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民间文化的活化石”—庆阳环县道情皮影戏

文摘   2024-11-08 08:00   甘肃  


1. 历史渊源

• 环县道情皮影戏相传产生于宋代,民间俗称“灯影戏”“小戏”“老道情”。其起源与秦陇文化和周边族群文化的融合相关,是古老的道情与皮影相结合的产物。


• 明末清初环县就有道情皮影戏班活动,清末民初则大盛,形成气候,覆州盖县至今。在千百年的发展演变中,不断吸收融合当地民间音乐、美术和口传文学等元素,成为当地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艺术特色

• 音乐唱腔:道情音乐为微调式,分为“伤音”“花音”,以坦板、飞板两种速度演唱,曲牌体与板式体并存。其音乐高亢激昂,婉转悠扬,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最具感染力的是“嘛簧”(又称帮腔),每唱至高潮动情处,主唱领起,全体合声,一腔三折,一唱三叹,气氛浓烈,娓娓动听。伴奏乐器中的四弦、渔鼓、甩梆子、简板均为自制,音色独特。


• 皮影制作:皮影人物造型按戏曲的生、旦、净、丑行当设计,体现出头大身小、上窄下宽、手臂过膝的特点。影人是手工艺人借鉴民间剪纸的传统手法,以牛皮为料,按照制皮、过样、雕刻、着色、出水、装订等工序精心制作而成。图案丰富,造型唯美精致,不仅用于表演,作为工艺品也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 表演形式:戏班演出时,前台一人挑杆表演,并承担所有角色的坐唱念白,后台四五人伴奏并“嘛簧”,一唱众和,粗犷高亢,独具风格。在挑线表演时,艺人能将影人的坐卧行走、翻转踢打、提袍甩袖、腾云驾雾等动作表现得出神入化,栩栩如生。


3. 剧本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历史传说,如《封神演义》《三国演义》等相关故事片段,也有民间故事,如反映家庭伦理、爱情等题材的内容。从忠臣义士的英勇事迹到平凡百姓的生活琐事,无不涵盖,贴近人们的生活,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4. 文化价值

• 环县道情皮影戏是当地人民倾诉情感、丰富文化生活和承担祭祀、过关、还愿、节庆等习俗的综合性艺术,与当地人民的习俗信仰水乳交融,对于研究当地的民俗文化、社会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它是中国皮影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保留着许多古老的文化符号和传统艺术元素,对于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被誉为“东方民间文化的活化石”。


5. 传承发展

• 20 世纪 50 年代,环县道情皮影三次进京演出,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誉。1960 年发展成为甘肃唯一地方剧种——陇剧。2002 年,环县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皮影之乡”;2003 年 10 月,被文化部列为首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之一;2006 年 5 月进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名录。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如成立保护中心、建立博物馆、培养传承人等,促进了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


• 近年来,环县道情皮影戏也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曾出访意大利、法国、德国、奥地利、荷兰、比利时、瑞士等国家,在国际上获得了较高的赞誉,提升了其国际知名度。



庆阳春
农文旅研究,引导生态休闲农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农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回复【 1 】领取农文旅资料;回复【 2 】加入成长社群,每天一起进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