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21天效应

学术   2024-11-15 20:00   上海  

点击上方蓝字 深度笔记 👉右上角 👉设为星标 ⭐

- 全文约1500字,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

重复是习惯形成的关键。

21天效应的定义与内涵
在行为心理学的领域中,有一个引人入胜且极具实践价值的理论——“21天效应”。这一理论不仅揭示了人类习惯形成的奥秘,更为我们提供了改变自我、提升生活质量的有效路径。
“21天效应”是指在行为心理学中,一个人的新习惯或理念的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的现象。这一理论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项研究,指出个体的行为习惯需要花费至少21天的时间才能够养成。换言之,通过连续21天的重复行动,一个人能够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模式,这种新模式会逐渐变得自然且无需刻意维持
21天效应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7天):此阶段表现为“刻意,不自然”。在这一阶段,个体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执行新习惯,因为旧习惯的力量仍然强大,新的行为模式尚未在大脑中稳固下来。
第二阶段(7-21天):此阶段表现为“刻意,自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体对新习惯的执行逐渐变得熟练,虽然仍需意识控制,但已经不再是完全陌生的行为。
第三阶段(21-90天):此阶段表现为“不经意,自然”。在这一阶段,新习惯已经完全融入个体的日常生活中,无需刻意提醒或意识控制,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模式。
21天效应的产生原因
21天效应的产生,与旧习惯、旧理念对新习惯、新理念形成的干扰密切相关。在习惯形成的过程中,个体需要克服旧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这往往需要付出较大的心理努力。同时,新理念、新习惯的形成也需要一个逐步适应和巩固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时间的积累和不断的重复。
美国凯尔曼(1961)的研究发现,习惯的形成会经过三个阶段,也是21天效应的底层逻辑。
第一阶段,顺从。即表面接纳新理念、或开始新习惯,在外显行为上表现出尽量与新的要求一样,而在实质上未发生任何变化。此时,最易受到外部奖励和惩罚的影响,因为顺从可获得奖励,不顺从就会遭到惩罚。可见,新理念、新习惯的形成一开始多数是受到外在压力影响而产生的,自发的是极为少见的。
第二阶段,认同。认同是在心理中主动接纳新理念、新习惯的影响,比顺从更深入一层,因此,此时意识成分更加浓厚,不再是被动的无奈的,而是主动地、有意识地加以变化,使自己尽可能接近新理念、新习惯。
第三阶段,内化。此时新理念、新习惯已完全融于自身之中,无任何不适之处,已彻底发挥新理念、新习惯的作用。一般而言,这三个阶段对非特异的理念、习惯只需21天便可形成,这是大量实验与实践的结果。
新理念、新习惯的形成需要不断地重复和强化。重复是习惯形成的关键,通过不断的重复,新的行为模式能够在大脑中形成一条新的神经回路,使得这一行为变得更加容易执行。这也是许多广告不断播报的原因所在,通过不断的重复,广告中的信息能够在消费者的大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
21天效应的应用实践
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教师可以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引导学生逐步养成新的学习习惯,如定期复习、主动学习等。通过连续21天的坚持和重复,这些新习惯会逐渐成为学生的自然行为,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自我管理:在自我管理方面,21天效应可以帮助个体养成自律、坚持等优秀品质。一个人想要养成每天锻炼的习惯,可以通过设定具体的锻炼计划和目标,然后连续21天坚持执行。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需要克服惰性、战胜自我怀疑等心理障碍,但一旦坚持下来,新的习惯就会成为自然而然的行为模式,为个体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积极的影响。
健康管理:一个人想要改善饮食习惯,可以通过连续21天坚持健康饮食的方式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需要逐渐适应新的饮食模式,克服对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依赖和渴望。通过不断的重复和坚持,新的饮食习惯会逐渐成为个体的自然选择,为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无论是提升专业技能、优化生活习惯,还是深化人际关系,都请勇敢地迈出第一步,用21天的时间,见证一个更加优秀、更加自信的自己。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但持之以恒,终能成就非凡
▲ 图片来源:Pexels、豆包AI

▲ 版权声明:
本文中包含的原创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对于引用的内容和图片,已尽可能地注明了来源和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将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尊重原创作者的版权,反对任何形式的侵权行为。如需转载本文,请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感谢理解与支持。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 任何时候开始学习都不算晚 👇

深度笔记
每一次记录都是深度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