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意象的创构
2024年9月10日,光启通识课第十三季揭开帷幕,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朱志荣应邀为奉贤师生作本季首讲,以“艺术意象的创构”为题,探讨了审美创造过程当中的艺术意象。朱老师主要从事美学、文学理论与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学术月刊》《复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20余篇,先后出版过《中国艺术哲学》《康德美学思想研究》《中国审美理论》《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等专著10余部,项目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6项。讲座由人文学院教授詹丹老师主持。
朱志荣教授(右)与詹丹教授(左)
讲座伊始,朱老师首先阐述了意象在中国古代文艺批评中的地位及其与艺术意象的关系。他强调,意象不仅限于文艺批评、诗词批评的范畴,更是审美活动的成果,体现了审美活动的特征,当主体面对物象或事象进行创造,最终就形成了意象,而艺术意象则是艺术作品中的审美意象,是审美活动成果的构思和传达,意象通过艺术家的构思与艺术语言,呈现在作品里就成为艺象。
随后,朱老师通过对比中西方绘画与音乐艺术的不同特点,分析了艺术意象的机理,指出其中的四个要素:一是外物对主体心灵的感发,外物触动心灵,引发情感和联想,形成意象;二是主体创造能力,艺术家运用想象力、审美经验和技巧,将意象进行创造性的表达;三是因象生意与因意求象,意象的形成既可以是物象触发情思,也可以是情思寻找合适的物象表达;四是审美经验与审美理想,丰富的审美经验积累和不断修正的审美理想,影响着意象的形成和艺术创作。朱老师指出,艺术意象不只是对审美活动的简单传达,而是能动的创构活动,在艺术意象的创构中,物我之间对立统一。
主讲人朱志荣教授
在艺术意象的创构当中,灵感状态十分重要,朱老师强调,艺术意象的构思首先需要想象力的作用,主体通过想象游心于物,拓展时空,以丰富意象的内容;艺术家是艺象创构的重要环节,艺象构思要求艺术家具有高度的艺术技巧,在创构之中把握虚实相生、疏密有致,以和谐为原则,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如此才能成就整体的境界。
此外,朱老师还探讨了艺术语言在艺术意象的传达中的作用。他认为,语言不仅是意象的传达工具,更参与了艺术意象的创造过程,首先是以言传象、化言为象、以言入象,而后,语言与艺象相互交融,意在笔先,趣在法外,达到忘适之适,与艺象一同体现出生命意识。同时,朱老师也强调了语言的独立效果,在他看来,语言本身可以带来审美体会。
讲座尾声,朱老师总结到,意象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范畴,而艺术意象则是体在审美活动中所生成的意象的构思和传达,同时也是欣赏者审美观照和再创造的对象。
通识课现场
在此次讲座中,朱老师向同学们分享了关于艺术意象的深刻洞见,启发了大家对于艺术创作与欣赏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及创造性思维的认识,同学们不仅拓宽了视野,还增强了对于艺术作品背后深层含义的理解。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稿 | 范夏薇
图片 | 孙启航
排版 | 常 远
审核 | 陈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