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染艺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扎染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扎染的基本方法。
2.引导学生感受扎染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3.通过将哈尼文化融入扎染教学,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掌握扎染的基本折叠、捆扎、染色方法。
2.理解哈尼文化元素在扎染作品中的体现。
难点:
1.创新运用扎染技法,制作出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
2.将哈尼文化与扎染艺术有机结合,表达出独特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示范法、实践操作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准备
材料工具:白色棉布、棉线、染料、手套、剪刀、夹子、水桶、围裙等。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用于展示扎染图片和视频。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1.展示一些精美的扎染作品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是否见过扎染作品,引导学生思考扎染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二)知识讲解(10 分钟)
1.扎染的历史:扎染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染色工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的秦汉时期。在那个时候,扎染技艺已经开始萌芽,人们运用简单的结扎手法为织物增添色彩和图案。到了唐朝,扎染工艺达到了鼎盛阶段,成为了宫廷和贵族们喜爱的装饰艺术。当时,无论是华丽的宫廷服饰,还是精美的家居饰品,都常常能看到扎染的身影。
举例:比如说,在唐朝的宫廷中,嫔妃们身着扎染而成的华服,其裙摆上绚丽多彩的扎染图案犹如盛开的花朵,美不胜收。而在贵族的宅邸中,扎染的帷幔和桌布更是彰显了主人的高雅品味。
2.扎染的基本原理:扎染的原理其实并不复杂,但却充满了奇妙之处。它主要是利用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特性来实现独特的效果。当我们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的组合操作时,织物的纤维会受到外力的束缚和挤压。在染色过程中,染料无法渗透到被结扎的部分,从而形成了与染色区域鲜明对比的白色或浅色图案。
举例:就像我们用棉线紧紧捆扎住一块白布的某一部分,当这块布放入染料中时,被棉线捆扎的地方由于染料无法进入,所以在最终的成品中,这部分就会保持白色,而周围被染色的区域则形成了各种独特的形状和线条,构成了美丽的图案。
3.工艺流程:
①折叠:折叠是扎染的第一步,也是决定图案走向的关键。我们可以将布料进行对折,比如简单的横向对折或纵向对折,这样会形成对称的图案;还可以尝试对角折,能创造出三角形的花纹;折扇折则会产生如同波浪般的效果。每一种折叠方式都像是为后续的创作打下了独特的基础。
②捆扎:在折叠好的布料基础上,使用棉线、橡皮筋、夹子等工具进行捆扎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用棉线,可以根据设计需求,在布料上缠绕多圈,形成紧密的结扎;橡皮筋适合用于大面积的固定;夹子则可以在局部制造出明显的界限。捆扎的松紧程度和位置直接影响着最终图案的清晰度和形状。
③染色:将捆扎好的布料小心翼翼地放入调配好的染料中进行浸泡。在这个过程中,要确保布料完全浸没在染料中,使其能够充分吸收颜色。同时,根据想要的颜色深浅,可以调整浸泡的时间。一般来说,浸泡时间越长,颜色越深。
④拆线:待布料染色完成并晾干后,就到了令人期待的拆线环节。拆线时要小心谨慎,避免用力过猛而损坏布料。当拆除了所有的捆扎线或夹子后,原本平凡的布料就会展现出令人惊艳的扎染图案,每一块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
(三)哈尼文化融入(10 分钟)
1.哈尼族的文化特色:哈尼族是我国众多古老民族中的一员,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美丽的元阳哈尼梯田旁,孕育出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哈尼族的服饰独具魅力,色彩鲜艳且图案精美,多以自然元素如光芒万丈的太阳、皎洁的月亮、闪烁的星星、娇艳的花草、灵动的动物为题材,这些图案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哈尼族人民对大自然深深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的生动体现。哈尼族的建筑风格也别具一格,他们的蘑菇房与周围的山水融为一体,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此外,哈尼族还有着深厚的宗教信仰和丰富多彩的节日,如长街宴等,这些都是哈尼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举例:哈尼族女性的传统服饰中,头巾上常常绣有绚丽的八角花图案,色彩以热烈的红、深邃的蓝、清新的绿为主,每一针每一线都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在哈尼族的盛大节日里,人们身着盛装,载歌载舞,庆祝着丰收和团圆。
2.哈尼文化元素在扎染作品中的体现:
图案:我们可以巧妙地借鉴哈尼族服饰上那些充满寓意的图案,比如象征着美好与纯洁的狗牙花,将其运用在扎染的捆扎设计中。通过精心的布局和结扎,让这些图案在扎染作品中绽放出独特的魅力。
色彩:参照哈尼族所钟爱的色彩,如热情似火的红色,代表着他们对生活的激情;广阔深邃的蓝色,象征着高远的天空和无尽的希望;生机勃勃的绿色,寓意着肥沃的田野和丰收的喜悦。在进行染料的选择和搭配时,融入这些色彩,使扎染作品更具民族特色。
主题:以哈尼族的日常生活场景为主题进行构思,比如描绘哈尼族人民在梯田中辛勤劳作的画面,或者展现他们欢乐庆祝节日的场景。通过巧妙的扎染技法,将这些主题生动地呈现在作品中,让每一块布料都讲述着哈尼族的故事。
(四)示范操作(10 分钟)
1.教师准备一块白色棉布,首先将其对折两次,形成一个小小的正方形。接着,再将这个正方形沿对角线对折,形成一个三角形。然后,教师拿起一根棉线,在对折的角上开始紧密地缠绕捆扎,一圈又一圈,确保捆扎的部位结实且紧密。捆扎完成后,教师又在扇形的边缘间隔地用夹子夹出一些褶皱,这些褶皱有大有小,分布不均。
讲解:“同学们,看,我们先进行多次对折,这样可以让最终的图案更有规律和对称美。用棉线捆扎的时候一定要紧,这样才能有效地阻止染料的渗透,形成清晰的白色图案。而这些夹子夹出的褶皱,会在染色后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哦。”
2.把捆扎好的布料小心地放入事先调配好的蓝色染料中,确保布料完全浸没在染料里。浸泡约 15 分钟后,教师将布料取出,放在通风处晾干。
讲解:“染料的浸泡时间和浓度对颜色的深浅起着关键作用。如果想要颜色深一些,浸泡的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但也要注意,不要浸泡太久,否则颜色可能会过于浓重。大家在自己操作时可以根据想要的效果来灵活调整。”
3.待布料晾干后,教师开始拆除棉线和夹子。随着棉线和夹子的一一去除,原本平凡的白色棉布逐渐展现出了独特的图案。蓝色的底色上,出现了白色的扇形和边缘不规则的浅色褶皱,整体效果仿佛是哈尼梯田层层叠叠的线条。
讲解:“大家看,现在拆线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动作要轻柔,不要把布料扯坏了。期待我们的作品吧!同学们在自己操作的时候,可以充分发挥想象,融入哈尼族的文化元素。比如,我们可以用捆扎出星星的形状来代表哈尼族对星星的崇拜,或者用多种色彩搭配出哈尼族节日的欢乐氛围。相信你们一定能创作出充满个性和创意的扎染作品!” 最终展示出一个具有类似哈尼梯田线条效果的扎染作品。
(五)学生实践(30 分钟)
1.学生分组进行扎染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2.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尝试将哈尼文化元素融入自己的作品中。
(六)作品展示与评价(15 分钟)
1.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扎染作品,并介绍作品的创意和融入的哈尼文化元素。
2.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提出优点和改进建议。
3.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创意和努力,同时对作品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
(七)课堂总结(5 分钟)
1.总结扎染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强调哈尼文化在扎染艺术中的重要性。
2.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探索和创新扎染艺术,传承和弘扬哈尼文化。
六、教学延伸
1.组织学生开展扎染作品展览,向学校师生和社区居民展示学生的作品,宣传扎染艺术和哈尼文化。
2.引导学生将扎染作品制作成生活用品,如手帕,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