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re Bonding封装的焊盘BPO该如何定义

2024-12-05 00:36   甘肃  


前段时间在写IMC的过程中,在一篇论文中看到了一个关于焊丝直径和Free Air Ball搭配关系的结论,该文章中介绍,当Free Air Ball直径为焊丝直径的2倍时,为最佳搭配。

为什么今天突然说到这个话题,三年前刚涉足封装设计领域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25um的金丝,需要做多大的BPO?这个看似不难的问题,当初还真把我问愣了。虽然说做了多年的WB,当时也算是比较专业了,但我们作为应用端,通常都是根据已知的线径、BPO、BPP去选择合适的劈刀去加工,现在反向操作,看似简单的问题又该如何建议?

作为封装工程师,当然是希望BPO越大越好,而芯片设计工程师,这玩意寸土寸金,则希望越小越好。但如何去进行平衡呢?业界有没有一个最佳的推荐值?

首先我们先接着上文聊聊最佳FAB与球径的关系。下图是之前一专业搞WB的朋友发我的一张FAB球径与off center ball之间的关系;从图中数据可以提取出如下结论:

  1. 当FAB等于线径(WD)两倍时为最佳,即X1:X2趋近于1:1;

  2. 线径越小,越容易出现off center ball;

  3. 按照以往工作经验,通常将X1:X2>2:1的球形称为off center ball,因此当线径>0.8mil时,球径建议做到1.6WD~2.0WD之间,当线径降至0.6mil时,该范围则缩小至1.7WD~2.0WD。

最佳球径范围有了,我们则可根据以下SPT公司提供的公式计算出最佳Ball Size。(此处插播一条个人广告:有需要劈刀的朋友,请加大骚扰力度)

图中公式有了,但引入了多个劈刀参量,分别是H、CD、CA、MBD(也就是Ball Size)、MBH(也就是Ball Thickness)。当我们的线径和FAB直径确定后,这些参量SPT都给出了最佳参考值:

H:最佳值为线径的1.4倍,最小可到1.2倍;太小的话做looping时容易放线不畅,太大线会在孔内摆,造成looping不稳;因此线弧较密集的产品H常取1.2WD或1.3WD;

CD:我们再做WB工艺的时候,都知道FAB=CD;这是因为在此尺寸搭配下,CD的斜边在bonding时更容易将FAB抓牢,以避免滑球造成的球形异常;

CA:主要作用在于上文提到的抓牢FAB球,以及影响球工艺端球成型以及能量输出,本文旨在讨论如何定义BPO,暂不细聊工艺。常见的CA有70°、90°、120°,其中最90°最常规,70°是做小球的,120°是做大球的;

MBD与MBH:球径与球厚,此处以前老东家有个通过DOE验证得出的经验公式,即MBH/MBD=0.18~0.3,通常多取0.25作为参考值。在这个比例下,容易得到较为平整的球底面,对于改善裂纹,得到均匀的IMC等较为重要。

通过以上经验公式计算,则可得到最佳的Ball Size大小;而Ball Size+挤铝大小+设备X/Y精度,则可计算出最理想的BPO大小。

下面我们利用该思路,以20um线径为例计算其推荐BPO值。

首先我们先定义FAB大小,1.6WD~2.0WD,若芯片预留面积很充分,直接选2.0即可,若要取最佳性价比,可取中间值1.8WD,此时X1:X2约在1.5左右,对于工艺调试来说还是比较容易实现的;以上两种选择是在对封装厂工艺能力没有很好的把握的情况下选取,若对代工厂能力有很强的认知,选择1.6WD也未尝不可,这里我们以1.8WD为例,也就是FAB做到36um;

FAB尺寸定义好后我们则可计算出CD,通常我习惯取FAB=CD+1um,之所以稍大于CD主要是考虑到设备烧球尺寸的公差,避免出现小于CD的FAB球,因此CD取35um;

H尺寸取1.4WD,即28um;CA取最常规的90°MBH/MBD取0.25;均为推荐值。

由此根据上述公式则可计算出MBD约等于44um;

关于挤铝,若本公司产品有以往的加工经验,则可直接借鉴,若无加工经验,则可将挤铝大小定义为Ball Size每边增加2~3um;之所以选择2~3um,是因为常规情况下,对于WB工艺来讲,每边多出2~3um的挤铝在调试难度以及外观品质方面是较为均衡的存在;我们这里直接取3um;

设备公差指的主要是X/Y的焊接精度,该精度综合了设备本身的工作台马达精度,镜头识别精度,以及加工时产品 是否存在晃动等因素,现在市面主流的WB设备精度均标的是±2um~±2.5um,我们直接取大的;

这样算下来,该20um线材所适合的最佳BPO大小即为55um。

很多细心的朋友可能发现,我再举例时并没有去定义是金线还是铜线,因为金线和铜线在挤铝调试、焊接难度调试上区别巨大;是因为我们前面不管是H的选择,CA的选择还有FAB尺寸的选择均取的是中间值,且对自身产品加工认知为0 的情况下进行的。倘若导入过程中真的在调试中遇到了类似于挤铝、peeling、crack等问题,还可通过选择不同参数的劈刀进行工艺调试加以改善。

也许还有朋友会认为直接用封装厂的design rule去做更为方便。这样的确也可以,但有个问题,封装厂所提供的design rule通常会标至其工艺能力极限,你只要敢问,他就敢给你说能做,等到真正出问题的时候,就是你们的材料太敏感了,需要优化wafer加工工艺或增大BPO。别问我为什么这么清楚,鄙人以前就是专门干这事的。当然你如果是华为这种大户就当我放了个屁即可

另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当一个方案落地的时候,最终要的就是有理有据,对后续的风险也有评估判断;这样即使真的出现了没有预料到的外来因素,对团队而言也是可以接受的。

最后再补充一句,SPT其实也给出了BPO与CD的推荐公式,之所以没用它主要是觉得写的有点太笼统了,还是计算一遍踏实一些!

集成电路封装设计
定期分享关于集成电路封装设计、仿真、工艺等方面学习总结以及相关软件操作教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