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复旦跨国法论坛第六十七期:叙事和话语权:国际法的叙事学理论探讨

文摘   2024-10-19 17:15   上海  

  向 法 问 道  



  2024年9月23日,由安杰世泽律师事务所资助、复旦大学涉外法治研究中心主办的复旦跨国法论坛第六十七期“叙事和话语权:国际法的叙事学理论探讨”讲座在江湾校区法学楼301室举行。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法学院陈一峰长聘副教授主讲,同济大学法学院何驰讲师、复旦大学法学院蒋超翊青年副研究员和刘思竹讲师担任评议人,复旦大学法学院朱丹副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来自复旦大学校内外的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陈老师首先论证了将叙事学理论引入国际法研究的必要性。他认为,由于国际法缺乏强制力保障、充满不确定性,其有效实施更多依靠叙事赋予其社会意义;而大国也需要通过叙事,影响国际法规则的适用,向他国推广其政治愿景。因此,国际法不仅只是一套客观实在的规则体系,对它的理解需要立足叙事与行动者,透视国际法话语权的生成。其次,陈老师介绍了叙事学的三要素,即故事、叙事和叙述。在此基础上,他将结构主义叙事学与国际法研究结合起来,详述了超越性叙事、进步主义叙事、英雄-受难者叙事等代表性的国际法叙事。他认为,国际法叙事的实质在于权力、财富、责任、风险损害的分配,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构建政治秩序,正当化暴力与牺牲。再次,陈老师通过国际司法机构、学科等不同层面的国际法叙事,认为每种国际法叙事都蕴含着不同的政治、学术诉求,指向不同的政治秩序安排。最后,陈老师总结认为,国际法叙事无处不在,并且相互竞争。因此,国际法学者需要通过交叉学科合作,向世界提供更具包容性的中国叙事,这有助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提高我国的国际法话语权。



  针对陈老师的报告,何驰讲师、蒋超翊青年副研究员和刘思竹讲师做了认真评议,陈立教授、余博闻副教授、秦倩副教授、梁咏副教授等多位师生围绕跨学科研究的出发点与局限、实践性叙事在国际法叙事中的地位、中国叙事的构建等议题积极参与了提问和讨论。讲座圆满结束。



如需交流可联系复旦大学法学院科研邮箱: 

lawacademy@fudan.edu.cn


复旦大学法学院 第 464 期


复旦大学法学院
定期推送法学院新闻、活动咨询等,打造属于复旦法律人的线上家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