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记忆 | 苏州河畔的“第二乐章”(上):滨水仓库建筑

文化   2024-08-15 16:30   上海  
点击上方“公众号” 可以订阅哦!
蜿蜒的苏州河下游两岸在近代以来形成了丰富的滨河建筑界面。近年来,随着苏州河沿河步道的整体贯通,苏河两岸成为上海一道流动的线型公共空间。

如果说外白渡桥到河南路桥的苏州河段是第一乐章,那么河南路桥到乌镇路桥,则是苏州河的第二乐章,其中尤以北岸的建筑界面最为精彩。在“第一乐章”中,上海大厦、邮政大楼、河滨大楼等经典地标,构成了具有纪念性的天际线;而“第二乐章”:苏州河北岸中国银行办事所及堆栈大楼、四行仓库、光三分库等建筑则构成了更具实用主义色彩的滨水仓库建筑界面。
近代上海苏州河沿岸部分区域仓库分布图,来源:《上海市行号路图录》1947年

翻开1947年的《上海市行号路图录》,可见众多仓库在苏州河畔鳞次栉比地展开。其中如怡和打包厂、中国银行办事所及堆栈大楼、中国实业银行仓库、四行仓库、光三分库等至今犹存。在近代文献中,仓库也被称为货仓、货栈、堆栈等。1930年代实施的《上海公共租界房屋建筑章程》中,仓库是一种独立的建筑类型,其建造材料、容积等都有专门的条款进行规范约束。
1930年代《上海公共租界房屋建筑章程》中部分涉及仓库建筑的条款

近代上海,仓库选址之道有二:一是临河,方便货运,二是靠近工厂。当时上海的工厂多在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尤其后者,更是民族工业的聚集地。因此,如果说苏州河是当时的上海物流中心,那么沿岸的仓库就是上海民族工业发展的见证。

如今,这些沉寂已久的仓库正悄然转型,其中一些活化为博物馆、画廊、创意办公等,这些“艺术化的货仓”,成为了当代全球文化与资本流动背景下的新鲜节点,开启了“艺术苏河”的序幕。

原怡和打包厂今貌

从浙江路桥出发沿苏州河西行,遇到的第一座仓库是原怡和打包厂(北苏州路912号),该建筑建于1907年,也是苏州河从河南路桥到乌镇路桥这一段里现存历史最为悠久的仓库,其原始功能是为怡和丝厂及其他客户提供水压机打包及仓储服务。
原怡和打包厂旧貌,来源:静安文旅

怡和打包厂采用的是上海早期仓库建筑中常见的钢木混合结构。首层为钢柱木梁木格栅楼板,二层、三层为木柱木梁木格栅楼板。与周边其他仓库简约的立面风格不同,怡和打包厂的立面带有古典主义风格。沿苏州河的南立面,每四跨设一处出入口。仓库二层、三层的窗户均为双层:内侧为内平开玻璃木窗,外侧为180度外平开钢板窗,体现了建筑原有的仓储功能特征。原立面山墙设有山花与转角金字塔形塔楼,惜已不存。
双层窗户,内侧为内平开玻璃木窗,外侧为180度外平开钢板窗

继续西行,很快就能见到原中国银行办事所及堆栈大楼(北苏州路1040号),民国时期,各商号、公司向银行贷款时多以实物做抵押,银行自建仓库,除了能获取租金外,放置其中的大量抵押物也能增强公众对银行的信心。
原中国银行办事所及堆栈大楼今貌

原中国银行办事所及堆栈大楼于1932年开始建造,1934年竣工投入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现代主义风格。大楼主体十一层,很可能是近代苏州河畔仓库建筑中最高的一栋。其中一层至四层为仓库,五层以上为办公区域,两者出入口不同,电梯也分货梯、客梯。《中国建筑》第一卷第一期,第二十六期曾两次对该建筑进行报道。
原中国银行办事所及堆栈大楼效果图,来源:《中国建筑》第一卷第一期
原中国银行办事所及堆栈大楼地基施工时的场景,来源:《中国建筑》第26期

值得一提的是,与苏州河沿岸其他仓库多由西方建筑师设计不同,原中国银行办事所及堆栈大楼由中国建筑师陆谦受、吴景奇设计。1930年,陆谦受毕业于英国建筑协会建筑学院,回国后即受聘于中国银行,担任建筑课课长。这一时期,陆谦受为中国银行设计了一系列建筑,其中最知名的就是与公和洋行合作设计的外滩中国银行大楼。
初建成时的中国银行办事所及堆栈大楼,来源:《中国建筑》第26期

在设计苏州河畔的中国银行办事所及堆栈大楼时,陆谦受强调高层横向弧线线条分隔的设计语汇,外立面则饰以泰山面砖。如果有心留意的话,会发现这栋建筑的设计语汇与陆谦受同一时期设计的原中国银行西区分行(今南京西路801—803 号)异曲同工。
初建成时的原中国银行西区分行,来源:《中国建筑》第26期

值得一提的是,顺着原中国银行办事所及堆栈大楼与1932年建成的原中国实业银行仓库(北苏州路1028号,如今入驻有艺术机构苏河浩司)之间的文安路往北望去,可见到入驻有UCCA Edge(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当代高层写字楼,其积木般升腾的玻璃幕墙体量,与苏州河畔历史仓库厚重的立面相得益彰。
文安路北望,右侧为原中国实业银行仓库,左侧为原中国银行办事所及堆栈大楼,来源:冯立
原中国实业银行仓库,通和洋行设计,1932年完工,装饰艺术派风格

从原中国银行办事所及堆栈大楼往西,穿过西藏路桥桥洞,两座并联的体积巨大的仓库映入眼帘,它便是著名的大陆银行仓库与四行储蓄会仓库。两者皆由通和洋行设计,前者建成于1931年5月,后者则于1932年下半年落成。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期间,谢晋元带领“八百壮士”坚守于此,同日军血战四昼夜,这两栋仓库从此也以“四行仓库”之名为世人熟知。
四行仓库旧影,左侧为光三分库,来源:virtualshanghai

2014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其实施保护修缮,设立抗战纪念馆与纪念广场,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建各方在业主方协调下,会同文物部门进行了多次方案协商,最终确定了西墙弹孔发掘、粉刷面剥离、墙体加固、墙体防渗、表面固化、表面效果处理等方案。为了恢复南、北立面历史风貌,参建方以现场实测、原设计图纸、历史资料等为依据,进行了立面复原和细部复原。恢复了两座仓库中部入口在历史上的进退关系;拆除了屋面原有加建内容,六层采用退跨形式满足业主使用需求;恢复南北立面壁柱、门头、女儿墙、山花等装饰构件。
2008年的四行仓库
四行仓库今貌

2015年8月13日,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正式建成开馆。四行仓库修复了充满弹痕、炮弹孔洞的西立面,形成了极具纪念性的晋元纪念广场立面。电影《八佰》的最后一幕,镜头从广场缓缓升起,沧桑的弹痕立面与背景中的浦东天际线并置,形成一幕当代纪念性城市空间的视觉奇观。
四行仓库西墙

从四行仓库往西穿过晋元路,就到了位于光复路127号的四行仓库光三分库(简称光三分库)。光三分库始建于1930年代初,原本为“福源福康钱庄联合仓库”,后成为四行仓库的“分库”。
俯瞰光三分库(左侧)、四行仓库(右侧)

光三分库主体三层,局部四层,立面风格与四行仓库一致,清水红砖结合立柱的水泥黄沙材料,简洁实用,柱间是黑色油漆面的横向钢质长条形高窗,设置有精致的钢质五金件,窗的分隔充满韵律感,具有典型的仓库建筑风格。
Fotografiska的亚洲首馆入驻光三分库
光三分库内的楼梯,较之一般的楼梯间宽很多,坡度也要缓和,以求便于运货。来源:冯立

2023年10月,全球影像之家Fotografiska的亚洲首馆入驻光三分库,除了带来精心策划的展览、活动、音乐派对、沙龙主题讲座等一系列文化活动以外,冰淇淋店、咖啡馆、露天酒吧和餐厅也遍布整个四层楼空间,置身其中,可眺望河景和四行仓库,成为苏州河畔又一处文化地标。


时光如烟
建筑百年

申城记忆 往期回顾

黄炎培故居  杜家祠堂  杨斯盛故居  汤氏民宅  凌氏大宅
上海轮渡(一)轮渡百年之逝去的记忆
上海轮渡(二) 声声摇橹,悠悠浦江
上海轮渡(三) 上海滩时代
上海轮渡(四)勉力经营梦难圆
上海轮渡(五)那些年的乘船“神姿势”
上海轮渡(六)历史不只正襟坐,它也可以萌萌哒
上海轮渡(完结篇)再见,是为了更好地相见
上海仅存的罗马式基督教教堂——诸圣堂
天平路上的名人轶事(上)(下)
仰贤堂
延庆路的151-157
武夷路漫述(上)
武夷路漫述(中)
武夷路漫述(下)
陕南村与克莱门公寓(上)
陕南村与克莱门公寓(下)
老上海的游泳池与海滨浴场
牛娃秘籍:龙门邨?!
张闻天故居
桂林公园
鸿德堂
外滩公园音乐亭
浦江饭店
淮海大楼



  • 版权归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所有。

  • 欢迎转载,请在公众号后台留言联系转载事宜。    

责任编辑:曹伟


上海城建档案

责任情怀



上海城建档案
“上海城建档案”为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公众号,依托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丰富馆藏资源和各类原创城市文化产品,关注上海历史建筑,传播人文精粹,弘扬海派文化,为建筑人文爱好者营造精神家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