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灯之旅第四期
水碾扇艺,徒步生态行
不是所有的鲜花,都盛开在春天;不是所有的河流,都流向大海;鲜花盛开在四季,河流流向八方,只要热爱,山河皆可平,无处不是风景。
————题记
01
生态瓶制作
张顺丽
学校:
云南师范大学
专业:
地理科学
课程内容:
生态瓶制作
黄世鑫
学校:
云南财经大学
专业:
旅游管理
课程内容:
生态瓶制作
课
堂
讲
解
课前:在第三期课程中,我们已两次介绍过生态瓶的制作与原理。因此,为了保持课程的新鲜感和创新性,我们决定在本期课程中引入新的元素。回顾之前的教学经验,我们发现将梯田微观造景与生态瓶课程相结合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这样不仅能增强课程的趣味性,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四素同构的概念。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决定从宏观的生态系统转向更加细微的视角,专注于微观造景中的苔藓。苔藓作为生态瓶中重要的植物成分,对于生态瓶的稳定性与美观性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这堂课的核心目标是引导孩子们深入了解苔藓的特性,包括它们的生长习性、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等,从而为后续的生态瓶制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中:我们巧妙地运用了一个简短而引人入胜的视频作为开场,瞬间抓住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视频中,通过几个精心设计的提问,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思考,还让他们轻松愉快地融入到了学习的氛围中。紧接着,我们重点向孩子们展示了四种在村子里常见的苔藓类型,通过生动的讲解和直观的展示,让孩子们对苔藓的形态特征有了深刻的认识。这一过程中,我们注重引导孩子们观察、思考和提问,让他们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随后,活动进入了高潮部分——山林探“藓”。孩子们满怀期待地走出教室,化身小小探险家,在山林间仔细搜寻我们之前介绍的四种苔藓。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好奇与兴奋,每一次发现都伴随着欢呼与惊叹。这种亲身体验的学习方式,不仅让孩子们对苔藓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还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探索欲。
最后,在制作生态缸的环节中,孩子们展现出了惊人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造力。他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同时又能够集思广益,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不一会儿,两个精美的生态缸就呈现在了大家面前。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环保意识。
课后:上完课后,我意识到我们的课程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首先,理论讲解部分需要加强,应该增加更多的互动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其次,在生态缸制作前,应该鼓励小朋友们自己动手设计如何在生态缸中呈现出梯田的景观。通过这次上课的经验,我更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希望在未来的课程中,能够为小朋友们带来更加有趣和丰富的学习体验。
生态缸展示
志愿者刀绚观摩感受
对于生态瓶的课程孩子们已经前前后后上了三次了,如何重新吸引孩子们的兴趣,是一个难点,顺丽学姐和世鑫学长的生态瓶课程就处理的很好,他们从苔藓出发,带领孩子们认识苔藓、寻找苔藓,不断激发着孩子们的兴趣。同时,学长学姐将生态瓶和哈尼梯田的四素同构联系在一起,将课程与孩子们的身边事物联系在一起,孩子们也可以更好地去认识一堂不一样的生态瓶课程。总的来说,顺丽学姐和世鑫学长的这堂课程是很成功且很有意味的课程。
02
团扇文化与团扇制作
袁雅婷
学校:
曲靖师范学院
专业:
小学教育
课程内容:
团扇文化与团扇制作
段林
学校:
云南师范大学
专业:
地理科学
课程内容:
团扇文化与团扇制作
课
堂
讲
解
这堂团扇课上,我们带着小朋友们,一起制作了团扇。在带领小朋友们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课前:我们结合团扇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的发展,来选择团扇的呈现方式。我们一共准备了两种扇子的材料制作,一个是蓝晒扇,一个是漆扇。并且以此为基础,去查找相关的资料、图片、视频,制作成ppt,为小朋友们讲解和制作做准备。材料准备上,我们选择了不同形状的空白团扇,可以满足不同小朋友的爱好和兴趣,染料也是选择尽可能贴近天然材料的人工合成染料,让小朋友们了解漆扇和蓝晒扇的历史与制作,从而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也激发他们的动手创作能力。
课中:我们以自己制作的ppt为基础,通过提问和回顾之前团扇的知识,引出新的内容,为小朋友们讲解不一样呈现方式的团扇。在讲解环节,小朋友们也积极回答问题,学到了很多知识。到了实践环节,因为天气原因,导致只能制作漆扇,蓝晒扇做不了,但是小朋友们都很激动,每个人挑选自己喜欢的扇子,然后排好队一个个制作自己的扇子。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想法,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然后进行搭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制作漆扇,最终形成了每个人的独一无二的漆扇!在这个过程中,小朋友们也向我们展示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很强,最后的成品也很漂亮,完美!整个课堂都充满了乐趣和快乐!
课后:在结束漆扇制作之后,我们将小朋友制作的扇子晾干放置并收集,等到全干之后让小朋友拿着自己的扇子合影留念。在这次的团扇课里,理论部分以复习为主,回顾了第三期的团扇课程,加入了漆扇与蓝晒扇的原理与制作讲解,深化了传统工艺的魅力。通过学习漆扇制作,不仅让掌握了上漆的技巧,也培养了耐心与专注力。小朋友精心为扇子涂上美丽的色彩,感受着漆的质感和光泽。这堂课让我们和小朋友对传统手工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热爱。同时,与小朋友的交流互动也增添了许多乐趣。期待在未来的课程中,能继续探索更多传统工艺,发挥创造力,制作出更多精美的作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漆扇制作
漆扇作品展示
志愿者杨文霞观摩感受
整节课分为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两位老师都很认真地讲解了两个部分,在讲解方法的时候介绍了三种下水染漆的方式,由于天气不好,只能进行漆扇部分,蓝晒扇部分暂时搁置,但是孩子们的兴趣仍然很高,两位老师带孩子们到场地进行操作时,先演示的过程中,再一次重复课堂知识,使孩子们加深了印象,工具有限只能一个一个进行操作时,孩子们也不会抢着先做,最后有序进行了操作,可以在操作中看出孩子们真的掌握了课堂所讲的漆扇理论知识。
03
水车和水碾房
聂锦秀
学校:
楚雄师范学院
专业:
小学教育
课程内容:
水车和水碾房
课
堂
讲
解
课前:其实在上这个课之前,我已经做好了PPT,但是说实话这个PPT很失败,很官方,没有考虑小朋友们的实际情况。在第一天听了周周的课程之后我深刻认识到了我PPT存在的一些问题,PPT内容文字很多很复杂,但我很茫然,不知道要从哪里着手去改,后面又旁听了刀刀的《守护我们的身体》这个课程,我发现我应该学习刀刀的讲课方式,要用通俗的语言去给他们解释一下概念,要用一些具体的例子去引导他们知道这个概念。后面在小刘的帮助下,我的PPT完成了修改,其实这个课程难讲的是水车和水碾房的工作原理,这个涉及到一些理论的东西,我怕小朋友们不能理解,我删了很多东西。
课中:在上课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东西他们懂得比我们都多,我用一些红河的文化符号来导入本次课程,我发现他们总是能给我一些我没想到的答案,我也在其中了解了很多当地的特殊文化符号。在正式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东西只有大一点的小朋友能跟上我的思路,这个可能是我的原因,我没有完全考虑到小一点的小朋友的思维可能跟不上,这就导致小朋友们不太会受我的引导说出我想要的答案。我在课程中留下了一个问题“水碾房的石碾是靠水流推动运作的,那水流是冲击了哪里使得石碾转动?”我希望小朋友们能在下午去阿者科徒步时能近距离去观察一下水碾房的运作流程。我发现要讲一些与他们的生活相关的东西或是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才会认真的去听,才愿意主动的去跟着我的思路走,当时这点我做得还有些欠缺。
课后:课程结束当天的下午我们一起徒步去了阿者科,看到了我课堂上讲的水车和水碾房,PPT上的图片与现实中的相照应,有一种虚幻与现实碰撞的不真实感,我们也近距离看到了水碾房的内部结构,也了解了它的工作原理,我在课堂中留的那个问题也找到了答案,我想这个就是真正的课堂与实践相结合,其实这里的课程安排的都很有趣,不是死板的灌输式教学,而是启发式教学。
专心上课ing~
04
徒步阿者科
全
体
人
员
余依娜小朋友徒步感受
我们徒步去了阿者科,参观了那里的蘑菇房、梯田、峡谷,十分漂亮。我们还吃了烤肠、豆腐,喝了木瓜凉水,虽然这里风景美,有好吃的,但走路来实在是太痛苦啦。
志愿者段林徒步感受
和志愿者们一起去阿者科去徒步(虽然我真的没走什么路,不算徒步),志愿者们和小朋友们真的就是活力满满,好像感觉不到累似的,大家都很开心,然后去到了梯田、寨子、水磨房各种地方参观,真的感觉到了不一样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和小朋友们的聊天,也让我感受到他们是一群很可爱很聪明的孩子,很有礼貌很会说话也会相互帮助,还会反过来帮助我们照顾我们,真的很棒!在过程中也认识了许多志愿者们,她们每个人都很好,也很好相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很喜欢和大家待在一起~~
徒步小碎片~
志愿者官颖徒步感受
阿者科徒步了3.4公里的路程,每一个小朋友和志愿者都非常的坚持,到达目的地之后,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梯田错落分布于绿油油的稻田其间,走的每一步,都向推进器,更加拉近了与小朋友之间的关系,我们的心仿佛更近了。
阿者科途中小合照
第四期徒步阿者科口号宣传
研
学
SUMMER
我们希望自己可以成为那少部分人,去看见阳光所洒的方向,慢慢走上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图片|点灯研学小分队
文案|聂锦秀、袁雅婷、段林、刀绚
文案|张顺丽、黄世鑫、余依娜、官颖
排版|刀绚
审核|点灯研学小分队
公众号|路晟这个世界Greenhostel
视频号|路晟这个世界Greenhost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