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汇报 2024年7月26日
标题:读书|新译本架起中西文明互鉴新桥梁——《奥维德〈爱的艺术〉译注》出版座谈会举办
编辑:金久超
责任编辑:朱自奋
与会嘉宾合影
7月24日,“西方古典文献的翻译与注疏”《奥维德〈爱的艺术〉译注》出版座谈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举办。本次座谈会由上海师范大学光启国际学者中心与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联合主办,来自上海师范大学、重庆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以及美国埃默里大学、哈佛大学等高校,以及出版界和社会团体组织的2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奥维德〈爱的艺术〉译注》作者为重庆大学肖馨瑶副教授,该书为上海师范大学、美国埃默里大学教授刘津瑜主编的“奥维德译注集”的第一部出版作品。《爱的艺术》属古罗马诗人奥维德早期爱情诗,也是罗马爱情哀歌的集大成之作,诗人在其中自诩爱神之师,传授恋爱游戏的技巧。奥维德在其流放诗中暗示《爱的艺术》引发了奥古斯都的怒火,或为诗人晚年遭流放黑海之滨的原因之一。此作一度被禁,但却在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流行,成为奥维德所有作品中最早被大量作注的一部。经过译者的引介、评注者的解读和创作者的改造,诗中蕴含的性别、情爱等观念渗入宫廷爱情诗、文艺复兴抒情诗等新的文学样态之中,对后世影响深远,诗中对神话故事、古罗马建筑空间与风土人情的记录也为世人提供了窥视古代世界的窗口。经由民国译者最早引介到中国后,本诗又与中国关于爱情问题的讨论发生关联与共振,其曲折的接受与流传史已经使之跨越西方文明的藩篱,成为世界文学的重要案例。
据刘津瑜教授介绍,“奥维德译注集”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全集译注”的成果。奥维德译注项目对国际西方古典学研究价值斐然,是古典学通过接受史、翻译研究等领域寻求新的定位的例证,这部“既是高峰,亦是开端”的译注让国际学界翘首期待着后续译注的出版。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陈恒则回忆了近十年前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奥维德全集译注”的立项,陈教授进一步指出,黑格尔年仅18岁就曾著文谈论希腊罗马经典对西方思想的价值,而中华文明不是孤岛,今天的西方古典学研究与翻译对于我国学术界与中国文化的价值不容小觑。
在作者发言环节,肖馨瑶副教授通过“时机”“慎重”“乐趣”三个关键词概括了对《爱的艺术》的译注历程。因为“时机”,她在七年前有缘加入了奥维德译注事业;“慎重”,一指译注者应重视《爱的艺术》作为奥维德首部长诗、早期爱情诗的集大成之作所包含的诗学野心,二指译者为作品翻译确立的“形似”“意合”“韵雅”三大原则,以及四类注疏的基本方法;而“乐趣”则是读诗和译诗的根本动力,也是诗人的野心与抱负得以实现的前提,译注团队希望广大读者都能享受阅读《爱的艺术》,从中收获无尽的快乐。
会上,译者团队就翻译原则与方法、互文性、古代诗歌与当代社会等议题进行了各自的阐释。同行专家也就古典语言教学、语文学的意义、文学史与社会史展开了讨论。浙江大学副教授朱振宇提出,译注对作品语言的重视极具意义。长期以来,中国学界对奥维德作品不够重视,一来源于中国文化传统的道德负担阻碍了对奥维德诗歌爱欲主题的接受,二来则由于注重思想、轻视修辞的大趋势。这本译注体现出的对章句层面的细致态度,对于深化中国的西方古典学研究是值得借鉴的。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温珊珊表示《爱的艺术》新译本建起了古罗马作家到中国读者之间的桥梁,她进一步从历史学研究者角度,探讨了奥维德写作时的理想读者,以及奥维德的作品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用作我们认识罗马人爱情观念、性别观念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