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调试一些Wire Bond二焊点拉力异常的产品时,针对20um的金线,一些"老人家"们给出了经验性的调试规范——Stitch pull>2g即可。因为当时遇到的拉力不足产品,多为18~20um的金、银线,这个标准也是让我如至宝般守护。
直到2016年的那个夏天,为了节约成本,产线导入了一款让人骂街的"某不知名"品牌引线框架(真是不想提那个名字),25um 铜线居然也出现了拉力不足的问题。这下尴尬了,2g的stitch pull肯定是太小了,要往上加;但加小了怕不够,加多了无疑会给调试带来更高的挑战。。。
时光飞逝,当初这个烦恼是怎么处理的早已忘记,如今趁着周末,忙里偷闲研究研究wire pull的失效标准,希望能在这里寻找到答案!
Wire Bond Pull Test Method记录在JESD22-B120中,这次我们耐心一点,从Wire pull的测试标准讲起,争取一篇文章搞定,不再挖坑填坑!
Wire Pull拉钩位置的定义
JESD22-B120中对Wire Pull拉钩位置做了三种分类,其中Ball pull和Stitch pull分别重点考核焊球(一焊点)与鱼尾(二焊点)的拉力,多用于新产品study,一些严谨一些的封装厂也将其用于量产监控。Wire pull多用于量产监控,以此来简化流程实现相对较高的投入回报比。
Wire Pull失效模型
JESD22-B120对Wire Pull失效模型共分9种,详解如下:
9种失效代码,其中1#、2#、3#为典型的一焊点拒收模型,不做过多讨论。8#、9#对于我这种没见过世面的则不敢去讨论。5#为理想模型,4#为颈部拉断常见模型,也可一笔带过。6#、7#断点位置分界线较难掌握,这里做重点说明:
文件中也给出了代码6与代码7的对比图形辅助大家判断:
从这张图可以看出,平日里我们封装厂用于管控的Stitch Pull后鱼尾残留要求大于某个百分比,其实就是要求至少是在代码6形成的断裂。
Wire Pull拉力标准
JESD47L中给出了Wire Pull的最小拉力标准:
随着线径的不同,最小拉力值出现有规律的变化,若再次让我面对当初的问题,做法应该为stitch pull拉力大于表中相应数值,且失效代码为5#或者6#!
而当我看到20um金、铜线最小拉力为2.3g时,就想直接打电话给那些"老人家"指责他们当初的不严谨!但看看时间,已经过了23:00,老人家可能已经休息了,饶了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