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re Bonding封装Design Rule——2nd Bond焊区尺寸定义

2024-12-16 00:10   陕西  
相比1st Bond而言,2nd Bond焊盘尺寸的重要性就降低了好多,本人也是直到封装设计生涯的第二年,才首次遇到需要去纠结2nd Bond焊区尺寸的情况。也就是前面写的计算键合金丝过流能力文章的对应项目(那个电源芯片),因要过大电流,因此在框架设计时需考虑引脚尺寸以匹配可容纳的金丝数量。
最开始我是打算直接使用封装厂的design rule,但转念想到,以前在各封装厂加工MOSFET器件的时候,遇到的2nd bond鱼尾挤来挤去难以放下的情况数不胜数,因此决定利用个人经验,对该规则进行重新分析。
2nd bond焊位的尺寸大小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焊线数量及鱼尾尺寸;并需考虑框架尺寸公差、设备公差,以及Bonding时是否可能会存劈刀Tip撞击临近线弧的问题。
首先我们借助BPP那篇文章中鱼尾长宽标准,长度不用说了,BPP那篇文章介绍了最佳鱼尾长度为1.5*WD~3.0*WD;而宽度的SPEC.为1.2*WD~3.5*WD,不过按照多年的调试经验来讲,鱼尾的宽度至少要在两倍以上,因此最佳宽度尺寸定义在2.0*WD~3.5*WD为最佳,之所以保留了上限值,是为了为工艺调试留足够的操作空间。
假若是一根线,2nd bond所需的焊线空间如下图所示,Lead所需的最小宽度=W+2*a;Lead所需的最小长度≈L+CD+b+c。其中W和L,上文已经介绍,CD在BPO的那那篇文章中介绍过,剩下的,就只有a、b、c需要去研究了。
其中a、b属于鱼尾预留安全距离,为了防止Bonding时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焊位偏差导致鱼尾脱离出Lead;c是为了防止劈刀CD圈偏移出Lead导致Bonding时受力不均。影响这三个参量的主要有以下几点因素:引线框架尺寸公差、设备精度以及焊接参数中的位移增量。
引线框架尺寸公差:这里以QFN框架为例来介绍。想了解框架的尺寸公差,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上长电、通富、华天等公司官网,查阅其相应框架的POD图纸。以下是某款框架的POD图,其中b代表引脚宽度,L代表引脚长度,其公差均为±50um,在蚀刻框架中,正/背面尺寸公差通常一致,因此Lead的尺寸公差则可直接参考该数据(±50um)。
设备位置公差:在前面文章中有介绍过,为±2.5um,相比框架尺寸公差可直接忽略掉。
Bonding参数引起的位移增量:按调试经验来讲,在鱼尾的长度方向上,通常不会超过1倍的WD,在其宽度方向不会超过0.5倍WD。
此时则可计算出:Lead(最小长度)=L+CD+2*50um+WD;Lead(最小宽度)=W+2*50um+0.5*WD。
我们再尝试用20um线材计算下这个数据,CD就用前面计算的35um,鱼尾长度、宽度均取工艺上限,即L=3.0*WD,W=3.5*WD;计算所得Lead(最小长度)=215um;Lead(最小宽度)=180um;
当鱼尾长度、宽度均取下限时,即即L=1.5*WD,W=2.0*WD;,计算结果则为Lead(最小长度)=185um;Lead(最小宽度)=150um;
一根线的情况介绍了,那么多根线呢?以两根线为例,若其水平摆放,距离太近则可能会出现以下问题,加工第二根线时,劈刀Tip有可能会撞击第一根线的鱼尾的根部,导致loop和鱼尾根部受损。
在Lead宽度足够的情况下,只需将两根线之间的间距拉大,使鱼尾超出劈刀tip的覆盖范围即可。当其宽度不够时,则需参考如下方案垂直放置,如此则相当于在原基础上增加了一个鱼尾的长度及宽度。
若需打多根线则以此类推。
另外提一句,若框架引脚设计比较规则,WB生产时则可使用VLL功能,该功能可通过设备的影像识别系统将鱼尾打在Lead的制定位置,如此则可将与引线框架尺寸相关的公差消除,但考虑到该功能的稳定性,建议可将引线框架尺寸公差做减半处理。
最后,应部分朋友建议,开一个关于集成电路封装设计的微信群供大家做技术交流,有兴趣的朋友可通过下图二维码添加入群。

集成电路封装设计
定期分享关于集成电路封装设计、仿真、工艺等方面学习总结以及相关软件操作教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