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介绍中国现代法学教育 | 王健教授中非法学院院长论坛发言

学术   2024-11-12 10:39   江苏  

中国现代法学教育的形成、特点与启示

中国是怎样推进法学教育现代化的

How to improve the modernization

of legal education,China's Experience



作者王健(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来源本文是作者2024年11月5日在乌干达坎帕拉麦克雷雷大学法学院举办的第六届中非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中非合作高质量发展的教育支撑与法治保障研讨会上的主题发言。


为塑造法学学术前沿微信公众平台的风格,微信推送的外标题系编辑根据文章理解所加,不代表作者立场。


  摘  要  


尊敬的张利忠大使、蔺雅群夫人,尊敬的麦克雷雷大学万格维校长、法学院罗纳德院长、孔子学院钟江华院长和谷智博院长,克里斯蒂安大学法学院皮特院长、巴莱大学法学院夏洛特院长、卡文迪什法学院诺曼院长,达累斯萨拉姆大学法学院玛特鲁院长、肯尼亚内罗毕大学法学院卡玛乌院长、卢旺达大学法学院艾尔维斯院长、布隆迪大学法学院埃吉德院长,尊敬的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杜焕芳教授,湘潭大学李仕春部长、洪永红教授,来自中国的法学院院长,大家好!


首先衷心感谢麦克雷雷大学法学院、达累斯萨拉姆大学法学院邀请参加第六届中非法学院院长论坛。自从2013年在南非开普敦大学举办首次论坛以来,这已经是第六届、也是第二次在非洲本土举办中非法学院院长论坛。除了湘潭大学法学院的一些教师,参加这届论坛的中国法学院代表,都是第一次走进非洲、走进东非、走进乌干达。因此,这对于中国法学院开展对非洲同行的交流交往、互联互通具有里程碑意义。



这次论坛是在前不久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功举办的背景下召开的。北京峰会对中非关系做出新的定义,这就是中国同所有非洲建交国的双边关系提升到战略层面,中非关系的整体定位,从过去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全覆盖提升到“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同时提出以公正合理、开放共赢、人民至上、多元包容、生态友好、和平安全五大原则为遵循的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的十项伙伴行动计划。这十项计划广泛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安全等各领域。其中第一项文明互鉴和第十项人文交流,重点是开展有关治国理政和文化教育交流的项目,与政法教育有直接密切的关系。其他的像贸易繁荣、产业链合作、互联互通、发展合作、卫生健康、兴农惠民、绿色发展、安全共筑等八个领域,也都与相应的法治保障有密切关系。更加重要的是,习近平主席在峰会主旨讲话中提出,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不可剥夺的权利。这个重大判断,对于以中国和非洲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实现现代化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必将掀起全球南方现代化热潮。可以说,北京峰会把中非关系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高度和水平,为中非法学教育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任务。


当前中国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非洲也正经历新的觉醒,向着非盟《2063年议程》描绘的现代化目标稳步推进。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如何推进包括法学教育现代化在内的法治现代化以及经验教训,可能对非洲国家具有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意义。因此我的发言讲两个问题:一是中国现代法学教育的形成,二是中国法学教育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一、中国现代法学教育的形成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于如何建设现代治理体系需要的治理队伍,包括法治工作队伍和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已经作出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受到了高度重视和肯定。其基本含义是,在深入推进新时代法治队伍和法治人才培养工作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即实行两个“结合”的基本方针,努力从本国固有法律文化资源中吸取智慧和资源,从中国国情和实际情况出发,解读中国现实、回答中国问题,提炼标示性学术概念,借鉴和有选择地吸收和转化人类优秀法治文明成果,建构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因此,全面发掘和系统阐释中国法学教育的优秀传统及其现代价值,成为当代中国法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被赋予为新时代治国理政提供学术支撑的政治使命。


中国是世界上独立起源最早、迄今从未中断的唯一的法治文明类型。中国的法学教育与法治文明同其久远。早在公元前2世纪“刑名之学”的出现,就开启了中国古代法学的发展进程。在此之前,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就已经开始了培养实行“礼治”和“仁政”所需要的政治人才的教育实践。与此同时的另一个学术流派法家,则提出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著名主张,要求把设置官吏和统一解释法律令,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措施。这些思想和实践对于中国古代法学教育的发展、对于中华法系的形成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首先,形成了一整套内涵丰富的法律职业道德准则,对官员的业务和品行提出了严格的标准和要求;第二,建立起隆礼重法、经律兼习的知识传承体系。中国古代法律是一种德与刑、礼与法二元一体的知识体系。这套知识传承体系在当代中国的最新表达就是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明法笃行;第三,以明经与治事相结合的方式对训练治理人才,强调在法律教学实施过程中要理论与实务并重、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第四,建立以考试为核心的法律人才甄选制度;第五,充分发挥官办法学教育与私立法学教育各自的积极作用等。


十九世纪后期,随着西方殖民扩张和东西方交往的不断扩展,中国传统法治文明开始受到西方的挑战,欧美日本及苏联等外国知识不断输入中国。这一点类似非洲经历的情况。二十世纪初期以后,伴随如何对待传统与现实、中国与西方关系的激烈争论,中国开启并经历了独立自主探索法治现代化的艰辛历程。这个过程虽然极为复杂曲折,几经反复,但总体上成功地保持了中国本位价值和独立自主的主体性地位。


1949年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最近四十多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迅速形成了规模庞大、形式多样、学科齐全、内涵丰富的法学教育体系。这个体系基本的技术特征是,法学教育的二元结构和三个层次的学位制度。也就是说,中国的高等法学教育分为学术学位和职业学位两个类型,按照《学位法》的规定,这两个类型都分别设置了学士、硕士和博士三个学位层次。


目前中国有625所高校开设4年制的法学专业,其中有221所高校和少量科研机构设有法学硕士学位课程,有67所高校设有法学博士学位课程。与以上法学学术学位硕士和博士课程相对应,还形成了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职业类型的法律学位课程,其中有5所高校设置了4年制的职业法律本科专业,309所高校设有法律硕士学位课程,大约20所高校设置了法律博士学位课程。目前每年授予法学类博士学位2600人、法学类硕士学位4.3万人。从规模上看,法学院校和学习法学专业的数量,都超过了欧美、日本和苏联诸国,成为世界上法学教育大国。目前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把法学教育大国变为法学教育强国。


2023年2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出台了一份指导法学教育的重要文件《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对于如何实现法学教育强国目标进行了阶段性工作任务安排部署,这就是到2025年在法学院校布局、法学教育管理体制等方面要形成更加均衡、更加合理、更加完善的状态。到2035年要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法学教育体系。这就是当前中国法学教育面临的最大任务。


二、特点与启示


中国推进法学教育现代化的探索和经验,总体上有以下突出特征:


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这是当代中国推进各项事业发展都倍加强调的根本原则,是体现在法学教育全过程、各环节、各方面的首要原则。例如,中国法学院校的各个管理层级,都设有党的组织,履行相关职责,发挥相应作用;法学院校的各级党组织对法学教育工作主要进行组织、宣传、统战和纪律检查等方面的指导和监督,包括对法科学生日常管理和指导、法学教师师德师风和编写教材等教学工作、法科学生的课程学习、报考研究生的科目设置以及法科毕业生就业指导等许多方面,各级党的领导组织都发挥着广泛和积极的作用,以此保证法学院校保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保证法科毕业生具备党和国家需要的政治素质和政治要求。


二是与坚持党的领导密切相关,中国法学教育明显呈现出事业发展的规划性和有组织推进的特征。中国的任何事情,几乎都离不开有组织、有计划的推动。往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提出不同的发展目标和相关要求,针对这些目标和要求,分别制定不同阶段的建设规划,然后分年度或不同期限逐次推进。这是中国人做事的一个重大特点。法治建设和法治人才培养工作也如此。也因此赋予了法律人才培养工作突出的政治性特点。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的那样:法治工作是政治性很强的业务工作,也是业务性很强的政治工作。


三是坚持人民中心的教育理念和相关教学原则。在法治人才培养工作中强调以人为本、重视和强调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和强调法治队伍的革命化、专门化、专业化、职业化,强调遵循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有教无类等原则,这些都是坚持人民中心办学理念和教育教学原则的突出体现。


四是辩证对待固有传统与外来文明的关系。中国现代法学教育体系的形成过成中,先后不同程度地借鉴和吸收了外来法治文明成果。总的来看,中国都坚持了中国的独立性、主体性或自主性。关于这个问题最权威和最新的表述是:中国要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但是学习借鉴不等于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认真鉴别、合理吸收,不能搞“全盘西化”,不能搞“全面移植”,不能照搬照抄。


几年前我在西北政法大学工作时,有一次接待“非洲英语国家访华团”,有9个非洲国家的12位专家,包括纳米比亚、尼日利亚、津巴布韦、乌干达、赞比亚、南非、博茨瓦纳、坦桑尼亚、塞拉利昂等来进行交流座谈。交流中,一位津巴布韦《先驱报》的高级记者莫妮卡·潘巴瓦西(Monica Mpambawashe)问我,她说她对中国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并且惊讶地发现,中国的发展都有明确的计划,但津巴布韦却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中国能否为津巴布韦制订发展方案或提供建议。我跟她分享了自己的观点,第一,世界上有的国家喜欢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喜欢安排别人的生活,但中国没有这个传统,中国有句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二,我相信津巴布韦本国应该有智慧选择和判断自己走什么路,因为鞋子是否合脚,只有脚最清楚。第三,如果津巴布韦或其他非洲国家需要中国帮助的话,在可能的情况下,我想中国愿意分享自己的发展经验和发展成果。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在我看来并无新意的回答,竟然令她大为满意。说她走了很多地方,经历了许多场合,但从来没听到过这类的话。这个例子我以前讲过,今天再次提起,我想对于中国与非洲国家的法学院如何共同携手实现现代化这个重大课题,仍然是适合的。


以上发言,请大家批评指教,谢谢!

  


END



王健:西部院校法学学科建设的突围之道

王健:多年新疆往事与西域法学

王健:法学教育研究的格局|《法学教育研究》创业史

王健:西北政法申博30年极简史|重磅首发

王健:中国法学教育的优秀传统及其现代价值



法学学术前沿
法学学术前沿由【易明法律研究院】举办,始终立志于做一家识时务、讲方法、有情怀、结善缘的学术传播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