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关税幕后黑手:为什么是唐唯实!

汽车   汽车   2024-06-25 18:03   北京  

6月12日,经欧盟委员会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纯电动汽车征收的临时关税水平,在目前10%的关税基础上,征收17.4%至38.1%不等的临时反补贴税。

欧盟方面表示其不愿意打这次贸易战,而是中方在挑起事端。

言外之意就是:我是在条框允许下做事,挑事的帽子要扣给你中国。但是真的是这样吗?这场贸易战背后的幕后黑手究竟是谁?

美国带头,欧盟紧跟

之前欧盟方面称中国电车威胁论来自大量媒体的表述,这时候大家可以猜一下究竟是哪个地区的媒体大肆发表这样的言论?

是欧洲?并不是,近两年欧洲媒体关于中国电动车的报道大多集中在市场转型、电池发展等方面;但是同时期,美国针对中国电动车威胁的话题却呈现高峰态势,尤其是将补贴一词与欧盟利益之间挂上了钩。

这个事情出现的背景时之前美国的商务部长、财长等一行到中国谈条件没谈拢之后,所抛出的一些中国电动车威胁论、产能过剩论,其观点就是中国过剩的产能将会打乱全球电动车的价格,并且损害其他地区企业以及务工人员的利益。

于是在美国宣布大幅加征中国电动汽车的关税,并从25%提高到令人难以想到的100%后,作为跟随者的欧盟紧随基调,贸易防御手段我也要加把劲才行,欧盟对中国的补贴调查开始逐渐展开,所涵盖的层面也越来越多,远超传统的反补贴范围。

我带头,你学我,欧美之间在针对中国的反补贴调查上是互相借鉴,互相配合,只要是中国投资的,或者说是产业链上有一点涉及到中国的,这么说吧,只要是和中国沾边,就是反补贴调查的对象。

归根结底,就是一个词儿:打压。不过如今算是把这件事情拿到了明面上,反补贴是我的理由,关税是我的武器,不管是你愿不愿意和我打,这场贸易战我的目标就是我想见点血。

欧盟黑化的心,已昭然若知

所谓调查,实则是欧盟在进行不公平贸易行为。针对欧盟发起的反补贴调查,中国商务部明确表示该调查存在过度索取敏感信息的问题。商务部发言人何亚东表示,多家被调查的中国车企向商务部反馈信息称,欧盟在反补贴调查当中所要求提供的信息远超补贴调查的范畴,

据内部消息称,欧盟这一次的调查其实是以调查为幌子,实际上是挖上汽集团在动力电池研发的核心技术细节,比如动力化学配方与生产技术工艺、产品成本结构、品牌市场策略以及客户资源,甚至还要求中国企业提供五年产能、产量、固定资产清单、未来在中国欧盟以及其他地区的增产计划等商业机密。

尽管在2023年6月欧盟发布的新电池法案,其中碳足迹的追寻允许欧盟去掌握一些动力电池的内部细节,但是这对于现在的新能源行业来说,毫无疑问是一个不可触及的底线。结果这样一个保护自身知识产权的行为在欧盟眼里成为了“不配合企业”的代表,而且态度不好,结果被重税。

欧盟这样做的原因很好理解,一方面是之前传统燃油车的地位受到冲击,在试图大力推广本土新能源产业时受阻,眼看中国在车企以及供应链方面崛起,试图挖掘技术重新回到行业的领先地位。

另一方面,新能源行业技术竞争即将迎来关键节点,除了中国在这方面的崛起之外,日本品牌也即将迎来动力电池技术突破的关键节点,在这方面欧洲核心技术缺失,很有可能在未来失去电动化领域的地位,后续核心技术的竞争也成为各个地区的关键之争。

早在近10年前,头部动力电池企业基本上是亚太地区企业,所以说在现在的新能源产业链上最基础的一环上,欧洲就已经掉队了,同时欧盟主导的电池项目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推进,厂子在2022年才开始建成投产。

那么现在的情况就是,没有的东西我要想办法明抢,侵犯我利益的,我要搞你。

此次临时征收关税的比例与对应车企在欧洲销量的多少成正比,是一种具有指向性的惩罚措施,核心目的就是限制销售,结合前面的信息,这就意味着,和中国市场没有汽车产业利益,并且在本土受到了中国电动车威胁的国家和车企便是推动这场的主要人群。

那么你要是想在我这卖车也好办,那就把你的技术拿出来和我共享,或者在本地化去建厂来填补我缺失的新能源产业,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流氓行为。

制裁中国车,唐唯实跳的最欢

这就让欧盟和部分国家以及车企面对中国电动车呈现了两种不同的态度:学习与合作?还是摸底再打压?

欧盟委员会认为中国在欧洲售出的电动汽车的市场份额已经上升到8%,并有可能在2025年达到15%,市场占有率快速增长。

按说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是身处欧洲的国家,都会站出来为这波“制裁”跳着脚地拍手叫好,但是现实却给了欧盟一个响亮的耳光,在中国电动车市场份额占比超过40%,最受“冲击与威胁”的德国却先站出来反对。

德国一直是反对欧盟加征关税的国家,而且在德国高层访华期间,其也释放了明显的友好态度。其国内不仅多次喊话不要对自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并表示这是违背市场经济原则的,不仅会损害中国利益,更会损害欧洲自身的利益。

是什么原因让一些欧盟成员国反对欧盟的制裁?主要有两点:

第一,电动化布局进展缓慢,其希望以合作共赢的形式来追上差距。

第二,希望借中国新能源产业,解决欧洲电动车成本高昂的现状。

欧洲的汽车企业与中国有着大把的合作,而且,中国市场也是其在销售的一个大的利润市场,其担心被欧盟打乱,这是反对对中国加征关税制裁的根本。

同时欧洲也急需解决本土电动车成本高昂的问题,这是欧洲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目前是由于中国电动车型相较欧洲车型存在大约20%左右的价格优势,致使其销量受挫,后续要想扭转这一颓势,就不得不依靠中国在电动车产业上的供应链转移。

先来看一组数据,目前,市场当中主销的电动车产品均价在3.5万欧元以上,就算是欧洲人民收入高,但是这种价格对于很多工薪阶层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开销,有机构就曾做过调研,称欧洲电动车销量下滑的主要原因就是入门级产品的缺失。

但是现在欧洲高昂的劳动力、不完善的产业链供给、核心技术层面的缺失显然没有办法支撑起电动化产品降本的目标。

所以说这个时候,不打压一下显然没有办法更快地推进以上两点内容,那么前面我们也提到了,“和中国市场没有汽车产业利益,并且在本土受到了中国电动车威胁的国家和车企便是推动这场闹剧的主要人群。”

这个时候不放分析一下,哪个车企会有这么大的能量,身处欧洲且位列全球第四车企的斯特兰蒂斯出现在大家眼前。这个时候可能有人会问,斯特兰蒂斯和零跑这不也是和中国车企的合作吗?为什么还要助推这场关税贸易战呢?

很简单,斯特兰蒂斯向来是一家以利益所驱动的汽车企业。

打掉竞争对手,又增加了自身在电动化市场的能力,岂不是一举两得,之前斯特兰蒂斯CEO唐唯实就曾多次表态,面对中国汽车的进攻,已经做好了战斗的准备,这让他成为呼吁欧洲汽车工业对中国汽车进行抵制的代表人物之一。

现在来看,唐唯实的大声呼吁奏效了,但是关税大战真的能够保护欧洲,并让欧洲在电动化领域再次领先吗?

迷糊的欧盟,别砸了自己的脚

中国显然不会任人宰割,在反制措施出台后,究竟谁受伤更多?

中国市场对于欧洲车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进入中国的这几十年间,中国一直是欧洲车企最来钱的市场,比如最早和中国合资的大众,南北大众拿下了近两成的燃油车份额,再加上BBA这样的豪华品牌,高端进口车在中国现在极度内卷的市场依然保持着增长态势。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如果采取反制措施,比如针对欧洲车企征收大排量税额,那么高度依赖出口的欧洲车企15%-30%的关税率很有可能会改变这些车企的商业模式以及盈利能力。

在中国本土化生产的中低端产品会面对被自主品牌所取代的风险,这一现象已经开始显现,合资品牌开始降价来保份额,但是销量下滑的态势却在困扰着合资品牌;若进口车型面临更高关税,那么价格体系则会在国内重新制定,那么这也给了国内品牌向上冲击的机会,若是自己扛着价格,那么利润则会大打折扣。

与此同时,在欧洲市场,他们自然是希望用关税这样一个限制,来让中国车企到当地建厂,去拉动地方的经济,并且带着产业链去填补其缺失的空缺。

但是在欧洲建厂并不像其他地区那么容易,比如东南亚、南美,欧洲建厂一方面要考虑到更高的人工成本,同时地方保护主义这件事情在欧洲其实已经根深蒂固,不管是法国的歧视,还是德国的环保主义者闹事,都将是中国车企建厂要考虑的事情。

欧美建厂难攻,不如转移,东南亚和拉美相对潜力巨大,届时欧洲若是没换来技术也没换来资源的转入,又用高筑的关税壁垒让德国这样想发展电动化的地区与车企成为了夹心饼干,对于中国车企短期似乎并没有什么影响,反而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iDailycar】


天天汽车
既有眼界又有趣的汽车资讯平台,IP化试车节目、行业深度报道、前沿新车解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