的冲劲和坚持。
——卞建林(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本书关注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探讨了社科法学和法教义学的运用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强调方法论的自觉。书中作者对交叉学科知识的运用,体现出作者在学术的逻辑思维之外,还具备足够的学术想象力,借助大胆假设发现了诸多有意义的学术问题。社科法学与法教义学的分立是法学知识分化的结果,由此形成的法学知识形态,对于法学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且社科法学与法教义学具有互相支持的关系。相较于其他部门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的社科法学研究比较发达,但法教义学研究还十分薄弱。通过本书对相关方法论问题的探讨,可以看出刑事诉讼法学青年学者开始尝试多元化的研究方法运用,也期待更多的年轻学人在刑事诉讼法教义学研究领域有所成就,进而实现社科法学和法教义学的有机互动。
——陈兴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
就目前的整体水平而言,法社科进路的精细化程度不及法教义分析。谢澍老师的这本《穿越理论迷雾:刑事司法的社会科学研究》,显然是将社科的精细化研究往前推进了很大一步。他立足于自己的刑事诉讼法学专业,从认罪协商、刑事法律援助、专门知识等具体问题入手,展示了刑事司法现象背后的复杂关系和前因后果。除了社科研究以外,本书对检察机关侦查权、刑事缺席审判等问题还进行了类型化和体系化的分析。这反映出作者试图追求对法教义与法社科进行整全性研究。这种整全性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将“文本中的法律”研究与“行动中的法律”研究勾连起来。这需要法教义学学者与社科法学学者加强合作,更需要与法律实务者(决策者)密切合作,从而形成从教义到社科,然后从社科到决策,再从决策到教义的研究闭环。在这个意义上,谢澍老师的这本书做了有益的尝试,开了个好头。我也期待有更多从具体问题出发,展示总体关系的经验研究:不仅能与教义分析对话,同时也能够帮助进行政策制定。既有学术意义又有社会价值,这就是好的法社科研究作品。
——侯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律与社会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
目录
上篇:刑事司法与社会科学方法
第一章 法教义学抑或社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方法论缘何失语
一、微观化与技术化:由一场学术研讨谈起
二、法教义学之基石:再访程序法定原则
三、运作样态之流弊:法外因素对法内系统的侵蚀
四、方法鼎新之对话:程序法向度的社科法学研究
五、小结:穿越理论迷雾
第二章 直面“复杂性”:认罪协商制度研究的方法论启示
一、西学何以为用:域外理论与本土改革的相遇
二、知识增量:制度背后的逻辑
三、方法创新:社会科学的视野
四、刑事诉讼法学研究如何直面“复杂性”
五、小结
中篇:刑事司法与社会科学知识
第三章 刑事法官的角色诠释:多元场域与一元惯习
一、场域中的困惑
二、作为法律人的刑事法官:司法场域的尴尬境遇
三、作为社会人的刑事法官:社会场域的商谈纽带
四、作为权力人的刑事法官:权力场域中左支右绌
五、多元场域形塑一元惯习:反思“布迪厄理论”
六、小结
第四章 专门知识与专家辅助:从权力支配到认知偏差
一、“专门知识”进入刑事司法场域
二、多元定位:刑事立法与司法中的“专门知识”
三、理论交织:作为权力的知识与指引行为的认知
四、社会(认知)科学知识何以助力法律秩序之
完善
第五章 刑事法律援助之社会向度:从政府主导到政府扶持
一、法律援助样态异化与案件社会结构失衡
二、刑事法律援助的本质及其应然样态
三、刑事法律援助的社会参与及其竞争效应
四、小结
下篇:刑事司法与类型化、体系化思维
第六章 刑事司法规律:“以审判为中心”的本质定位
一、作为刑事司法规律的“以审判为中心”
二、“以审判为中心”之规律总结与体系化建构
三、“以审判为中心”之认识误区及理论澄清
四、小结
第七章 检察机关侦查权:监督性及其体系化进路
一、检察机关侦查权的基本类型与争议澄清
二、检察机关侦查权的多元发展方向及其重点
三、完善检察机关侦查权的法律监督体系
四、小结
第八章 刑事缺席审判:类型化分析与体系化建构
一、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正当性基础
二、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类型化分析
三、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体系化建构
四、小结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