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记忆 | 城市更新摇身变,烟火依旧鸿寿坊

文化   2024-09-15 16:30   上海  
点击上方“公众号” 可以订阅哦!
2023年12月至2024年1月,上海市全面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联席会议办公室联合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和上海市城市规划行业协会,组织开展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优秀案例评选工作。本次评选包括“温馨家园、睦邻驿站、人文风貌”等十个赛道,在“人文风貌”赛道中,普陀区长寿路街道鸿寿坊项目位列优秀案例之列,荣获“优秀创意奖”。
“人文风貌”优秀案例名单

鸿寿坊项目位于西康路、长寿路口西南角。项目总建筑面积约85,000平方米,包含2栋新建甲级办公楼,和新旧建筑融合的新型街市商业。较为丰富的历史底蕴是鸿寿坊项目的重要特点。目前,关于它的报道多集中在更新改造的过程及开业后的业态分布、经营特色,对里弄及周边历史风貌的挖掘则相对较少。本文以馆藏档案为线索,挖掘这片有90余年往事的里弄街区的变迁历程,探寻在“城市更新”大背景下,鸿寿坊和周边街区的变与不变。 

鸿寿坊史事考

据馆藏鸿寿坊相关历史档案中的文件所透露信息,这片里弄住宅位于公共租界西区5819号地块。1932年3月提交建造申请, 1933年9月18日完工。2023年鸿寿坊完成更新开业之际,恰逢其“九十华诞”。
鸿寿坊位置图,来源:《上海市行号路图录》1947

据总平面图可知,鸿寿坊北临劳勃生路(今长寿路),南沿马白路(今新会路),东接小沙渡路(今西康路)。整片里弄呈现“手枪形”布局,总弄、支弄脉络清晰,近代上海里弄住宅较为常见的“鱼骨状肌理”在鸿寿坊有一定体现。鸿寿坊总计有超过一百个单元,在当时的公共租界西区,属于规模不小的里弄。 
更新前的鸿寿坊,来源:上海天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官网

鸿寿坊为典型的石库门建筑风格。沿街商铺及弄内住宅均为二层,其中单开间居多,另有少量双开间。这种户型特点,与民国时期上海家庭规模不断缩小的趋势密切相关,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当时沪上高企的房屋租售价格所致。
更新后的鸿寿坊,来源:上海天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官网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档案,虽然1932年3月提交建造申请且于当月即获批准,但鸿寿坊实际建造则要到1933年5月方才启动。设计方案在此期间也有显著改动:沿今新会路、西康路的商铺,从1932年方案的3层,变为2层。1932年爆发的“一二八事变”以及随之而来的沪上房地产市场萧条或是造成方案调整、工期延宕主要原因。据统计,1932年公共租界新建房屋数量3439幢,仅为1931年的39%,与此同时,公共租界租赁市场房屋空置量在此阶段也有明显增长。
1933年1月《字林西报行名录》大德工程设计社的信息

根据设计图图签所透露信息,鸿寿坊由刘灏芳创办的“大德工程设计社”设计。刘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土木工程学院1919班,曾任公共租界工部局工务处沟渠部副工程师,1936年5月20日患伤寒症去世。值得注意的是,笔者在查找刘灏芳资料时,不仅知悉其为恒社成员,且在所见的那份恒社社员名录中,发现排在刘灏芳之后的即为潘守仁。此前,关于鸿寿坊的投资者,坊间多认为是潘,但所依据史料仅有《上海市普陀区文史资料第3辑(经济专辑)》中陆保娟的回忆这一孤证。如今,在确定了鸿寿坊由刘灏芳的大德工程设计社设计的情况下,又查实了刘、潘二人在恒社的交集,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潘守仁是鸿寿坊投资者这一说法的可信度。

从大自鸣钟到鸿寿坊

通过对档案资料的挖掘,鸿寿坊的立面风格、空间布局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呈现,但这些只是理解鸿寿坊历史风貌的第一步。对于这片石库门里弄来说,厘清九十多年前其建成时周边街区的空间环境、业态分布,才能对鸿寿坊的诞生、繁荣,乃至今日之更新,有全面的认识。
大自鸣钟(川村纪念塔)旧影,来源:virtualshanghai

鸿寿坊毗邻的今西康路、长寿路口属于原上海公共租界西区,该区域1899年被划入租界。进入20世纪后,得益于西区迅速形成的路网以及公共租界较为低廉的电价,众多工厂在此开办,其中规模最大者为日本商人川村利兵卫所经营的内外棉株式会社。1922年,川村去世,1924年,内外棉株式会社在此路口建造了一座镶嵌有报时大钟的高塔(川村纪念塔)作为“纪念”,周边民众遂将这一带称为“大自鸣钟”。因近代沪上有多处因建有报时钟而得名“大自鸣钟”者,而此地又位于沪西,因此亦称“沪西大自鸣钟”。
1934年10月22日《新闻报》刊登的鸿寿坊招租广告

随着1920年代之后大自鸣钟地区工厂数量不断增加,其中又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大量涌入的人流,带动了该区域商业的繁荣。至1929年,大自鸣钟地区已有各类商家110余家,成为沪西重要的商业中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鸿寿坊为何会在1930年代初这个阶段被开发建造。
鸿寿坊西康路沿街商铺

与进入20世纪后法租界当局对新扩张区域所建造房屋的功能、风格、建设设备等持续强化管理不同。同一时期,公共租界当局内部尽管亦有类似动议,但限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原因,始终未能有所建树。这一点在鸿寿坊身上也有集中体现,和同期法租界所建的多为配备了煤卫设备的新式里弄相比,鸿寿坊不仅在外立面上仍为传统的石库门样式,内部功能方面也相对陈旧,没有卫浴空间。究其原因,多少还是与大自鸣钟地区职员阶层较少,工人群体更为庞大有关。受限于收入水平,后者只能承担较为低廉的房租,鸿寿坊卫浴功能的缺失,很可能正是对这种市场需求特点的适应。
鸿寿坊新会路沿街商铺

尽管在房屋的功能性方面存在欠缺,但在当时的沪西地区,鸿寿坊仍不失为一处宜居之地。据1939年、1947年两版《上海市行号路图录》所透露的信息,包括今长寿路、西康路、新会路等在内的鸿寿坊周边道路,沿街几乎开满商铺,日常生活所需尽可满足。与鸿寿坊一街之隔由工部局开办的小沙渡菜市场(建国后被俗称西康路小菜场,今189弄购物中心处)是沪西地区开办最早,规模最大的室内菜场。值得一提的是,根据馆藏档案,位于鸿寿坊北侧,当时上海知名的沪西浴室,同样由大德工程设计社设计,1933年12月落成,仅比鸿寿坊晚了3个月。有理由相信,沪西浴室的建造,正是为了填补彼时鸿寿坊社区生活圈的一块需求版图。
鸿寿坊食集,仿佛旧日西康路小菜场的焕新归来

与此同时,回到80多年前,从鸿寿坊出发,向北越过今长寿路,在大约1公里的半径范围内,就集中了包括江苏药水厂、中纺一厂、华丰面粉厂等在内众多行业头部工厂。这种职住一体的空间格局,无疑是对彼时工厂工作强度的一种适应。毕竟以当时的交通条件,很难想象一名工作了十二个小时的工人在下班后还有精力完成穿越半个上海的通勤。因此可以说,这些大厂的存在,催生了沪西地区包括鸿寿坊在内的一批里弄住宅的诞生,而建成后的“鸿寿坊”们,又成为了支撑沪西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更新后的鸿寿坊,兼具社区商业与办公功能

时过境迁,无论是“大自鸣钟”的名字还是曾经机器轰鸣的沪西工业区,如今都渐行渐远,鸿寿坊里的居民也已摆脱了蹲马桶、倒痰盂的生活,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幸运的是,鸿寿坊本身并没有被从地图上抹去,它在城市更新中重生,因“15分钟社区生活圈”而再现活力。
在蕴含了沪西市民生活记忆的空间中植入新的商业品牌

2023年9月28日,由瑞安房地产开发、瑞安新天地倾力打造的城市更新项目鸿寿坊正式开街纳客。项目以留存沪西市民生活记忆与温度为使命,围绕“商社联动”、“首店经济”等关键词,引入多个品牌的上海或区域首店,共同营造消费者家门口的“理想的附近”,并连结多样在地文化内容,塑造“精致烟火气”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商业新范式。
红色瓦片,见证了鸿寿坊的新旧之变

如今,保留了里弄特色的市集巷弄、商业广场,让这一街区旧日的繁荣商业得以延续。2栋新建甲级办公楼,也让人依稀看见了这一区域延续职住一体的可能性。从大自鸣钟到鸿寿坊,九十余载匆匆过,烟火繁华仍依旧。 



时光如烟

建筑百年


申城记忆 往期回顾


黄炎培故居  杜家祠堂  杨斯盛故居  汤氏民宅  凌氏大宅

上海轮渡(一)轮渡百年之逝去的记忆

上海轮渡(二) 声声摇橹,悠悠浦江

上海轮渡(三) 上海滩时代

上海轮渡(四)勉力经营梦难圆

上海轮渡(五)那些年的乘船“神姿势”

上海轮渡(六)历史不只正襟坐,它也可以萌萌哒

上海轮渡(完结篇)再见,是为了更好地相见

上海仅存的罗马式基督教教堂——诸圣堂

天平路上的名人轶事(上)(下)

仰贤堂

延庆路的151-157

武夷路漫述(上)

武夷路漫述(中)

武夷路漫述(下)

陕南村与克莱门公寓(上)

陕南村与克莱门公寓(下)

老上海的游泳池与海滨浴场

牛娃秘籍:龙门邨?!

张闻天故居

桂林公园

鸿德堂

外滩公园音乐亭

浦江饭店

淮海大楼




  • 文章选自《上海城建档案》。

  • 版权归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所有。

  • 欢迎转载,请在公众号后台留言联系转载事宜。    

责任编辑:曹伟


上海城建档案


责任情怀



上海城建档案
“上海城建档案”为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公众号,依托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丰富馆藏资源和各类原创城市文化产品,关注上海历史建筑,传播人文精粹,弘扬海派文化,为建筑人文爱好者营造精神家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