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并非总是这样“唯美国马首是瞻”。在上世纪初,这个国家曾是南美的经济强国之一,与巴西、智利并称为南美“三巨头”。那时候,阿根廷凭借丰富的农产品和原材料出口,不仅经济繁荣,军事力量也十分强大。尤其是其海军,一度跻身世界前列,拥有诸多当时全球领先的战舰,甚至能够与欧洲列强一较高下。
然而,强大的阿根廷并没有挑战美国霸权的打算。毕竟,美国早在19世纪就通过“门罗主义”宣告整个美洲为其势力范围,任何外部力量的介入都会被视为威胁。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阿根廷虽然拥有一定独立性,但大体上还是选择了与美国结盟。
二战期间,美国开始对盟友实施更具实质性的军事和经济援助,但阿根廷却并不甘心完全听命于美国。当时的阿根廷与德国暗中来往,甚至允许德军舰艇进入其港口避难。这种“两面派”行为在战后引发了美国的不满。尽管如此,美国仍将阿根廷纳入其全球战略网络中,只是两国的关系始终存在些许隔阂。
战后,美国迅速确立了全球霸权,并对盟友进行了明确分级。英国、日本等核心盟友能拿到先进的F-4战斗机,而像韩国、菲律宾等次级盟友只能采购低端的F-5。作为南美经济相对发达的国家,阿根廷本有机会争取更高的地位,但它选择了“叛逆”。
冷战期间,阿根廷通过从法国采购幻影战斗机表明了自己的独立立场,并试图与多个国家建立军事和经济联系。可惜,这种“反骨”的姿态并没有持续太久。
1982年,阿根廷为了收复马岛(福克兰群岛),主动向英国宣战。这场战争原本被寄予厚望,希望通过胜利转移国内经济问题,重新凝聚国民信心。然而,战争的失败让阿根廷损失惨重,更让它清晰认识到盟友之间的冷漠与分化。美国虽然表面上调停,却在暗中帮助英国,这对阿根廷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
从马岛战争之后,阿根廷的经济一路下滑。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这个曾经富庶的国家,逐渐陷入债务危机、通货膨胀和贫富分化的深渊。2023年,阿根廷的外债高达400多亿美元,而其外汇储备仅剩28亿美元;超过57%的国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其中15%生活在赤贫状态。
在国内,失业率攀升,通胀失控,贫富差距加剧,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基尼系数超过0.54,这个标志贫富差距的指数已达到严重不平等的警戒线。即便是曾经最为骄傲的农业经济,如今也在高债务和低效管理中一蹶不振。
面对几乎崩溃的经济,新任总统米莱上台后推出了一系列极具争议的改革措施。他裁撤了近一半的政府部门,将大量职责交由市场解决,试图通过减少行政干预提振经济。同时,他还宣布取消关税以吸引外国投资,甚至一度提出让代孕和人体器官交易合法化的极端政策(虽然最终未实施)。
在内政改革的同时,米莱迅速将目光投向国际,试图寻求强有力的外部支持。而中国,成为了最为关键的合作对象。事实上,中国早已是阿根廷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两国间的经济合作逐年增长。近年来,中国从阿根廷大量进口牛肉,不仅为阿根廷农产品打开了新市场,也间接缓解了其国内经济压力。
对米莱而言,深化与中国的合作不仅是经济上的必要选择,更是外交上的灵活调整。中国在基建、能源和农业领域的投资,能够为阿根廷注入急需的资金,同时也为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尽管中阿合作前景光明,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阿根廷国内的经济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债务危机如何解决,以及两国合作是否能绕过美国的掣肘,这些都充满不确定性。然而,米莱选择在此刻向中国靠拢,显然是希望借助中国的力量摆脱目前的困境。
对中国而言,与阿根廷的合作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还蕴含着地缘政治的战略价值。阿根廷作为南美的重要国家,其丰富的农业和矿产资源,正是中国未来发展所需的重要保障。未来的中阿合作,或许会成为拉美地区与中国关系深化的缩影,也可能为阿根廷带来一个走出困局的新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