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记忆 | 从博物院到美术馆:原亚洲文会大楼

文化   2024-05-14 08:15   上海  
点击上方“公众号” 可以订阅哦!

外滩第二立面更新改造是上海当下城市更新中备受关注的热点,而虎丘路,正处在这一区域。辟筑于1860年代初的虎丘路初名上圆明园路,1880年代中期更名博物院路并沿用逾半个世纪,直至1943年更名虎丘路。谈到虎丘路曾经的名字博物院路,就引出了本文的主角:今虎丘路20号的原亚洲文会大楼。

原亚洲文会大楼今貌

英国皇家亚洲文会最初于19世纪初成立于伦敦。1857年,寓沪外侨裨治文、艾约瑟、卫三畏、雒魏林等人组建上海文理学会,旨在对中国艺术、自然物产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次年,上海文理学会加入英国皇家亚洲文会,更名为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以下简称“文会”)。

除了开展文化艺术、自然物产方面的调查研究、出版会报外,文会从成立之初即希望能够建立一座图书馆和一座博物院。经过多方努力,这一目标于1870年代初终于实现,在今虎丘路20号位置建成了文会会所,内设有博物院、图书馆、演讲厅等,其中博物院广泛收藏包括中国古代陶器、青铜器、钱币、碑刻、少数民族服装、各类动物标本等。在此背景下,1880年代中期,会所所在的上圆明园路被更名为博物院路。
1913年出版的《新测上海地图》,可见“博物院路”

进入20世纪后,文会发展日隆,会所建筑则越发无法满足需求,狭小的空间甚至令亚洲文会博物院不得不拒绝一些捐赠的展品。建造新的会所建筑(即如今所能见到的这栋亚洲文会大楼)被提上议事日程。
1930年11月23日《新闻报》关于亚洲文会募款建造大楼的报道

亚洲文会大楼由公和洋行设计,1931年夏开工,1932年10月完工。大楼高6层,外立面将现代主义的建筑形制同中国古典装饰元素进行融合。比如入口两侧对称设置的八卦窗,二楼阳台使用的云纹装饰,三楼窗户下设置用篆字刻成的“亚洲文会”匾额等,这些中国传统设计元素实际上也与此时的亚洲文会已成为远东地区汉学研究中心之一这一事实形成了呼应。
建造过程中的亚洲文会大楼,顶部的“R.A.S”为“Royal Asiatic Society”的缩写。来源:《建筑月刊》第一卷第六期

亚洲文会大楼底层为入口大堂、衣帽间、储藏室及锅炉房等。二层为演讲厅(命名为“伍连德厅”,以表彰其在抗击东北鼠疫时的巨大贡献),基于安全考虑,除了通往底层大厅的楼梯/电梯外,二层还设有两个可以通过室外楼梯到达底层的疏散口。三层为图书馆,包括书库、阅览室、服务台及管理员办公室等空间。四、五两层为博物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位于四层,面朝入口的大熊猫展柜,进入展厅的每一位观众第一眼就能看到它,许多上海市民都是在此第一次见到大熊猫标本。六层则为办公空间。
大楼三层(图书馆)平面图,来源:《建筑月刊》第一卷第六期

位于四、五层的博物院,来源:《中华》总第44期,1936年

熊猫标本,来源:《中华》总第44期,1936年

1933年2月23日下午5点,在二层演讲厅举办了图书馆与演讲厅的开幕仪式,工部局总董裴尔、文会会长卜舫济,以及蔡元培、伍连德分别致词。1933年11月15日上午11点,博物院开幕仪式举行,工部局总董、文会会长、博物院院长等分别致词。
1933年2月9日《申报》关于亚洲文会大楼确定开幕日期的报道

新建成的亚洲文会大楼成为当时上海重要的文化地标。免费对外开放的图书馆、博物院吸引了众多中国民众前来阅览、参观。演讲厅则定期举办各类讲座,向公众传播文化艺术、自然物产方面的知识。
1935年3月2日《新闻报》关于博物馆举办讲座导览活动的报道

亚洲文会一直持续到了1952年。此后,亚洲文会大楼先后成为了上海历史与建设博物馆筹备处,上海自然博物馆筹备处,之后又长期作为上海图书馆的书库所在地。
优秀历史建筑铭牌

1999年2月28日,原亚洲文会大楼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第三批优秀历史建筑。2007年,戴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开始着手进行上海“洛克外滩源”街区的改造设计,其中就包括了对原亚洲文会大楼的更新改造,在保持建筑外立面历史风貌的同时,利用一个三层通高的新中庭将四至六层进行连接,并在顶棚上开天窗,打造了简洁优雅、符合当下使用需求的内部空间。2010年,上海外滩美术馆在原亚洲文会大楼开馆,延续着这栋建筑作为文化地标的历史传承。

欲了解更多关于亚洲文会大楼的历史沧桑与更新改造,请点击以下视频,《上海建筑百年》第十九辑(拍摄于2023年)之“文化奠基·亚洲文会大楼”。



时光如烟

建筑百年


申城记忆 往期回顾


黄炎培故居  杜家祠堂  杨斯盛故居  汤氏民宅  凌氏大宅

上海轮渡(一)轮渡百年之逝去的记忆

上海轮渡(二) 声声摇橹,悠悠浦江

上海轮渡(三) 上海滩时代

上海轮渡(四)勉力经营梦难圆

上海轮渡(五)那些年的乘船“神姿势”

上海轮渡(六)历史不只正襟坐,它也可以萌萌哒

上海轮渡(完结篇)再见,是为了更好地相见

上海仅存的罗马式基督教教堂——诸圣堂

天平路上的名人轶事(上)(下)

仰贤堂

延庆路的151-157

武夷路漫述(上)

武夷路漫述(中)

武夷路漫述(下)

陕南村与克莱门公寓(上)

陕南村与克莱门公寓(下)

老上海的游泳池与海滨浴场

牛娃秘籍:龙门邨?!

张闻天故居

桂林公园

鸿德堂

外滩公园音乐亭

浦江饭店

淮海大楼




  • 版权归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所有。

  • 欢迎转载,请在公众号后台留言联系转载事宜。    

责任编辑:曹伟


上海城建档案


责任情怀




上海城建档案
“上海城建档案”为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公众号,依托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丰富馆藏资源和各类原创城市文化产品,关注上海历史建筑,传播人文精粹,弘扬海派文化,为建筑人文爱好者营造精神家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