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京杭大运河

学术   2024-10-26 20:00   上海  
点击上方蓝字 深度笔记 👉右上角 👉设为星标 ⭐
- 全文约7000字,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 -
这条河流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运输和交流,更是关于一个民族的成长和人民的生活。
引言
在中华文明的辉煌历史长河中,京杭大运河(The Beijing-Hangzhou Canal)犹如一条蜿蜒的玉带,贯穿南北,连接着中国的政治中心与经济富庶之地。这条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不仅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国历史上一条重要的经济命脉和文化纽带。它见证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变迁,承载了无数的历史故事和文化记忆。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全长约1797公里,是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与万里长城齐名。它始建于春秋时期,后经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不断扩建和疏浚,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大运河的开凿和维护,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高超,更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需求的综合体现。
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中,京杭大运河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极大地促进了南北物资的交流,使得南方的粮食、丝绸、茶叶等物资能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北方,同时也将北方的煤炭、盐等资源输送到南方,极大地丰富了沿线城市的商业活动,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此外,大运河还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南北方的文化、艺术、宗教等在此交融,形成了独特的运河文化。
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沿革
⚪ 背景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开凿运河基本都是为了征服他国的军事行动服务的。例如吴王夫差命人开凿邗(hán)沟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运送军队北伐齐国,公元前360年魏惠王开凿的鸿沟,基本都是为了征服他国的军事行动服务的。
隋王朝在天下统一后即做出了贯通南北运河的决定,其动机已超越了服务军事行动的目的,因为此时天下已统一。隋开运河有经济方面的动机。中国古代很长时期内,经济重心一直在黄河流域,北方的经济比南方进步。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400多年的混乱使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的冲击,与此相比,南方经济获得迅猛发展。隋统一全国后,格外重视这个地区,但隋定都长安,其政治中心不能伴随经济重心的发展变化南移。因此,国家需要加强对南方的管理,长安需要与富庶经济区联系,需要南方粮食物资供应北方,不论是中央朝廷还是官僚贵族或是北方边境。同时,长时期的分裂阻断社会南北经济的交流,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到这一时期已迫切要求南北经济加强联系。
隋开运河不仅仅有经济方面动机,也有政治方面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门阀世族大发展的时期,他们的力量相当强大。隋统一后,他们仍依恃其强大的势力,企图与中央政权抗衡。这一尖锐矛盾在江南地区一直存在,使隋政权面临严重威胁,隋统治者要实施对南方的有效统治,贯通南北运河势在必行。同时,北部边境少数民族政权对隋亦是大患,隋王朝派出大量军队驻扎边境,这些军队仅靠屯田是不够的,必须依靠江淮和中原粮饷供应。路途遥远,开凿运河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 宋元时期:运河的取直
到了元朝,为了使南北相连,不再绕道洛阳,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开凿了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将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横向运河,修筑成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元朝花了10年时间,先后开挖了“济州河”和“会通河”,把天津至江苏清江之间的天然河道和湖泊连接起来,清江以南接邗沟和江南运河,直达杭州。而北京与天津之间,原有运河已废,又新修“通惠河”。这样,新的京杭大运河比绕道洛阳的隋唐大运河缩短了九百多公里,成为现今意义上的京杭大运河。
⚪ 明清时期:运河的维护与疏浚
明清两代均建都北京,对元朝大运河进行了扩建和疏浚。明代整通惠河闸坝,恢复通航;重新疏浚元末已淤废的山东境内河段,从明中叶到清前期,在山东微山湖的夏镇(今微山县)至清江浦(今淮安市)间,进行了黄运分离的开泇口运河、通济新河、中河等运河工程,并在江淮之间开挖月河,进行了湖漕分离的工程。这些工程使得京杭大运河的通航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沿岸城市的迅速发展。
隋以后的历朝历代,无论是大一统时期政权,还是分裂时期的政权,都注重运河的疏凿与完善,其动机无外乎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充分利用运河漕运。以运河为基础,建立庞大而复杂的漕运体系,将各地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输往都城所在地,成了中华大地统治者主要手段之一。运河的修复改道,其缘由亦是现实中运河常常的淤堵以及不同政权的都城位置变化。至元代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明、清两代京杭大运河成为南北水运干线。
运河是由统治者主导开凿整修而成,统治者们集合庞大的人力、物力开凿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漕运。运河是为了实实在在的漕运目的而生的,漕运是封建王朝的生命支持与动力供应系统,维持王朝的生命延续。由于海运的海盗、风浪等问题难以解决,在漕运史上运河水运是主要首选方案。开凿运河是一件名符其实的功在当代、利在万秋的伟举,对修造者而言,其功效时隔不久就能显现,给王朝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历朝历代有见识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运河的修造。
⚪ 近现代变化
1842年,英军在鸦片战争中决胜的一战,就是夺取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镇江,封锁漕运,使道光皇帝迅速作出求和的决定,不久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
1853年后,太平天国占据南京和安徽沿江一带十多年,运河漕运被迫中断。战争极其惨烈,期间沿线主要城市都遭受重创,部分甚至全部焚毁。
1855年黄河改道后,运河山东段逐渐淤废。从此漕运主要改经海路。
1872年,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正式用轮船承运漕粮。
1904年,漕运总督也被撤废。
1911年,津浦铁路全线通车。从此京杭大运河以及沿线城市的地位一落千丈。
解放后对运河进行了大规模整修,使其重新发挥航运、灌溉、防洪和排涝的多种作用,部分河段已进行拓宽加深,截弯取直,新建了许多现代化码头和船闸,航运条件有所改善。季节性的通航里程已达1100多千米。江苏邳县以南的660多千米航道,500吨的船队可以畅通无阻。
1988年底建成的京杭运河和钱塘江沟通工程已将江、河、海衔接起来。
2002年,原本只负责通航的京杭大运河被纳入了“南水北调”三线工程之一,成为中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环节和通道,通过它长江下游的水得以送到北部缺水的山东和河北等地。
在徐州市京杭大运河上设有张楼水站。
2014年9月,通州、武清、香河三地水务部门已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京杭大运河通州—香河—武清段有望实现复航,计划于2017年实现初步通航,2020年正式通航。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10月3日,京杭大运河(通州城市段)旅游通航仪式举行,北关闸至甘棠闸段11.4公里正式通航。
2021年6月26日,京杭大运河北京段的通航将创造多项新的历史,包括北京市第一次出现航道和航运,第一次出现船闸等通航建筑物运行管理,第一次出现市内水路运输等。
2022年4月14日,在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北延工程供水基础上,岳城水库开闸,潘庄引黄渠首加大流量,向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河段补水,标志着京杭大运河2022年全线贯通补水行动正式启动。4月28日,京杭大运河全线水流贯通。6月3日,京杭大运河解台闸二号船闸关闭,全副武装的“蛙人”潜入水底检查闸门每一个角落,为即将进行的大修工作提前准备。据悉,按照航闸养护计划安排,解台闸二号船闸将于6月4日至7月13日停航大修。大修期间,解台闸改双闸通航为单闸通航模式,一号船闸独自承担船闸运行重任。6月24日,大运河京冀段全线62公里实现互联互通试验性通航。6月28日,水利部副部长魏山忠表示,京杭大运河2022年全线贯通补水行动,共向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707公里河段补水8.4亿立方米,目前京杭大运河保持全线有水状态。9月1日上午9时,京杭大运河沧州中心城区段实现旅游通航。
2024年7月1日,2024年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任务顺利完成。此次补水工作于2月下旬启动,自3月20日实现全线过流以来,目前仍维持全线有水状态,全线有水时长首次超百天。
沿线文化遗产
京杭大运河不仅是一条连接南北的水路,更是一条流动的文化长河。它见证了中国的历史变迁,承载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 运河沿岸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
京杭大运河沿岸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条古老的河流之上。从北到南,可以见到各式各样的历史遗迹,如北京的通州八里桥、天津的杨柳青年画、山东的济宁枢纽、江苏扬州的瘦西湖、浙江绍兴的安昌古镇等。这些遗迹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传承。
运河沿岸的城市,如杭州、苏州、扬州等,都拥有为数众多的园林景观,这些园林作为丰厚的历史遗产,在运河民俗中展现出华丽多姿的文化色彩。运河上的桥梁、古塔、古镇,如苏州的宝带桥、杭州的拱宸桥,都是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非遗:运河沿岸的民俗和传统
京杭大运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丰富多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了沿岸的民俗、传统艺术、手工艺、音乐、舞蹈、戏剧等。例如,杨柳青木版年画、苏州的评弹和昆曲、扬州的评话、杭州的越剧等,都是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河民俗作为运河的沟通和漕运而由民众所创造传承的文化,在漫长的积淀塑造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运河民俗中对神化人的崇拜多于对自然神的崇拜,如沿线的大王庙、关帝庙、禹王庙等,这些都是祭奉神化的人,体现了运河民俗中“人定胜天”的气格精神。
运河沿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晋商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运河上的南北兼容的民间信俗,如妈祖信俗,也是运河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运河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京杭大运河的文化遗产得到了新的传承和发展。运河沿线的城市纷纷加强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如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建立,展示了沿线8省(市)的240余件(套)文物,绝大部分为首次展出。北京则实施了220多项文物保护工程,一处处运河遗址得到了保护和展示,使古老运河更富魅力。
运河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体现在对历史遗迹的保护上,还体现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上。例如,运河沿岸的城市通过举办各种文化节庆活动,如杭州亚运会期间的文化活动,让运河文化得到了新的展示和传播。同时,运河文化也在现代设计、艺术创作等领域得到了新的诠释和应用,如现代艺术家们以运河为灵感,创作出了许多新的作品,让运河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京杭大运河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的传承和发展,不仅需要我们对历史遗迹的保护,也需要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只有这样,运河文化才能在现代社会继续流淌,继续滋养着沿岸的人们。
运河的多维意义
京杭大运河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且在经济、社会、政治和军事等多个维度上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 经济意义
京杭大运河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它是南北物资交流的大动脉。在古代,由于陆路交通不便,水路成为了最快捷、成本最低的运输方式。大运河的开通,使得南方的粮食、丝绸、茶叶等物资能够快速运往北方,北方的煤炭、木材等也能够顺利南下,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例如,明清时期,每年行走在运河之上的漕船有约1万条,每条船载货量为500石左右。这些漕船不仅运送漕粮,还携带了大量的土特产沿途交易。
大运河促进沿岸城市的繁荣。
运河沿岸的城市,如扬州、苏州、杭州等,都因为运河的开通而成为了商业重镇。商人们在这里交易,货物在这里集散,使得这些城市经济繁荣,人口聚集,成为了当时的经济中心。
大运河促进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运河沿岸的地区,因为交通便利,物资丰富,手工业和农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例如,苏州的丝绸业、景德镇的瓷器业等。
大运河促进金融业的发展。
运河沿岸的城市,因为商业繁荣,金融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例如,明清时期的扬州,就因为运河的开通而成为了金融中心,吸引了大量的金融机构和商人。
⚪ 社会意义
京杭大运河的社会意义也是非常显著的。大运河的开通,使得南北地区的文化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南北的文化、艺术、思想等,通过运河互相传递和碰撞。这种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的融合和发展,使得中华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大运河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大运河的开通,使得南北地区的人员流动变得容易,不同阶层的人可以通过运河进行交流和互动,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大运河还促进社会风俗的融合。
大运河的开通,使得不同地区的社会风俗可以通过运河进行交流和融合,使得社会风俗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大运河还促进社会思想的发展。
大运河的开通,使得不同地区的思想可以通过运河进行交流和传播,促进了社会思想的发展。
⚪ 政治意义
京杭大运河的政治意义主要体现在它是中央集权的象征。在古代,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需要有一条能够快速调动军队和物资的通道。大运河的开通,使得中央政府能够快速调动军队和物资,加强了中央集权。
大运河是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工具。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地方割据的现象比较严重。大运河的开通,使得中央政府能够快速调动军队和物资,打击地方割据,维护国家统一。
大运河还是中央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
大运河的开通,使得中央政府能够快速调动物资,调控地方经济,保持社会稳定。
大运河还是中央政府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大运河的开通,使得中央政府能够快速传播文化,加强对地方文化的控制。
⚪ 军事意义
京杭大运河是快速调动军队的重要通道。
在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开凿邗沟,从江都(今扬州市)邗口至山阳(今淮安市,淮安末口),以通江淮。至战国时代又先后开凿了大沟和鸿沟,从而把江、淮、河、济四水沟通起来,为军事行动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大运河是快速运输军用物资的重要通道。
大运河的开通,使得军用物资可以通过运河快速运输,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大运河是进行军事防御的重要屏障。
大运河的开通,使得军队可以通过运河进行军事防御,提高了军事防御的能力。
大运河是进行军事侦察的重要通道。
大运河的开通,使得军队可以通过运河进行军事侦察,提高了军事侦察的能力。
京杭大运河在经济、社会、政治和军事等多个维度上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虽然现在大运河的运输功能已经大大减弱,但是它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仍然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挖掘。
相关文学作品
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其一》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其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胡曾-《汴水》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过,惆怅龙舟更不回。
曹雪芹-《红楼梦》
中诗词桃叶渡怀古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无名氏-《隋炀帝挽舟者歌》
我兄征辽东,饿死青山下。今我挽龙舟,又困隋堤道。方今天下饥,路粮无些小。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寒骨枕荒沙,幽魂泣烟草。悲损门内妻,望断吾家老。安得义男儿,焚此无主尸。引其孤魂回,负其白骨归!翻译:我哥哥被征去辽东打仗,最终饿死在大青山下。而我又被抓来为龙舟拉纤,在运河堤上吃苦受罪。如今正是一个饥荒年头,给我们的干粮少而又少。此去前面要拉三千里路,这条命哪里还保得住?难免落得个抛尸荒野、魂归无处的下场。想起家中的妻儿和父母,不禁悲从中来。但愿哪位好心人能把我的尸骨送回故乡,使我在那里得到安息。
李敬芳-《汴河直进船》
汴河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翻译:汴水与淮河之间挖通后,确实有许多便利。不过,百姓遭受到的苦难也很深重。东南四十三州的广大地区,民脂民膏都被这条河运走,送到京城供皇室贵族去享用了。
李商隐-《隋宫》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翻译:深锁的长安城笼罩在层层烟霞之中,又想选取江都作为自己华丽的别宫。如果帝王的玉玺不落在李家手里,隋炀帝的龙舟锦帆应该已经游遍了天涯。如今的腐草里,已不见当年萤火虫的影子;古时运河岸边的垂杨柳,也只剩下归巢的乌鸦永远聒噪不停。假若在阴间遇到陈后主,难道还有雅兴让宠妃再唱一段《玉树后庭花》?
罗隐-《隋帝陵》
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雷塘数亩田。
结语
京杭大运河,一条流动的历史,这条古老的河流,以其独特的方式,塑造了沿岸城市的繁荣,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提高了军事的机动性。它不仅是一条河流,更是一条流动的文化遗产。
这条河流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运输和交流,更是关于一个民族的成长和人民的生活。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创新和连接都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
▲ 参考文献:
  • 大运河文化的灵魂.新华网.2013年02月21日

  • 细说京杭大运河(二).中国台湾网.2010-11-26

  • 世界最长运河:京杭大运河1794公里.腾讯新闻.2010年01月14日

  • 邗沟.中国网.2008-05-09

  • 隋唐大运河故道存惠济人大代表建议深度开发.河南省人民政府.2009年02月27日

  • 陈喜波:试论隋唐大运河与北京城市发展的关系.北青网.2018-06-11

  • 大运河与古桥.中国桥梁网.2011-08-03


▲ 图片来源:Pexels、豆包AI

▲ 版权声明:
本文中包含的原创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对于引用的内容和图片,已尽可能地注明了来源和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将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尊重原创作者的版权,反对任何形式的侵权行为。如需转载本文,请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感谢理解与支持。

  • 你所在的地方是否是运河沿线?它如何影响你的生活和当地文化?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 任何时候开始学习都不算晚 👇

深度笔记
每一次记录都是深度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