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重型胸部损伤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是当前临床治疗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重型胸部损伤患者由于伤情严重,常常需要依赖肠内营养来支持身体的基本生理功能。然而,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现象在这些患者中较为普遍,具体表现为腹痛、腹胀、反流、呕吐、腹泻等症状,这不仅影响了患者的营养摄取,还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加了并发症和死亡率的风险。因此,探索有效的措施来降低重型胸部损伤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对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促进康复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通过品管圈活动等方法,已经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但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来优化和完善肠内营养支持方案,确保患者能够安全、有效地接受肠内营养治疗。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PDCA主题为:降低重型胸部损伤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发生率。
以"531"计划为核心策略,我们致力于通过五项改进措施、三个关键控制点和一项综合评价体系,有效降低重型胸部损伤患者的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发生率。
胸部损伤可波及胸壁的多重结构,包括软组织、骨骼、胸膜及胸腔内的关键器官,从而导致呼吸与循环系统的功能紊乱。对于重型胸部损伤患者,由于其病情危重,关键器官受损,身体长时间处于应激、高度分解及负氮平衡状态,显著增加了对蛋白质、脂肪及糖类的消耗,易引发营养不良。营养不良会严重阻碍患者的康复进程,不仅延长住院期,增加患者的经济压力,还可能导致死亡率攀升。因此,恰当的营养支持治疗是保障重型胸部损伤患者病情稳定与促进恢复的关键环节之一。
肠内营养在临床上是治疗危重病人的关键一环,它有助于保护肠道黏膜的屏障功能和免疫功能,进而提升患者的康复前景。但鉴于危重病人病情的复杂性,肠内喂养不耐受现象颇为普遍,其发生率跨度较大,从2%至75%不等。所谓肠内喂养不耐受,指的是因多种因素引发的肠内营养实施困难,具体表现为高胃残留、呕吐、腹胀、腹泻等胃肠道不适反应,这些状况会导致肠内营养的输注量减少,使得患者在72小时内难以达到每日每公斤体重20千卡的能量摄入标准。
肠内营养:肠内营养是指通过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这种方式通常适用于无法或不愿正常摄食的患者,通过口服或管饲等方式提供能量和营养素,以满足机体代谢所需。
喂养不耐受:喂养不耐受是指患者无法耐受肠内营养的临床表现,通常表现为胃残留量增加、腹胀、呕吐、便血、呼吸暂停、心动过缓和血氧饱和度低等症状。
选题“降低重型胸部损伤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的理由在于,优化肠内营养支持对于改善重型胸部损伤患者的预后、缩短住院时间及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采用PDCA(计划-执行-检查-行动)循环作为活动步骤,旨在系统性地降低重型胸部损伤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确保持续改进与效果优化。
为了有效推进降低重型胸部损伤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的项目,我们将制定详细的甘特图来规划各阶段的任务、时间节点与责任分配,确保项目按计划有序进行。
为了直观展示当前重型胸部损伤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现状,我们设计了一份现状把握流程图。
在总共调查的42例重型胸部损伤患者中,有30例出现了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情况,这表明在改善措施实施前,不耐受的现状比例高达71.42%。
为了确保项目成功,我们将进行组能力计算,评估团队成员在降低重型胸部损伤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发生率项目中的专业技能、协作效率及问题解决能力,以便优化配置资源。
我们明确设定了目标值,在将重型胸部损伤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从当前的71.42%显著降低至预定水平,以量化改善幅度并指引改善方向。
为深入探究重型胸部损伤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根本原因,我们采用鱼骨图分析法,系统梳理了包括患者条件、医疗操作、营养配方在内的多方面因素,以期找到关键改善点。
在进行了全面的鱼骨图分析后,我们接下来进行要因评价,通过对各个潜在原因进行重要性、紧迫性和可改善性的综合评估,最终选定了几个关键要因作为优先改进的对象,这些要因可能涉及患者的身体状况、肠内营养方案的个性化调整、医护人员的操作规范以及营养液的配制与输送等多个方面,旨在为降低重型胸部损伤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提供精准的干预措施。
为了确认选定的关键要因是否为导致重型胸部损伤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真因,我们设计了严谨的真因验证环节,通过收集更多数据、实施小范围试点改进、对比分析改进前后的效果差异,并结合专家意见与患者反馈,确保所确定的真因准确无误,为后续制定针对性改善措施奠定坚实基础。
基于真因验证的结果,我们进入了对策拟定阶段,此阶段将集合多学科团队智慧,针对已确认的真因,从医疗流程优化、患者教育加强、营养配方调整、护理操作标准化等多个维度出发,拟定出一套全面、具体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改善对策方案,在从根本上解决重型胸部损伤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问题。
对策一:组织全员学习,掌握工具使用方法。
对策内容:
组织全体成员参与培训,确保他们能够熟练运用各类评估工具,如NRS-2002营养风险筛查表、ISS创伤严重度评分表、NUTRIC营养评估量表、肠内营养误吸风险评估表以及患者急性胃肠损伤分级评分表。
我们将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每周安排1到2次课程,每次课程时长为1小时,内容涵盖肠内营养的标准化管理、护理技巧、不耐受现象的预防与处理等方面。
每月组织一次针对护士的规范化操作培训,重点讲解盲插鼻肠管、分次鼻饲、肠内营养泵等设备的标准操作流程,以提升护士的专业技能。
对策二:制定“7度3冲洗”方案。
对策内容:
设计并实施“7度3冲洗”策略,其中“7度”涉及确保安全、调整适宜角度、控制温度、调节浓度、设定合适速度、监测耐受度及保持清洁度。为此,我们特设肠内营养专用储存柜、输注架,并在患者床头悬挂醒目的紫色“肠内营养”标识。
“3冲洗”策略指的是在肠内营养喂养的前后、给药的前后以及每隔4到6小时进行一次冲洗。关于角度调整,对于无禁忌症的患者,床头应抬高30°至45°,有禁忌症者则采取平卧位,并通过鼻肠管进行喂养。
为应对肠内营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应急处理方案,并组织全体人员进行演练,以确保他们能够熟练掌握处理肠内营养突发状况的方法。
对策三:监测指标计算目标喂养量,合理选择肠内营养制剂。
对策内容:
根据患者的个体胃肠状况,精心挑选合适的营养制剂。遵循医嘱,定时监测患者的血常规、白蛋白、血压及血糖等关键指标。通过综合评估患者的身高、体重及日常活动量,精确计算出所需的目标能量值,从而制定出个性化的喂养方案,确保营养素的均衡分配。
对肠内营养耐受性进行风险评估与应对。我们优化了《肠内营养耐受性评分表》,并制定了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责任护士会每6小时对患者进行一次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干预内容。
为了确保肠内营养的安全与有效,我们制定了《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流程》及《肠内营养不耐受处理流程》,并要求医护人员严格执行。这些流程包括了对患者个体情况的全面评估、营养制剂的选择与调整、以及不耐受情况的及时处理等措施。
在针对42例重型胸部损伤患者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其中有12例出现了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情况,经过改善措施实施后,不耐受的现状比例已降至28.57%。
通过对比改善前后的柏拉图,可以清晰地看到,重型胸部损伤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从改善前的较高水平显著降低至改善后的28.57%,改善效果十分显著。
经过一系列改善措施的实施,我们成功地将重型胸部损伤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降低至预定目标,目标达成率令人满意。
在致力于降低重型胸部损伤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的改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有形结果的显著提升,同时无形结果如团队协作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增强与改善。
我们制定了详尽的标准化作业书,以确保重型胸部损伤患者的肠内营养喂养流程规范、安全,从而提升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针对改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我们进行了深刻的检讨,并据此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以期持续提升肠内营养喂养的质量与安全性。
在本次改善项目中,我们取得了显著降低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的亮点,但同时也认识到在团队协作和流程细化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制作不易,如果觉得有用,右下角分享收藏再看支持一下~关注品管圈PPT了解更多医学PPT知识!
本公众号致力于质量改善研究及分享,内容仅做参考,不具备对您的任何建议,更严谨详细的内容请查阅相关书籍学习。
以上案例已放入资源库,搜索“肠内营养”即可找到!
更多优质案例可进入资源库了解或下载
公众号后台留言需求的类型已逐步在资源库更新,记得关注哦。
往期内容可在公众号内搜索阅读~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进入资源库搜索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