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世界史(第一辑):
《剑桥世界史第五卷,扩张中的交流网络与冲突:公元500—1500年》
《剑桥世界史第六卷, 1400—1800年间全球世界的建构》
图书简介
《剑桥世界史第五卷,扩张中的交流网络与冲突:公元500—1500年》
[以色列]本雅·Z.凯达尔
[美]梅里·E.威斯纳-汉克斯 编
朱明等 译
上海三联书店
第五卷涉及范围极广,汇集了各个区域史的专家,从联系和互动的全球史角度对世界主要区域做了深入探讨。本卷论述的主题是扩张中的交换网络和冲突,大致分为全球性发展、欧亚共同点、增加的互动、扩张的宗教体系和国家形成这五个部分,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西欧中心论”的藩篱,有助于我们全面地认识中世纪时期的世界。
《剑桥世界史第六卷, 1400—1800年间全球世界的建构》
[美] 杰里·H.本特利
[美] 桑贾伊·苏布拉马尼亚姆
[美] 梅里·E.威斯纳-汉克斯 编
洪霞、刘文明等译
上海三联书店
第六卷分上下两部。第一部标题为“奠基时代”,考察了该时代的物质和政治基础,聚焦于对环境、疾病、技术和城市、东西半球帝国的区域研究,印度洋、中亚和加勒比地区等十字路口,以及包括东南亚、非洲和地中海在内的竞争和冲突地点的全球探讨。第二部标题为“变迁模式”,着重于变革模式,即全球范围内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扩张、迁徙、战争以及其他议题,并对哥伦布大交换、奴隶制、银行、贸易、企业家、亚洲宗教、法律遭遇,种植经济、早期工业化和历史书写等作了细致入微的分析。
图书目录
《剑桥世界史第五卷,扩张中的交流网络与冲突:
公元500—1500年》
《剑桥世界史第六卷, 1400—1800年间全球世界的建构》
推荐序言
探索“欧洲路灯”外的整体世界
——《剑桥世界史,500-1500年》
15世纪初,当葡萄牙人完成了对北非休达的占领后,开始酝酿继续向南的航行,他们的目标是撒哈拉以南的尼日尔河流域产金区。长期以来,这些黄金经由跨撒哈拉商路被运至北非,换取生活用品。很难想象,14世纪的“世界首富”竟是马里国王曼萨·穆萨,他前往麦加的朝圣之路上挥洒黄金,刺激了欧洲铸造金币。正是西非的黄金吸引着葡萄牙人,经过几十年努力,他们终于在几内亚湾建立了据点,通过奴隶买卖获取黄金。
同一时期,美洲的印加帝国开始迅速扩张,人们崇拜太阳,拥有无数黄金,但没有当作资本,而是用于装饰太阳神庙。帕查库提在位时,国力强盛,修建了许多大型建筑,包括著名的马丘比丘。这种强盛延续了一个世纪之久,印加帝国不断向外扩张,当拜占庭帝国折戟沉沙时,印加国王们还在不断庆祝胜利。当然,人祭是难以绕过的尴尬话题。
同样是15世纪,日本进入室町幕府时期,京都的北山文化和东山文化先后出现。虽然应仁之乱给这个黄金期染上一层阴影,但在足利义政的统治下,花道、茶道、狩野派、能剧……全都涌现出来,日本进入一个文化创新的喷薄期。同时代的明英宗,抗拒不了战场杀敌的诱惑,在土木堡被俘,引发继位危机,直到天顺以后才渐渐恢复。蒙古的金戈铁马并没有因为改朝换代而终结,来自草原游牧者的威胁还将持续很久,即便如此,明朝早中期还是文化创造的高峰期,永宣和成化的瓷器名闻天下。
接下来,才是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陆续登场,来自欧洲的这些航海家及其之后的探险家、殖民者改变了历史的轨迹,并将此后五百年的历史线索变得单一而简略,虽然容易辨识,但资本的力量渐渐消解了世界的多样性,成王败寇的规则越来越明显,那些被征服的文明只剩下马丘比丘这样的“世界文化遗产”被人记忆,至于原本究竟如何,似乎无人了解。
在1500年以前的一千年中,世界各地联系的脉动始终沉稳而有力。当时的资源分布在各处,西非的黄金、东非的象牙、南印度和印尼的香料、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印度洋的商人在各地往返穿梭。如果说西非的黄金和东南亚的香料是大航海的原动力,那么世界历史为什么就不能从西非和东南亚开始讲起呢?
文化资源的供应,有印度的佛教、阿拉伯的伊斯兰教、欧洲的基督教,它们迅速而广泛的传播改变了世界的信仰分野。交换网络持续扩张,技术与创新、科学与哲学,在世界各地流动,帮助人们应对环境变迁,天灾人祸对不同时代人的压力是一样的,除了战争,也需要不断创新以应对。东海西海,心理攸同。信仰,其实也是人们调整天人关系的思想武器,它的传播亦有规律性,但只有在长时段中才能看出来,而且,其影响在过去的五百年并没有被改变太多,文化轴心的改变要远远滞后于经济变革,这或许正是我们面临的时代困境之根源。
历史由胜利者书写,这个规律似乎一成不变。如何在文字的迷雾中寻找被流沙渐渐遮蔽的足迹,在水泥大道的铺设处寻觅被杂草掩盖的荒野小径,恢复我们对这个原本丰富多彩的世界的认知,从而真正理解当下,正是《剑桥世界史:500-1500年》这部书的目的。
朱 明
2024年10月
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