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主要表现为腰痛、下肢放射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有效管理这一疾病,制定一套全面的护理改善管理方案显得尤为重要。此方案旨在通过科学的护理方法,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恢复功能、预防复发,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质量改善主题为:一病一品-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护理改善的管理方案。
护理路径
腰椎间盘突出症,亦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伴髓核突出症,是椎间盘退行性变化后,在外部力量作用下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进而刺激或压迫周围神经根、脊髓或血管等组织,引发腰痛且常伴有坐骨神经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疾病。此病常见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尤其在农村地区发病率较高,患者年龄多集中在20至40岁之间,且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比例约为6至8比1。在我国,腰腿痛门诊中约有10%至15%的患者被确诊为腰突症,而在因腰腿痛住院的患者中,该病的诊断比例高达25%至40%。此外,随着生活节奏的加速,腰突症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
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症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轻,因此,治疗时应该综合考虑患者的病程、临床表现、椎间盘突出的具体位置以及相应神经根受压迫的严重程度,为每位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些治疗方案可能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微创治疗、手术治疗以及物理治疗等多种方法。
对于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LDH),非手术治疗是首选的一线治疗方法。通常,保守治疗需要持续至少4到6周,期间会采取休息、物理治疗、中医传统疗法以及药物治疗等措施。尽管多数患者能够通过保守治疗获得改善,但有研究证据表明,早期采取微创介入治疗在缓解疼痛和恢复功能方面,其效果优于长期接受保守治疗的患者。
护理路径是为患者提供的一套标准化、流程化的护理方案,旨在提高护理质量并促进患者康复。
入院介绍是患者踏入医院的第一步重要体验,它涵盖了从患者踏入医院大门起,由医护人员亲切引导完成的一系列流程,包括办理入院手续、介绍医院环境、说明病房设施使用方法、告知作息时间、介绍主治医师及护理团队,以及解释治疗计划与注意事项等,旨在帮助患者及其家属迅速适应医院环境,减轻紧张情绪,为接下来的治疗与康复过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为强化入院评估制度,我们根据患者的具体疾病情况,严格为其制订并填写包括ADL(日常生活能力)评估表、跌倒/坠床评估表、压疮评估表在内的各项评估表单。责任护士依据这些评估表中的得分,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具体来说,责任护士会依据ADL评分结果,为患者提供相应的生活护理;对于跌倒/坠床、压疮高危患者,会在其床头悬挂提示牌,并详细告知患者及家属相关的防范措施;对于留置管路的患者,则会特别告知管路滑脱的预防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安全与健康。
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建议患者采取健侧屈膝屈髋的卧位姿势,以有效减轻疼痛感。在必要时,患者应遵循医嘱,保持绝对的卧床休息。同时,我们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三阶梯镇痛原则中的五大核心要点,确保患者获得足量的镇痛治疗。此外,还会使用激素类药物和脱水类药物,以缓解神经水肿的症状。我们会持续评估镇痛效果,确保患者能够享有良好的睡眠和充足的休息。
对于低血糖患者,我们将遵循医嘱给予口服葡萄糖治疗;而对于高血糖患者,则会提供包括饮食调整、适量运动以及药物治疗在内的综合健康指导,并根据医嘱给予降糖药物,以确保患者的术前血糖水平达到理想的手术指标,即餐前血糖控制在90~130mg/dL,且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低于7.0%。
在患者住院期间,责任护士会细心观察并尽力满足患者的各项需求,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心理疏导,向患者阐述手术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于出现焦虑情绪或失眠状况的患者,护士会及时将这些情况反馈给医师,并在必要时根据医嘱给予患者镇静或催眠药物治疗。
椎间盘退行性变是引发相关问题的基本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纤维环和髓核的含水量逐渐减少,导致髓核张力降低,椎间盘变薄。而损伤的积累则是椎间盘变性的主要原因,也是诱发椎间盘突出的重要因素。此外,遗传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发病率,有色人种的发病率相对较低。妊娠期间,由于激素变化,韧带松弛,关节稳定性下降,也会增加腰椎间盘突出的风险。
腰痛是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最初且常见的症状,其发生率高达约91%。坐骨神经痛同样普遍,发生率接近97%。马尾神经受压虽相对较少,但仍有0.8%至24.4%的发生率。在体征方面,患者为缓解疼痛,往往会出现腰椎侧凸的代偿性畸形,并且腰部活动因疼痛而受限,伴随有压痛和棘肌痉挛。此外,直腿抬高试验及其加强试验均呈阳性反应,神经系统检查可能发现感觉、肌力及反射方面的异常。
对于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医生可以依据其病史、症状、体征,以及在X线平片上观察到的相应神经节段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化,来做出初步的诊断。为了进一步精确诊断,医生会结合X线CT、MRI等影像检查方法,这些方法能够准确地确定病变的间隙、突出的方向、突出物的大小、神经受压的情况以及主要引发症状的部位。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多数患者通过非手术疗法如绝对卧床休息、持续牵引、理疗、推拿按摩、皮质激素硬膜外注射以及髓核化学溶解法等,能够获得缓解甚至治愈。然而,对于已经确诊且经过严格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或者是出现马尾神经受压的情况,医生可能会考虑采用手术治疗,如髓核摘除、椎间盘切除或脊柱融合术等方法。
医务人员应鼓励并安慰患者,耐心地向他们传授相关知识,确保患者对疾病有全面的认识,并理解手术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简要介绍手术方法,以消除患者的疑虑,稳定他们的情绪。此外,还应向患者详细介绍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最新进展和当前的治疗水平,以及手术医师的专业背景,并可邀请已成功接受手术并恢复良好的患者分享经验,以增强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和对治疗的信心。根据患者及其家属的教育背景,医务人员应分别给予细致的讲解,确保患者充分理解术前准备事项。同时,应保持病房的安静和整洁,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的就医环境,并尽量减少各种不必要的刺激,以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确保他们在术前能够获得良好的睡眠和休息。
①应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卧位,建议他们睡硬板床,并让膝关节保持轻微屈曲以放松背部肌肉,同时应避免半卧位。②为帮助患者适应手术时的俯卧体位,需指导他们进行俯卧位练习。因为腰椎手术通常需要俯卧1~2小时,这对患者来说可能感到不习惯甚至难以忍受。所以,应在手术前1~2天开始进行手术卧位的训练,通过逐渐增加俯卧时间的方式,帮助患者提高对这一体位的耐受能力。具体方法是:让患者取俯卧位,胸腹部下方垫一个纵向的软垫,头部侧向一边,上肢可以放在身体旁边或头部周围,同时要注意保持肩和肘关节呈90°,以避免神经根和臂丛神经受到压迫。通过逐渐训练,使患者能够持续俯卧1~2小时,每天练习3次,并逐渐增加每次俯卧的时间,直至能够一次俯卧坚持2小时。③还需指导患者练习在床上进行大小便(使用小便壶)。因为腰椎手术后,患者通常需要绝对卧床,而大多数患者不习惯在床上排大小便。因此,必须在术前2天开始训练患者适应床上大小便的习惯,以便术后能够适应。
①应劝导吸烟者戒烟,并明确告知戒烟的重要性。吸烟会刺激呼吸道,容易引发咳嗽,而咳嗽会导致腹压增加,进而增加腰椎间盘所承受的压力,这对术后切口及深部组织的恢复是不利的。②进行呼吸功能训练,以帮助肺部扩张和恢复肺功能,预防肺炎的发生。深呼吸的正确方法是:通过鼻孔吸气,将气体缓慢而深入地吸入肺底部,保持3秒钟,然后缓缓呼出。有效的咳痰方法是:采取半坐卧姿势或坐起来,身体稍微前倾,双手从伤口两侧轻轻压紧伤口。先进行56次深而慢的呼吸,即深吸一口气使膈肌完全下降,屏气35秒,然后缩唇,缓慢地通过口将肺内气体呼出。接着再深吸一口气,屏气35秒,身体前倾,从胸腔进行23次短促而有力的咳嗽,咳嗽的同时收缩腹肌或用手按压上腹部,以帮助痰液咳出。
糖尿病患者需遵循合理饮食和正确服药的原则,以确保血糖控制在手术所需的理想水平。同时,高血压患者应按时服药并定期监测血压,以维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内。为增强免疫力,术前应特别注意避免感冒,因为感冒和咳嗽会增加腹压,这不仅不利于术后恢复,还会增加患者的痛苦。
在麻醉术后,需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包括体温、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以及疼痛程度,同时也要留意患者的主观感受。由于麻醉后血管会扩张,且患者体位突然改变或搬动都可能导致生命体征的变化,因此,在麻醉术后应每小时监测一次血压、心率和呼吸,并详细记录,直到患者的循环系统稳定为止。在监测期间,一旦发现任何异常,应立即通知医师进行处理。
若在手术后的1-2天内,患者突然出现腰部或下肢的剧烈疼痛,且在活动时加剧,平卧时减轻,同时伴有低热、血沉加快、白细胞计数增高等症状,应高度怀疑并发了腰椎间隙感染,并需立即向医师报告以便及时处理。另外,如果在术后2-3天内发现患者下肢、肛门周围的感觉丧失、加重或范围扩大,应考虑可能发生了硬膜外血肿,这有导致截瘫的风险,因此也应及时报告医师,以便及时进行手术探查。此外,由于术前腰椎间盘突出症对神经根的机械性压迫会引起一系列病理反应,即使外来压迫被解除后,神经根内的充血和水肿仍可能持续很长时间,这也需要引起注意。
术后,患者应平卧于硬板床上6小时,以便通过压迫来止血。6小时后,责任护士会指导患者每2小时进行一次轴线翻身,以预防压疮的发生。1天后,患者将能够自行翻身。关于疼痛护理,当术后麻醉效果逐渐消退,切口疼痛会随之加剧。此时,需要准确评估患者的疼痛情况,给予他们适当的解释和安慰,并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疼痛加剧的因素。同时,会指导患者正确使用镇痛泵,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使用的时间间隔,并为他们创造一个安静的休养环境。在发热护理方面,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持续3周。如果患者出现发热并伴有腰部疼痛,可能是椎间隙感染,需要及时处理。对于由吸收热引起的发热,会嘱咐患者多饮水,及时更换衣物和床单,必要时进行擦浴,以确保患者的舒适度。
术后,在帮助患者佩戴围腰及扶持其首次下床活动时,需遵守“四不”原则:即避免动作牵扯到伤口引起疼痛,不让患者使用腰椎力量,确保活动不影响螺钉的位置,以及防止患者发生眩晕而跌倒。
术后下床行走的时间需根据手术方式及腰椎的稳定程度来决定,通常需要1~3天。佩戴围腰时,必须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确保围腰位置正确且松紧适宜。在协助患者坐起、站立及行走时,要密切观察其病情,防止摔倒,并避免负重和弯腰。锻炼后,患者应卧床休息并摘除围腰,这一过程中责任护士需协助患者完成。此外,下床活动时间应循序渐进,逐渐增加,开始时的活动量不可过多,同时要注意皮肤的保护。
为了防止神经根粘连,术后进行抬腿运动锻炼是非常有效的。当术后麻醉效果消失后,应协助患者开始进行直腿抬高练习。初次练习时,从30°的角度开始,每天进行2次,每次持续30分钟。患者需仰卧并伸直双腿,两手自然放在身体两侧。在抬高脚的同时,要收缩股四头肌,并可配合踝泵练习。随着练习的深入,应逐步加大抬高的幅度,以达到70°为宜。在下肢抬起后,应坚持5~10秒再放下,双下肢交替进行这一动作。
经过回顾性分析和数据追踪,我们发现术前准备的完善率有了显著提升。
通过回顾性分析和数据跟踪进行调查,发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术后的锻炼依从性有了明显提升。
经过回顾性分析和数据追踪的调查,护理人员对于术后指导的落实率显示出明显的提升。
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一病一品"项目推出了一个护理改善管理方案。该方案通过提供全面且细致入微的护理服务,覆盖患者从入院到出院以及随访的全过程,实现了精确、全程的护理流程。此方案不仅有效减轻了患者的疼痛感,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风险,还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它着重于个性化护理和人文关怀,为患者营造了一个温暖、安全、舒适的就医氛围,充分展现了以患者为核心的护理理念。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制作不易,如果觉得有用,右下角分享收藏再看支持一下~关注品管圈PPT了解更多医学PPT知识!
本公众号致力于质量改善研究及分享,内容仅做参考,不具备对您的任何建议,更严谨详细的内容请查阅相关书籍学习。
以上案例已放入资源库,搜索“腰椎”即可找到!
更多优质案例可进入资源库了解或下载
公众号后台留言需求的类型已逐步在资源库更新,记得关注哦。
往期内容可在公众号内搜索阅读~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进入资源库搜索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