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灯之旅第三期 | 情暖梯田,爱润童心

文摘   2024-08-18 12:01   云南  

点灯之旅第三期

情暖梯田,爱润童心


在这个世界里,总有人愿意陪你走过风雨,分享阳光,你并不孤单。

——题记

01

课程:那山 那田 那水 那人

潘云凯扬

学校:

云南师范大学

专业:

地理科学

课程内容:

那山 那田 那水 那人


陈桂颖

学校:

云南师范大学

专业:

地理科学(一专多能)

课程内容:

那山 那田 那水 那人


面向5-13岁孩子的“四素同构”地理课程教育模式初探:

通过分组的方式,每一组以大孩子带小孩子的方式开展地理课程。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在PPT给定的四素同构景观剖面图中,能够辨识森林、村寨、梯田、水系等要素;在给定的提示中,通过画“四层一体”景观图,简单分析几个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及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

区域认知:实地观察四素同构景观,能够辨识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要素特征。

地理实践力:借助他人的帮助,能够使用地图等地理工具,对森林、村寨、梯田、水系等要素和相互作用进行初步观察,结合实地考察,设计并制作四素同构模型;能够收集沟渠流速、堵塞情况、浑浊程度、有无垃圾等信息,初步体验赶沟人的一天。 

“四素同构”画作讲解

体验当沟长

02

课程:手打糯米粑粑

陈珂寅

学校:

云南师范大学

专业:

汉语言文学

课程内容:

手打糯米粑粑

手打糯米粑粑课程

   对于本次课程,志愿者老师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进行讲解。对于理论,志愿者老师不仅对糯米粑粑意义和做法进行了详细介绍,还注重培养了孩子们对于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对于实践,我们注重团队协作,使孩子们在共同努力后品尝到自己劳动的成果。总之,这次课程着重培养了孩子们的文化自信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孩子们意识到劳动与努力的重要性。

    课前:我们在准备材料上遇到了一定的困难,来之前我们以为手工制作糯米粑粑的工具在村寨中应该是很常见的,但是根据孩子们的反映和志愿老师的走访发现其实村民们制作糯米粑粑的工具已经演变到了机器,基本上所有孩子都没体验过手制糯米粑粑,于是我们向村民们借了平时捣药的石器洗净来充当制作糯米粑粑的工具。

    课中:在理论教学阶段,因为课件是提前制作,我也不是特别了解孩子们的情况,所以犯了两个错误——首先,上课的孩子们有一半都不是哈尼族,但我的课件基本都是在围绕哈尼族文化来展开;其次,我对孩子们的理解能力把握的不是很全面,在其中引入了一些佶屈聱牙的内容,年龄偏小的孩子显然是无法理解这样的知识的,导致课程一开始孩子们的积极性不是很高。但是在后面的课程我调整了一开始练习过的上课用语,将语言简化,适当在课程中运用劝诫类语言来集中同学们的注意力,所以课堂后期的氛围其实还算松快,特别是到了实践环节,孩子们的兴趣彻底被调动起来,积极参与了糯米粑粑的制作。

   课后:在孩子们的帮助下我们一起收拾和整理了工具,充分让孩子们参与了制作糯米粑粑的全过程。

   感悟:我从这次课程中收获了很多教学经验并且注意到以后在教学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为我以后可能要从事的教学工作提供了不少灵感和反思;同时这次经历也让我认识到了可爱的孩子们,他们无暇的双眸与笑颜将是我以后教学道路上最大的支柱与动力。

手打糯米粑粑

手打糯米粑粑

(点击选项查看答案)

03

课程:手染彩蛋

刘思彤

学校:

大连海事大学

专业:

法学

课程内容:

手染彩蛋




在本次实践课的过程中,孩子们和志愿者老师们共同绘制了属于自己的彩蛋。在制作工艺品的过程中,孩子们了解到了不同地区、民族与染彩蛋相关的节日,并从中体会到了文化的多元性,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课前:我们在课程前期准备染彩蛋的染料上出现了极大的难题,导致本来计划好的哈尼族“染龙蛋”的课程不得不修改。在多种备选方案中,我们选择了将基督教的复活节彩蛋为切入点,结合彩蛋的手工制作来进行教学。

课中:在理论教学期间,孩子们面对陌生的知识的好奇心和积极性都在我的预料之外。起初,面对着未知的文化,孩子们因为害羞和不够自信,都不太愿意主动发言。但在结合音乐和教学互动后,孩子们开始融入课堂中,并感受世界不同地区独特的节日习俗,领略与家乡不同文化。特别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孩子们兴致勃勃地绘制着自己的彩蛋,积极地互相讨论和分享,使整个课堂氛围都轻松活跃,充满乐趣。

课后:这堂课不仅仅是志愿者老师对孩子的单方面教学,也是孩子与志愿者老师之间相互学习的过程。我们在向孩子们讲述复活节的故事时,孩子们也分享了自己家乡关于染彩蛋的习俗、独特的文化信仰。所谓“教学相长”,我们和孩子们是彼此的老师。在一个个漂亮的彩蛋绘制完成时,我们和孩子们都有着满满的成就感。通过学习去实践,最后又在实践里领悟知识,是我们这堂课最大的收获。

孩子们在认真染彩蛋

彩蛋作品展示

04

课程:生态瓶制作

杨莉润

学校:

云南师范大学

专业:

生物科学

课程内容:

生态瓶制作

冯志红

学校:

云南民族大学

专业:

生物科学

课程内容:

生态瓶制作


在这堂生态瓶制作课上,我们自己亲手构建了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在带领小朋友们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自然界的和谐共生与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课前:在准备教学材料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了元阳梯田丰富的自然资源,体验到了这里生物多样性的独特魅力。我们选用了透明的玻璃瓶作为展示生物的容器,这不仅便于观察,也增添了一份纯净的美感。在挑选陆生生物的时候,我们更是细致入微,力求让每一种生物都能在课堂上生动地展现其生命力。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让小朋友们增长知识,更能激发他们对自然生命的敬畏之心,培养他们爱护环境、尊重生命的意识。   

课中:原本以为小朋友们会因为理论知识的穿插提不起兴趣,但小朋友们在动手实践之前画出生态瓶的图纸,之后再给他们讲解生态瓶的结构以及制作过程,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让我们惊叹,最后的成品也非常漂亮、精致,充满了创造性。

课后:这次经历,如同一场心灵的洗礼,希望孩子们通过观察和记录生态瓶的变化,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生命的奇迹和自然的规律,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积极参与环保行动,为保护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生态瓶作品展示

05

课程:解读哈尼梯田博物馆

李红妹

学校:

普洱学院

专业:

民族学

课程内容:

参观哈尼梯田博物馆

罗虹琴

学校:

大理大学

专业:

汉语国际教育

课程内容:

参观哈尼梯田博物馆


课前:我们搜集和整理了关于哈尼族博物馆以及当地哈尼族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等资料。同时也亲身经历和体验了哈尼族和彝族的传统节日,了解到相关的习俗文化。充分的了解了课程参与者(志愿者老师)的文化知识水平,为我们课程的开展做了提前准备。

课中:我们结合博物馆里的图文,和志愿者们介绍了哈尼族的相关历史文化,大家在博物馆里认真参观、相互交流、相互探讨、拍照记录自己感兴趣的模块,现场充满着兴奋、激动的气氛。

课后:通过参观学习博物馆里面的内容,我们受益匪浅,深刻了解了这片土地上那些勤劳、朴实的民族以及丰富多彩的哈尼梯田文化。元阳哈尼梯田,是大自然的绝美艺术品,是哈尼族人民勤劳双手的杰作,是哈尼族人民智慧的象征。在博物馆中,我们博物馆陈列的展品仿佛活了过来,与我们进行个时空对话,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到每一个展品背后的含义。他们凭借那一个个的文化符号来告诉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文化有多么的灿烂辉煌。为此我们应该尊重和珍惜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继承并发扬光大!

博物馆参观


图片|太欣园、冯宇、潘云凯扬

图片|王梓圲、陈钰晔、孙毓羚、章允露 

文案|潘云凯扬、陈桂颖、刘思彤

文案|陈珂寅、杨莉润、冯志红、李红妹

排版|潘云凯扬、何玥

创意排版|潘云凯扬

审核|点灯之旅小分队

公众号|路晟这个世界Greenhostel

视频号|阳光客栈GreenHostel



路晟这个世界Greenhostel
尊重自然~热爱自然自然农耕的生活可以更美好,致力于实践垃圾循环再利用,让这个世界更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