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签署知情同意书之日起18-70周岁(含临界值),男、女均可;
2.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符合2021版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标准,接受过标准治疗后复发/进展的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
3.KPS评分≥60分,预测生存期≥3个月;
4.经研究者判断适合放置Ommaya囊,具备给药条件;
5.有生育潜力的受试者及伴侣愿意在研究过程中主动避孕;
6.器官功能良好,定义如下:
(1)血常规(14天内未接受过输血等治疗):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109/L,血小板计数≥100×109/L,血红蛋白≥90g/L,白细胞计数≥3.0×109/L;
(2)凝血功能:凝血活酶时间(APTT)≤1.5倍正常值上限(ULN),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倍 ULN;
(3)肝功能:总胆红素(TBIL)≤1.5倍ULN,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3倍ULN;
(4)肾功能:血清肌酐≤1.5倍ULN,或肌酐清除率≥50mL/min。
1.在首次给药前4周内接受过放疗、化疗、生物治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抗肿瘤药物治疗;接受过主要脏器外科手术或出现过显著外伤,或需要在研究期间接受择期手术;
2.既往有细胞治疗、基因治疗、溶瘤病毒治疗史者;
3.存在需要静脉全身治疗的活动性感染或不可控感染者,或在筛选期间、首次给药前发生原因不明发热>38.5℃;
4.伴有严重出凝血障碍或其他明显出血风险证据;消化道出血病史;近6个月内任何其他≥CTCAE 2级出血事件;
5.免疫缺陷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活动性乙型或丙型肝炎患者或HIV阳性患者;
6.经研究者判断控制不佳的高血压(规范治疗仍然未受控制的动脉高血压:收缩压≥160mmHg和/或舒张压≥100mmHg);
7.既往接受免疫治疗并出现irAE等级评价≥3级;
8.颅内存在两个及以上的病灶,或有颅外转移者;
9.患有脑干、小脑、后颅窝或脊髓有肿瘤性病变,软脑膜疾病者,患有弥漫性室管膜下和蛛网膜下腔疾病者,头颅MRI提示手术后瘤腔与脑室相通者,有脑炎、多发性硬化、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史者,患有脑疝综合征者;
10.怀孕和/或哺乳的女性;
11.研究者认为受试者存在其它严重的系统性疾病或其他原因而不适合参加本临床研究。
参加本课题研究,患者有可能获得总体生存期延长、无进展生存期延长和生活质量提高。但是不保证一定能从治疗中受益,患者也可能由于治疗无效或其他一些潜在的疾病而出现病情恶化。患者将通过本项研究更加明确自身疾病情况,以便进行个性化治疗和各项护理与支持。
病例一
病例一:女性,52岁,胶质母细胞瘤患者,手术联合术后同步放化疗,1年后肿瘤复发(如图1箭头所示)。遂于我院行立体定向活检+溶瘤病毒治疗术,术后病情稳定,3个月后复查颅脑MRI,显示注射溶瘤病毒处肿瘤基本消失(如图2箭头所示)。
图1 溶瘤病毒治疗前
图2 溶瘤病毒治疗后
病例二
男性,48岁,胶质母细胞瘤患者(WHO IV级),于我院行立体定向活检+溶瘤病毒治疗术,三个月共接受4次溶瘤病毒治疗,14个月后复查颅脑MRI,显示注射溶瘤病毒处肿瘤完全消失(如图箭头所示)。
病例三
女性,42岁,弥漫中线胶质瘤(WHO IV级)患者,手术联合术后同步放化疗,1年半后肿瘤复发(如图1箭头所示)。遂于我院行立体定向活检+溶瘤病毒治疗术,术后病情稳定,一个月后复查颅脑MRI,显示注射溶瘤病毒处肿瘤部分消失(如图2箭头所示)。
图1 溶瘤病毒治疗前
图2 溶瘤病毒治疗后
病例四
男性,55岁,继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WHO IV级),于我院行立体定向活检+溶瘤病毒治疗术,术后病情稳定,三个月后复查颅脑MRI,显示注射溶瘤病毒处肿瘤基本消失(如图2箭头所示)。
图1 溶瘤病毒治疗前
图2 溶瘤病毒治疗后
病例五
男性,54岁,胶质母细胞瘤患者(WHO IV级),于我院行立体定向活检+溶瘤病毒治疗术,术后病情稳定,三个月后复查颅脑MRI,显示注射溶瘤病毒处肿瘤部分消失(如图2箭头所示)。
图1 溶瘤病毒治疗前
图2 溶瘤病毒治疗后
联系人:宁威海医生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香山一棵松50号,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二病区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颅底肿瘤的临床治疗与基础研究;胶质瘤的免疫治疗与基础研究。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临床试验招募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