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甘肃庆阳,诸多特色民俗瑰宝便会一一浮现于脑海,而其中最为耀眼夺目的,当属庆阳香包了。那造型各异、色彩斑斓的香包,仿佛是庆阳这片土地上盛开的艺术之花,每一针每一线都凝聚着当地艺人的精湛技艺,每一种香料的填充都散发着独特的地域气息,它就是庆阳特色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1. 历史渊源:
• 起源古老:香包古名香囊,又叫荷包,庆阳当地俗称“包”“绌绌”“绌儿”“耍活”。其历史可追溯到久远的古代,相传最早是中医鼻祖岐伯做成的药囊,囊中所装为中草药,用来祛邪除秽。中国最古老的香包于 2001 年在庆阳市华池县出土,距今至少有 800 多年历史,出土时图案如新,色泽艳丽,被称为“千岁香包”。
• 发展历程:香包的发展历经多个阶段,战国时期屈原《离骚》中就有关于香包的记载;汉代《礼记》提到未成年男女佩戴香包;唐宋时期香包演化为香囊和荷包;明清两代,庆阳香包十分兴盛,成为人们佩戴或馈赠亲友的佳品;近代香包主要用于民间端午节的赠品,求吉祈福、驱恶辟邪。2002 年庆阳市被中国民学会命名为“香包刺绣之乡”。
2. 制作工艺
• 材料选择:制作香包的用料简单,主要包括丝绸或彩布、五颜六色的彩线、丝棉以及香料等。丝绸或彩布作为面料,质感良好、色彩鲜艳,能够为香包提供美观的外观;彩线用于刺绣,使图案更加生动;丝棉用于填充,让香包具有饱满的形状;香料则赋予香包独特的香气,常用的香料有雄黄、艾叶、冰片、藿香等天然中药材,经过精心调配后,散发出不同的香味,如具有催眠作用的幽香、令人心旷神怡的清香、沁人心脾的玫瑰香等。
• 技艺类型
• “绌绌”类:又名藏针绣,特点是把针线藏起来,以造型状物、形神兼备而不见针线为佳境,其工艺流程包括创意、选料、剪裁、状物等环节。这种技艺制作出的香包构型简单质朴,但不失美观和多样,刺绣粗拙敦厚,有浮雕和蛮荒韵味,给人以原始生命的状美感。
• 线盘类:用各色线条盘成五角菱形的“粽子”,技艺包括折壳子、配色线、盘线成型、成果(即将线盘成品连缀,吊上彩穗)等。制成的香包可以随身佩戴、挂在门庭或馈赠他人,寓意祥和平安。
• 立体刺绣类:内容庞杂,形式繁多,有单面挂、佩件,双面挂、佩件,立体挂件和摆件等近四百种样式。制作过程分构图、刺绣、彩染、缝合、成果等环节,有过样子、打样子、扩背子、上样子、绣花、状物、成果、打扮等工艺步骤,制品讲究神似而不求形似。
• 平面刺绣类:风格敦厚凝重,厚实中流露出隽永,其制作有破线绣、合线绣、掇绣及齐针、辫针、缉针、掺针、抢针、挽针、盘金、点金、圈金等方法。
3. 艺术特色
• 主题丰富:多以人类童年时期的多神崇拜和原始图腾为主题,以远古历史纹饰为主要内容。常见的图样大致分为天地阴阳图样、富贵吉祥图样、多福多寿图样、爱情繁衍图样等。比如,日为阳、月为阴,上为阳、下为阴等体现天地阴阳观念;绣一只大公鸡寓意大吉,四个心形包上绣四季花、中间绣贯钱寓四季发财,属于富贵吉祥图样;“福禄寿”香包、“羊千岁”“马千岁”香包等代表多福多寿;“鱼儿钻莲”“凤凰戏牡丹”“老鼠啃葡萄”等则寓意爱情和多子多福。
• 表现手法独特:刺绣手法多变,不讲透视,不求比例;不讲形象,只求神似;夸张变形,突出头身。各种动物香包的造型常是大头小身、有头无尾、有头无足、有头有身无腿或身长蹄短、以爪代腿等,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原始艺术风格。
• 审美观点新奇:不从物质生活着眼,而从意念出发,采用意象手法夸张造型,幻化姿态,多变视点,随意创作,与专业美术有很大差别,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4. 产品类型
• 头戴型:主要供孩子们头上佩戴,常用彩色布和彩线做成虎头、猫头、兔头及各种动物头型帽,端午节戴上以祛邪护身。
• 肩卧型:一般以猛虎雄狮为图样,绣成头大身小、有爪无腿的老虎、狮子,缝在孩子们肩上,用于祛邪。
• 胸挂型:样式繁多、内容庞杂。通常用双股彩线把香包连起来,挂在胸前衣扣上,少则一两个,多则八九个,内容多为吉祥如意的动植物,表达妇女们盼福求安、五谷丰登的心愿。
• 背负型:主要是“五毒背心”,刺绣有蛇、蝎、蜥蜴、蜘蛛、蜈蚣五种有毒小动物的图样,缝在孩子们上衣的衣背上,体现古人“以毒攻毒”的哲学观念和护身心愿。
• 脚蹬型:多为飞禽走兽头型的图样,如虎头鞋、猫头鞋、蝴蝶鞋等,左右鞋双双对称,蕴含着古哲学阴阳平衡之理,有避邪护身、成双成对、并蹄腾飞的寓意。
5. 文化价值与影响力
· 文化传承:庆阳香包是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庆阳地区的历史记忆、文化传统和民间智慧,对于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是庆阳妇女世世代代对原始、传统手工技能的承袭,也是个人技能和智慧的再现。
· 经济推动:随着庆阳香包的知名度不断提高,香包产业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当地的一项重要经济产业,带动了就业和经济发展。同时,通过举办香包民俗文化节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客商,促进了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
· 对外交流:庆阳香包走出国门,远销美国、日本、欧盟等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成为了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