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划”卷土重来?美媒怒批特朗普,驱逐华裔学者只会让中国受益!

时事   历史   2024-11-27 15:00   湖北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内容

四年前,特朗普因为疫情应对不力,丢掉了总统宝座;四年后,他卷土重来,再次入主白宫。这一结果让他的支持者欢欣鼓舞,但在美国学术界,不少人却眉头紧锁。原因很简单:上一次特朗普执政时,他推出了极具争议的“中国行动计划”,引发了广泛的种族歧视问题和学术界动荡。如今,他是否会让这场“风暴”重演?

听名字,“中国行动计划”像是美国要对中国展开一场重大的战略行动。然而,真相却让人大跌眼镜——这项政策的本质其实是针对华裔学者的一场系统性打压。

特朗普执政期间,他始终抱有一种深刻的不信任:华裔学者无论在美国生活多久,无论是否与中国有联系,都可能是“潜在间谍”。这一偏见源于他骨子里的“白人至上主义”思维,他认为这些学者可能会向中国输送美国的核心技术。于是,“中国行动计划”应运而生。这项计划的目标不是别的,正是那些在学术界和科技界打拼的华裔。

数据表明,截至2022年,美国华裔人口约579万,占总人口的1.7%。这个群体人数虽少,但他们在高端科研领域的影响力却不容小觑。这正是特朗普警惕的地方。他不在乎这些学者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还是为了追逐“美国梦”而背井离乡的人,在他眼里,他们都可能是“中国的眼线”。

这种偏执导致2018年11月,“中国行动计划”正式启动。FBI开始对华裔学者展开大规模监控、调查,甚至动辄提起诉讼。田纳西大学的胡安明博士便是一个典型例子。他被控隐瞒与中国学术合作的关系,遭到一年多的监视,最终在法院中因证据不足被宣布无罪。然而,这场折磨毁掉了他的事业,也摧毁了他的生活。

胡安明的遭遇并非个例。在“中国行动计划”施行的几年里,大批华裔学者被卷入类似的风波。这种政策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恐慌,也让许多无辜的人蒙受冤屈。尽管这一计划在2022年被正式终止,但它的影响却深深刻在了许多人的记忆中。

特朗普回归的消息一出,学术界的担忧迅速升温。美国媒体彭博社近期的一篇文章就直指“中国行动计划”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错误。他们批评这项政策毫无证据地将华裔学者视为间谍,导致无数人的职业生涯被摧毁。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彭博社的批评并非站在种族平等或人权的立场上,而是担心这一政策可能会让美国在科技竞争中失去优势。文章明确指出,美国科技的领先地位离不开全球高端人才的贡献,尤其是华裔学者的卓越表现。然而,“中国行动计划”的实施,不仅让美国学术界元气大伤,还导致大量人才流失。

数据显示,在这项政策实施的几年间,从美国离开的中国高端人才数量激增,比此前增加了75%,其中三分之二的人选择回到中国。这种“人才回流”显然对中国的科技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而美国却因排外政策而自断手脚。

为了说明这一政策的潜在危害,彭博社还提到了一段美国历史上类似的惨痛教训。上世纪50年代,美国掀起了“麦卡锡主义”反共浪潮。彼时,凡是与共产党有任何关联的人,无论证据多么牵强,都可能被视为“叛国者”。

中国火箭工程学奠基人钱学森便是这一时期的受害者之一。作为一位享誉国际的华裔科学家,钱学森被无端指控为“通共分子”,遭到多年的拘禁和监控。最终,他在中国政府的帮助下,返回祖国,推动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崛起。

彭博社警告称,如果美国再度推行类似“中国行动计划”的政策,很可能重蹈钱学森事件的覆辙。历史已经证明,偏见和排斥只会让美国失去宝贵的人才,同时帮助竞争对手取得突破性进展。

彭博社的文章总结道,美国之所以能够在全球科技领域独占鳌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开放的移民政策和对国际人才的包容。然而,像“中国行动计划”这样的政策,不仅违背了这一传统,还在无形中削弱了美国的竞争力。

文章建议,如果特朗普真的想让美国再次伟大,他就必须学会接纳不同背景的学者,而不是因肤色或民族背景而对他们抱有敌意。然而,特朗普能否改变他的固有思维?恐怕答案并不乐观。从他的一贯言行来看,种族主义和“美国优先”的政策很可能再次成为他执政的基调。

军志方略
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