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刊 |《法学教育研究》2024年第3期要目

学术   2024-11-12 10:39   江苏  



涉外法治人才培养

1.沈伟:涉外仲裁人才培养的体系化:分层和细化

2.陈梦:浅析中国高校国际仲裁人才培养机制——以法律硕士(国际仲裁)培养项目为例

3.张丝路:涉外仲裁人才培养对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因应

4.冯硕:我国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问题与路径——兼论上海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

5.肖平辉:国际公务员与法学院高质量涉外人才培养——兼论法学院《国际组织和国际公务员》课程因应设计

理论探讨

6.杜志红:法学本科课程教学发生机制杨攀

7.李大勇 孙天航:法科生体系思维能力培养的三重面向

8.周平奇:法学案例的教育方法生成:从罗马法传统到当代中国法


教学研究

9.宋方青:新时代复合型立法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与实践

10.廖永安 訾培玉:我国高层次复合应用型法治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出路——以非法学法硕专业学位教育为分析对象

11.童德华 邓超越:迈向总体国家安全的国家安全法治人才培养路径选择

12.冯卫国 贾敏:中国式法治现代化视域下司法警校法学教学改革探析

13.张宇清 赵敏:新文科背景下“五维交融”的卫生法治人才培养创新实践


比较研究

14.刘秋岑:中亚五国法学教育:现状、渊源与趋势

15.张荣刚 哈乐群:土库曼斯坦法学教育初探

16.马文华:吉尔吉斯斯坦法学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17.热娜古·阿帕尔:乌兹别克斯坦法治人才培养目标、层次和标准研究


教育法治

18.蒋逸天:教育法法典化:理想图景、理论难题与应对之策

19.李其瑞 尚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视野下青少年法治教育评估体系的构建


管理经纬

20.陈国栋 赵立莹:从他律到自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文化的演进逻辑


书评

21.蒋志如:刑事诉讼法学教科书德译中本述评



涉外仲裁人才培养的体系化:分层和细化

作者简介:沈伟,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博士。

摘要:涉外仲裁人才培养是仲裁行业深化改革与建设国际仲裁中心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应有之义。近年来,我国仲裁事业获得了飞速发展,但是涉外仲裁人才队伍仍然匮乏,人才队伍建设仍受培养渠道不系统、体制机制不健全、法治环境不完善等因素制约。本文认为,优化涉外仲裁人才的培养路径,可以分短期、中期、长期分别进行讨论和设计。短期上,需要解决人才供应端敞口,通过建立人才库和仲裁机构人才基地,迅速汇集人才优势。中期上,需要建立专业教育体系,完善涉外法学专业学科设置,创新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长期上,需要加强统筹规划,继续推动仲裁行业的市场化和法治化改革。

关键词:仲裁 人才培养 专业教育 体制改革


浅析中国高校国际仲裁人才培养机制——以法律硕士(国际仲裁)培养项目为例

作者简介:陈梦,深圳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美国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法学博士。

摘要:培养中国国际仲裁人才对维护我国企 业和公民海外合法权益,保障和服务高水平对外开 放,完善国际纠纷解决机制,促进中国法治建设和参 与全球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具有庞大且 极富潜力的纠纷解决市场。以庞大的纠纷解决需求 为支撑,中国仲裁正蓄力打入被欧美垄断的国际仲 裁法律服务市场,为中国涉外法治建设和参与全球 治理贡献力量。法律硕士(国际仲裁)项目要求高等 院校与行业机构深度合作,打破中国高校法治人才 培养的固有模式,共同打造中国国际仲裁人才摇篮。高校和行业龙头的双向奔赴,是否能解决中国高校 法治人才培养实践导向不足和就业需求错位等问题 还需要时间验证。各大高校应当积极行动,进行人 才培养模式创新,在原有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基础 之上大胆试验和改革,发挥各自的资源和区位优势,为中国法治建设培养中坚力量。 

关键词:国际仲裁人才 涉外法治人才培养 法律硕士( 国际仲裁)项目


涉外仲裁人才培养对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因应

作者简介:张丝路,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博士后。

摘要: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对涉外仲裁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在于,其一,能够在国际商事仲裁中,践行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理念的体现真正多边主义的国际商事规则。通过良法善治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同时,维护我国核心利益。其二,能够总结、提炼我国所提出的“一站式”国际商事争议解决模式所体现的中国智慧,在国际商事仲裁的舞台上,充分体现中国关于国际治理的声音。然而,我国目前涉外仲裁人才培养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国际商事仲裁法学被边缘化导致涉外仲裁人才的培养目标难以实现;涉外仲裁人才培养项目缺乏差异化的课程设置;缺乏针对仲裁司法审查人才的培养。需要从提升我国目前仲裁从业人员处理涉外仲裁业务的能力,解决涉外仲裁人才短缺的一时之需;改进涉外仲裁人才培养项目课程设置,提升学生理论水平;进一步优化联合培养机制,培养学生解决国际商事争议的专业能力,这三个维度,因应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对涉外仲裁人才培养的要求。

关键词:涉外仲裁人才培养 国际商事仲裁 仲裁司法审查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


我国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问题与路径

作者简介:冯硕,上海政法学院国际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

摘要: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是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方面。当前,我国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上存在人才基数不足、学科建制不全、实践能力不强、特色优势不显和培养层次不清等问题。聚焦境外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在课程设置和平台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上海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应在思想指引、体系建设和目标厘定方面加强体系规划,在生源、课程、师资等方面形塑模式,并通过实践平台、就业渠道和人才交流等方式加强社会支持。

关键词:涉外法治人才培养 国际法教育


国际公务员与法学院高质量涉外 人才培养 ———兼论法学院《国际组织和国际公务员》课程 因应设计

作者简介:肖平辉,广州大学法学院讲师,南澳大利亚大学法学博士。

摘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既是世界对中国的召唤,也是中国向世界贡献中国方案的时机。国际公务员将成为中国法学院高质量涉外人才培养的新风口。法律人才在国际组织既可从事一般事务工 作,也可从事具有专业门槛的法律专业性的工作。中国应加大国际公务员中法律人才的输送。但中国学生(包括法科生)对国际组织体系、国际公务员制度、相关文书写作及竞聘流程等缺乏系统性学习,这对高校向国际组织输送人才或形成障碍。因应高校培养国际公务员的时代之需,文章提出《国际组织和国际公务员》课程设计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国内师资较缺乏国际组织实务经验。为此,文章建议中国政府应强化现有国际组织人才资助体系,将高校教师(特别法学教师队伍)全面纳入国际组织的政府职员借调项目,教师保留现有教职,全职进入国际组织承担中层及以上管理工作,或者非管理的顾问岗位工作,在其回归高校后建立对应的晋升等配套优惠政策,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充实到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

关键词:全球治理 国际组织 国际公务员 课程设计


法学本科课程教学发生机制

作者简介:杨攀,西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教育立法研究基地(教育部政策法规司—西南大学共建) 网络教育立法研究所所长,法学博 士。研究方向:法学本科混合式教学、网络教育立法和网络消费者 保护法。杜志红,西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婚姻家庭继承法。

摘要:法学本科课程教学发生机制包括学和教两个方面,学是基础、教起促进作用。这个关系决定了相关研究展开的逻辑。同步思维是对学习发生机制的描述,代表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人生体验和情感价值观的比较和融合过程。同步思维包含连续性分析推理、灵光闪现和表达三种类型,可以从是否有新思考、新问题、新观察、是否愉悦、是否形成学习网络五个方面来检验。对照同步思维内涵,大学生课程学习发生机制具有七个方面特点。法学本科课程知识具有的规则性、抽象性和传统性,决定了法学本科学生知识吸收、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发生机制的特点。教学同步思维是课程教学的实质,其内涵和分类理论能够说明教师促进学生学习发生机制。法学本科课程教师应该运用基础性、非交互式、交互式三种机制,促进学生教学同步思维。

关键词:法学本科 课程知识 交互式


法科生体系思维能力培养的三重面向

作者简介:李大勇,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高等教育管理。孙天航,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

摘要:新时代法学教育对法治人才整体素质建设提出更高要求,这也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法科生所具有的体系思维能力是成为高素质法治人才的必备能力。法学一流课程在教学体系中承担着灌溉、支撑体系思维能力养成的功能,应发挥其路径导向作用。在理论教学层面,要以强化理论知识、夯实厚基础为本,明确基础理论作为体系起点的坚实地位,以识法达义为基本目标奠定知识储备根基。在实践教学层面,需深化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衔接程度,以并重典型、新兴案例精义教学为导向;在因应时代要求层面,要保持既开放包容又审慎严谨的现实态度,立足交叉学科视野、面向知识整合的新法科需求。最后植根中国式法治现代化语境,作为体系思维逻辑建构上的根本遵循。

关键词:新时代法学教育 高素质法治人才 体系思维能力 法学一流课程 三重面向;


法学案例的教育方法生成:从罗马法传统到当代中国法

作者简介:周平奇,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罗马法与民法。

摘要:案例法在古罗马法中就已经存在并被用于法学教学与研究。古罗马法中的案例法特色源于其法学实践品格以及法学家解答作为一种重要的法源,形成“案情—问题—解答”的案例法分析步骤。案例法在中世纪呈现没落之态,出现罗马法的案例法被中断的历史情境,后又经过共同法和教会法教学得以恢复。当今世界法学案例教学的较具代表性模式有美国法的兰代尔方法、德国法的鉴定式案例分析法、日本法的要件事实论分析法,这些方法虽形式有别,但实质都是对古罗马法的案例法的知识续造。我国的案例法经历学习兰代尔方法、历史方法、推行个案全过程教学法、引进鉴定式案例分析方法等实践探索,当前需提炼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下案例法发展的模式,构建中国案例法自主知识体系以适应新时代的法学教育。

关键词:法学教育 罗马法 案例法 鉴定式 历史方法


新时代复合型立法人才培养的模式 创新与实践

作者简介:宋方青,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院长,厦门大学立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立法学、法理学。

摘要: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法治队伍特别是立法队伍建设的讲话精神,适应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新需求,围绕“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的基本要求,厦门大学立法团队探索建设了新时代复合型立法人才的培养模式。针对立法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学科体系不够完善”“理论实践融合有限”“人才培养口径过窄”“师资结构较为单一”等问题,厦门大学立法教学团队在培养理念、模式、方案和机制等方面守正创新,形成了“一个目标、二元互动、三位一体、四维协同”的复合型立法人才培养模式,在立法课程体系建设、实战化教学模式创新、国际化办学持续推进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在理念、模式、实践和机制等方面具备创新性和可复制推广性,为培养复合型立法人才、推进立法职业共同体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新时代 复合型立法人才 培养模式 创新与实践


我国高层次复合应用型法治人才培养的 困境与出路 ———以非法学法硕专业学位教育为分析对象

作者简介:廖永安,湘潭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诉讼法学、司法制度和高等法学教育。訾培玉,湘潭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诉讼法学、 司法制度和高等法学教育。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法治等各方面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高层次法治人才培养与供给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确保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保障。非法学法硕专业学位以培养高层次复合应用型法治人才为目标,理应成为该类人才供给的重要渠道。但囿于非法学法硕专业学位教育陷入同质化、粗放化以及师资结构单一化等困境,无法满足培养学生复合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要求,进一步加剧了高素质法治人才的供需矛盾。新文科建设致力于通过多学科交叉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与高层次复合应用型法治人才的培养理念高度契合,可以为打破横亘在各学科以及高校和实务部门间的体制性壁垒注入新动能。应当依托培养模式精细化等举措,推动非法学法硕专业学位教育供给侧改革。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高层次复合应用型法治人才 非法学法硕 新文科建设


迈向总体国家安全的国家安全法治 人才培养路径选择

作者简介:童德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家治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刑事合规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国家安全学。邓超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博士研究生,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家安全法治。

摘要: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我国法治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国家安全法治人才培养,是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贯彻与落实,是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供立法、执法、司法、社会参与以及涉外保障人才支撑的需要。然而,面向总体国家安全的国家安全法治人才培养,要求具备政治定力、国际视野、跨学科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给传统的法治教育和人才培养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国家安全法治人才培养,应当以总体国家安全观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为遵循,强化政治素养,坚持风险导向,建立协同机制,优化学科交叉,拓宽国际视野。具体来说,通过明确培养标准、创新培养体系、多元培养模式、促进教研联动等具体措施,构建富有创新性和科学性的国家安全法治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总体国家安全观 法治人才培养 法学教育 国家安全法学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视域下司法警校 法学教学改革探析

作者简介:冯卫国,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 方向:刑法学,法学教育。贾敏,西北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监狱学,犯罪学。

摘要: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对司法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本文以12所司法警校法学教学课程开设情况为研究样本,发现部分院校对法学教学不够重视,法学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体系不健全。对此,应当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对司法警校法学教学进行系统改革优化。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法学教学与警务技能教学的关系,从法学理论和实践教学两个层面同时进行改革优化,构建包含基础、核心和拓展课程的多层次理论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法学素养和法治思维,大力开展法律职业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德法兼修、公正执法;通过系统的法学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执法实践能力,促进学校教学与行政执法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中国式法治现代化 司法警校 法学教学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新文科背景下“五维交融”的卫生 法治人才培养创新实践

作者简介:张宇清,湖北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与中医药法治研究中心研究员、医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商法学、卫生法学。赵敏,湖北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与中医药法治研究中心主 任、医学人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卫生法学。通讯作者。

摘要:在我国全面推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和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复合型卫生法治人才的培养是新时代卫生法学教育的重要使命。复合型卫生法治人才的交叉和跨界的知识优势、能力优势和思维优势是新文科建设和卫生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本文从培养方案交融、课程体系交融、创专交融、实习实践交融、评价体系交融五个方面全面总结和介绍了“五维交融”人才培养创新实践经验以及应用推广情况,以期进一步丰富卫生法治人才培养研究的视角与内容,为相关高校卫生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思路和借鉴。


关键词:新文科 医法融合 人才培养模式


中亚五国法学教育:现状、渊源与 趋势

作者简介:刘秋岑,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副教授,莫斯科国立大学法学博士。研究方向:比较法学,俄罗斯法,独联体国家法律制度。

摘要: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亚五国面临着深刻的社会和伦理变革,原有的国家与法的概念全面重构。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学教育承担着重建社会道德体系和价值观念的重要任务,对于个人的社会化、国家化过程和国家认同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主体民族与其他各族民众如何接受统一的法学教育和国家教育的问题,法律教育本土化和国际化之间的选择问题,以及如何培养适应全球化竞争与冲突的高素质法律人才、应对来自不同方面的外部影响等问题,成为了中亚五国法学教育在新时期面临的重要挑战。中亚五国中有三国与我国接壤,是我国重要陆上邻国,其法学教育的历史与现代渊源、未来发展方向,对我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研究价值。

关键词:中亚 法学教育 国家认同


土库曼斯坦法学教育初探

作者简介:张荣刚,西北政法大学教授,管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数字治理、风险与危机管理研究。哈乐群,西北政法大学 2022级民商法博士研究生,陕西理工 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数字法治、金融法治研究。

摘要:土库曼斯坦法学教育是该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旨在培养具有法律素养和职业道德的法律专业人才,为该国的法治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本文从土库曼斯坦法学教育的历史发展、法学教育体系、法学专业的开设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对其法学教育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对我国的法学教育形成有价值的镜鉴,促进我国与土库曼斯坦开展卓有成效的法学教育合作。

关键词:土库曼斯坦 法学教育 课程设置


吉尔吉斯斯坦法学教育的过去、 现在和未来

作者简介:马文华,西北政法大学2021 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字法治、数字金融、数字贸易、数据要素流通.

摘要:吉尔吉斯斯坦法学教育经历了苏联法学教育模式、法学教育职业化和法学教育国际化的变迁。在苏联时期,吉尔吉斯斯坦法学教育注重学生的理论教育和综合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学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近年来,吉尔吉斯斯坦法学院校加强实践教学和国际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法学专业课程和学习资源。吉尔吉斯斯坦的法学教育在多元化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国际交流与合作、专业素养和职业伦理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关键词:吉尔吉斯斯坦 法学教育 职业化 国际化


乌兹别克斯坦法治人才培养目标、 层次和标准研究

作者简介:热娜古·阿帕尔,喀什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刑法学、法学教育。

摘要:乌兹别克斯坦的法学教育旨在培养知识渊博、技术娴熟和具备社会责任感的法治人才。塔什干国立法律大学和世界经济与外交大学是该国的代表性法学院校。乌兹别克斯坦政府提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法科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求,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视野,以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发展需要。法学学士的培养标准包括具备系统的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了解祖国的历史、熟悉法律和道德规范等,法学硕士的培养标准则要求具备全面系统的法律理论知识和法律实务技能,能够独立开展法学研究和法律实践活动等。

关键词:乌兹别克斯坦 法学教育 法治人才 培养标准


教育法法典化:理想图景、理论难题 与应对之策

作者简介:蒋逸天,东南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教育部—东南大学教 育立法研究基地研究人员。研究方向:教育法学。

摘要:自《民法典》颁布以来,教育法典编纂工作成为教育法学界关注的核心议题之一。理论上看,教育法法典化蕴含着体系化、科学化与权利保障等诸多理想图景,具有相应理论必要性。然而,在具体方法论层面,教育法法典化工作存在诸多理论分歧,有待加以系统性梳理。在教育法典与行政法典的关系上,存在从属关系不清、内容关系不清与制定顺序不清等问题;在体例结构上,存在编纂模式不清和体例中轴不清等问题;在覆盖范围上,存在诸多相异主张。为此,应当秉持教育法典“相对独立性”的基本立场,协调教育法典与行政法典的内容范围,推动两者同步制定;采用体系性法典编纂模式,将受教育权保障作为教育法典的体例中轴;进一步厘清教育法典的覆盖范围。

关键词:教育法法典化 教育法典 受教育权 教育法律关系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视野下青少年法治 教育评估体系的构建

作者简介:李其瑞,兰州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西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法哲学、法治文化理论。尚进,西北政法大学 2021 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治文化理论。

摘要: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体系及法治教育能力现代化,既是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法治教育能力的必然内容,也是全面实现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推进法治现代化国家建设的进程中,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基础性、独特性、先导性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构建和完善全面系统的青少年法治教育评估体系,对教育青少年树立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培养法治意识和法治信仰意义重大。青少年法治教育评估体系要坚持教育性与思想性、定量与定性、普遍性与特殊性、价值性与真理性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对青少年法治教育进行主体评估、过程评估和效果评估,以期实现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关键词:法治现代化 青少年法治教育 评估体系 构建与完善;


从他律到自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 文化的演进逻辑

作者简介:陈国栋,西安科技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通讯作者:赵立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质量管理。

摘要:基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文化发展轨迹分析,发现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文化从价值目标上经历了政治导向的实用主义,以经济为中心的工具理性,再到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质量文化。就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治理的保障手段而言,实现了从制度问责到文化治理的路径转向,就管理主体而言,质量文化实现了从他律到自律的变迁,从工具理性到人本主义的价值回归。建议在质量保障中追求他律和自律的动态平衡,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培育信任、激励、改进,自律的质量文化,在反思改进中提高大学治理的效能。

关键词:质量文化 高等教育 文化自觉 自律 他律


刑事诉讼法学教科书德译中本述评

作者简介:蒋志如,兰州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刑事诉 讼法学、司法制度与法学教育。

摘要:近现代以来,中国在法律领域学习、借鉴和翻译法学教科书自然而然。通过梳理德国刑事诉讼法教科书德译中本的具体情况,并以克劳思·罗科信的《刑事诉讼法(第24版)》和托马斯·魏根特《德国刑事诉讼程序》《德国刑事程序法原理》为例展示德国刑事诉讼法教科书的基本特点、基本框架和思维方式,次后对照中国刑事诉讼法教科书的情况,最后通过总结得出一结论:优秀的刑事诉讼法学教科书应当具备学术性、思想性、系统性和厚重性,完美地融理论、案例与法律条文为一体,也与撰写该书的法学家深度融为一体。

关键词:刑事诉讼法学 教科书 德译中本 罗科信


来源:“ 法学教育研究”微信公众号

法学学术前沿
法学学术前沿由【易明法律研究院】举办,始终立志于做一家识时务、讲方法、有情怀、结善缘的学术传播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