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俊随笔 | 文运同国运 笔墨绘华章——《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十周年之际

文化   2024-10-15 22:12   内蒙古  

2014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岁月如歌,文运同国运相牵;时光荏苒,文脉与国脉相连。

回望过去的十年,中国文艺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徐徐展开,绽放出耀眼的光芒。作为一名文艺爱好者,我深感荣幸,能够亲身见证并参与到这场波澜壮阔的文艺盛宴中,与无数文艺同仁共同书写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记得2014年10月15日,那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艺工作座谈会,犹如一股强劲的东风,吹拂着文艺界的每一个角落。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以高瞻远瞩的视野和深邃睿智的思考,为新时代文艺事业锚定了价值航向,擘画了宏伟蓝图。定航向、正导向,谈创作、论方法,讲品位、重艺德,说传承、议创新......谆谆教诲,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每一位文艺工作者的心田,激发了我们无限的创作热情和灵感。

总书记的话语,至今仍在我的耳畔回响:“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这句话,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始终坚守文艺的人民性,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我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人民群众的火热实践中汲取营养、激发灵感,创作出了一批批反映人民心声、展现人民风貌的优秀作品。

这十年间,我亲眼见证了无数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走进群众的生动实践。他们有的走进乡村,与农民朋友同吃同住同劳动,用镜头捕捉乡村的美丽蜕变;有的来到工厂车间,与工人师傅们交流谈心,用画笔描绘工人的辛勤付出;还有的深入军营、学校、社区,用心感受不同群体的喜怒哀乐,用文字记录下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和情感世界,更传递了向上向善的价值观,激励着人们不断前行。

总书记在座谈会上还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句话,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创作的源泉之门。我们深知,只有深入生活、了解生活,才能创作出真实可信、感人至深的作品。因此,我们不断拓宽视野,丰富阅历,深入基层一线,感受时代的脉搏和人民的呼吸。我们用心去观察、去感受、去思考,努力从生活中提炼出最真实、最动人的素材,将其融入到作品中,让作品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感。

在这十年的文艺创作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重要性。每当我们深入乡村牧区,看到那些勤劳善良的农牧民们用双手创造着美好的生活;每当我们走进工厂园区,看到那些辛勤工作的工人师傅们用汗水浇灌着工业的希望;每当我们来到军营边防,看到那些英姿飒爽的官兵们用忠诚守护着国家的安宁……我们的心中都会涌起一股股创作的冲动。我们用笔记录下这些生动的场景和感人的故事,将它们化作一篇篇优美的散文、一首首动人的诗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这些作品,不仅是我们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更是我们对人民的热爱和敬仰。


总书记在座谈会上还强调了文艺工作者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他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个人的道德修养、社会形象与作品的社会效果统一起来,坚守艺术理想,追求德艺双馨。” 这句话,如同一面镜子,映照着我们每一位文艺工作者的内心世界。我们深知,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更要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社会形象。我们要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和感染观众,传递正能量、弘扬真善美。

这十年间,我亲眼见证了无数文艺工作者在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方面的努力和成就。他们有的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用爱心和行动传递着温暖和力量;有的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用良好的形象和口碑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和赞誉;还有的积极投身到文化交流和传播中,用文艺的力量搭建起友谊的桥梁和纽带。他们的努力和付出,不仅提升了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社会形象,更为文艺事业的发展和繁荣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总书记在座谈会上还深刻阐述了传承和创新的关系。他指出:“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 这句话,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我们创作的灵感之源。有一次,我去参加了一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研讨会。在那里,我看到了许多设计师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设计中,创造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具有现代感的作品。这些作品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在创作中传承和创新的信念。我们深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文化根基。我们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这十年间,我亲眼见证了无数文艺工作者在传承和创新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他们有的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将其融入到作品中;有的借鉴和融合不同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法和元素,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还有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用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式呈现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创新和探索,不仅丰富了文艺作品的内涵和形式,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回望过去的十年,中国文艺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深感自豪和骄傲,同时也深知未来的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我们要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更多反映人民心声、展现人民风貌的优秀作品;我们要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社会形象;我们还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文运同国运,笔墨绘华章。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书写新时代中国文艺的辉煌篇章!


10月15日竹园斋


   相关链接

@王利俊随笔 | 千年重阳敬老情
@王利俊全区高校“话廉润心”征文一等奖作品:让廉洁清风时时吹拂大学校园
@王利俊文论 | 用中华传统廉洁文化涵养当代人的精神境界
@王利俊影评 | 大美中国-亮丽北疆:陈阳与他的全国首部生态题材纪录电影《生命线》
@王利俊观察 | “信仰的力量”主题文艺演出:别开生面的思政大课和文化盛宴
@内蒙古日报发表王利俊研究文章《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王利俊文论 | 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北疆各族干部群众的文化自觉
@内蒙古日报发表王利俊张雅晶研究文章《开创北疆文化建设新局面》
@王利俊随笔 | 2024,再度用文字温暖人心
@王利俊随笔 | 生活,简单本真最好!
@王利俊文论 | 内蒙古日报:在文化认同中推进北疆文化建设
@王利俊随笔 | “学习强国”内蒙古学习平台:深刻的思想洗礼 深厚的文化熏陶 深度的业务提升
@王利俊文论 | 内蒙古日报-论道:坚持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

王利俊
在这里,王利俊(笔名伊梦,网名沙打旺)将本着“以文会友、以诚待友、以情交友”之精神,竭诚与诸位亲友分享个人原创作品的同时,共同开启一段诗意人生...... 这里的文图均为原创作品,如转载刊发,请注明出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