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月·玲珑》教学设计

文摘   2024-10-07 19:00   云南  

         

 

教学设计(2 课时)

         

 

         

 

课题

秋月·玲珑

课型

人文科学课

                 

 

                 

 

                 

 

教学内容 分析

小朋友们对诗歌有一定的积累,但是接触的诗歌类型多数为绝句和律诗。这可能导致小朋友对诗歌建筑美的感知停留在“对称均齐”的层次上。因此,以刚过去的中秋节为切入点,以中秋节的典型意象“月”为代表,通过“文字游戏”类的诗歌,展开对诗歌形式美的感受。之后,由天上明月转到“地上明月”,通过制作宫灯、练习书法切身感受形式美。在拥有自身的艺术品之后,尝试对艺术中的美与丑进行初步认识。

                 

 

                 

 

                 

 

学情分析

审美对象的形式美常常会引起较大的共同美感,小朋友们也不例外。小朋友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有较多的审美体验,但是往往缺乏关注美、发现美的审美意识。因此需要培养一定的审美能力。

除此之外,面对信息化时代纷扰杂乱的声音,小朋友们容易产生“人云亦云”和“一刀切”的问题,缺乏独立思考和辩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因此通过美学的初步启迪,培养哲学中辩证思考的意识,提高辨析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习有关“月”的诗歌,通过“文字游戏”直观感受诗歌中的形式美。积累不同的诗歌形式。

2.通过讨论,对比不同的诗歌形式和艺术形式,思考美的本体论问题,培养辩证看待事物美丑的能力。

3.通过宫灯制作,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美。尝试体会美中的虚实关系。

4.通过作品展示,进一步培养哲学中辩证思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通过介绍关于月的诗词,带领小朋友理解诗词的形式美。

2.通过宫灯制作教学,培养动手能力感受日常器物的美。

                 

 

教学难点

1.诗词教学过程之中要使小朋友对诗歌的整体形式有所把握,基本理解诗歌含义。

2.美学教育过程之中,需要使小朋友们对“美”有所思考,有意地培养其美学意识。

3.手工制作过程之中,首先要保证工具使用安全,其次要对小朋友进行全方位的辅导,力求达到最好效果。

                 

 

教法学法

教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

学法:任务驱动发,小组合作法

                 

 

       

                 

 

                 

 

教学用具

                 

 

宣纸、墨汁、毛笔、胶水、剪刀、铅笔、毛线、卡纸、A4纸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问题导入:中秋节刚刚过去不久,小朋友们做了什么有趣的事情?有没有赏月?谁能尝试描述下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月亮?

引导总结:展示月亮的图片。简单概括月亮的外形美,然后引到月亮引发人的联想上。古人与我们一样,在八月十五看到月亮也会有各种的思考。而他们把自己的思考寄赋在古诗上。

问题导入:小朋友们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古诗呢?

游戏引导:游戏野战。展示常见的古诗,通过PPT展示诗歌,小朋友尝试说出其中带月的古诗句。最后总结以往古诗在形式上“对称均齐”的特点。指出诗歌的形式其实很多样,具有不同的形式美。

调动所忆所学,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努力表达自己的感受。

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从刚过去不久的中秋节出发,激发小朋友们的兴趣。通过月亮印象与古诗形式的思考,为后文的内容做铺垫。

新课教学

“奇怪”的诗

探究一:

这些不同形式的诗歌分别有什么特点?

播放PPT。展示不同形式的诗歌。分别展示宝塔诗、连环诗、回文诗、一字诗。

                 

 

选取的诗歌及其特点分别为:

宝塔诗:字数分别由1-7,整体对仗,结构均匀。

【唐】李绅《赋月》

月,

光辉,皎洁。

耀乾坤,静空阔。

圆满中秋,玩争诗哲。

玉兔镝难穿,桂枝人共折。

万象照乃无私,琼台岂遮君谒。

抱琴对弹别鹤声,不得知音声不切。        

连环诗:前后文相连,形成闭环。文意完整。

佚名《月夜》

倚楼吟到月西沉,

到月西沉夜已深。

夜已深时闻远笛,

时闻远笛倚楼吟。

双句回文诗:前后两句诗用字完全相反,逻辑完整。

佚名《中秋》

中秋月圆映天穹,

穹天映月圆秋中。

中秋佳节人欢聚,

聚欢人节佳秋中。

一字诗:形式上用“一”来进行连接。

佚名 《寄中秋夜》

一轮桂月一江秋,

一个相思一个愁。

一夜一人一梦里,

一颦一笑一回眸。

课堂游戏:“一字诗”小创作

跟随课堂提示,积极寻找不同诗歌的形式特点。用于创作自己的诗歌。

通过不同形式诗歌的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小朋友们打破对古诗无趣的刻板印象。在诗歌形式的探究中也可以直观地感受诗歌形式美的多样。在创作过程中也可以锻炼自身的艺术审美能力。

二、手工制作:宫灯——地上明月

提前准备好需要的材料,然后讲解相应的步骤,带领学生做出成果,并进行展示交流。

       

在老师指导下,练书法,学习简易折纸宫灯的制作。

通过手工折纸与书法,进一步感受形式美。培养动手创造能力。并为下一环节艺术品的讨论打下基础。

三、艺术的“美”与“丑”

                 

 

探究二:“什么是美的”与“美是什么”

                 

 

                 

 

探究三:艺术品是否必然与“美”挂钩?

                 

 

拓展思考:艺术品中是否有“丑”,以及“丑”的意义

总结提问:对小朋友们的手工作品做出肯定的同时,就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差异性提出问题,即手中的作品的美丑能否决定艺术品身份的问题。如果能,那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展示资料:柏拉图《大西庇阿斯篇》中“美是难的”的说法。

组织讨论,最后得出柏拉图“分有”美学的思想,即美的本体论问题不可究,即“美是难的”。

展示资料:毕加索的涂鸦与我的涂鸦。根据图片进一步思考“美”与“不美”。

展示资料:杜尚的《喷泉》,简单了解达达主义,进一步思考“美”与“丑”的问题,以及艺术品资格的问题。

                 

 

认真观看图片资料,积极参与思考和互动,大胆发表观点。

借前面的诗歌创作与手工制作,对何为“艺术品”的问题进一步思考,培养小朋友们一分为二看待问题的能力。

         

 

         

 

         

 

         

 

   

         

 

         

 

         

 

         

 

         

 

         

 

         

 

         

 

         

 

         

 

         

 

         

 

         

 

   

路晟这个世界Greenhostel
尊重自然~热爱自然自然农耕的生活可以更美好,致力于实践垃圾循环再利用,让这个世界更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