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元帅之一的贺龙为何被迫害致死,在此之前第一个宣布撤销贺龙元帅头衔的人却是他最大的“依仗”周总理。
后来当贺龙被害身亡的消息传出后,周总理自责不已,因此在追悼会上更是连七个鞠躬悼念旧友。
可明明是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又是立下赫赫战功,为何当初就要撤掉他的元帅头衔?在贺龙去世后,周总理又为何流泪自责的说:
云卿同志,是我没有保护好你呀
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贺龙不仅和周总理是半个世纪的莫逆之交,还曾在武汉革命早期保护过朱老总和刘少奇。
这么说吧,如果没有贺龙。也许南昌起义根本就不会发生,甚至就连刘少奇和朱老总都可能会牺牲在武汉,长征时期,没有贺龙的钳制,张国焘还指不定干出什么出格的事,有没有后面的会师就难说了。
可尽管他和一众元老关系要好,却为何依旧没有躲过后来的那些迫害呢?
而事情的起因,还要从他的元帅头衔讲起。
1955年大授衔时,贺龙因赫赫战功被授予元帅军衔,成为了我军的十大元帅之一。
可当时间来到了60年代初期。形势却开始出现了一些变化,庐山会议之后,彭老总渐渐的淡出了历史舞台。
林彪开始走上了台前,可当时林彪的身体状况很差,所以作为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贺龙元帅。出面的次数也就变得越来越多了。
1963年,毛主席在召开了有关新疆安定工作的会议时,特意提及了林彪的身体问题:
军委主席生病,身体很不好。建议由贺龙主持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
于是贺龙就这样稀里糊涂的成为了军队的主要领导人。可以肯定的是贺龙主持军队的过程也谈不上顺利。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那位生病的顶头上司林彪,经常会使得他束手束脚,进退不得,甚至干到最后,贺龙连自己的军衔都要保不住了。
1965年,克隆在自己家里宴请好友周总理,可没成想却反对周总理摆了“鸿门宴”。周总理在吃饭席间突然就坐到了贺龙夫人薛明的身旁,然后很正式的说到:
薛明同志,中央准备把贺龙同志的元帅军衔拿下来。你同意吗?有什么想要对中央说的吗?
薛明闻言是一头雾水。思虑一番后,回答道:
同意呀,我们肯定是服从中央的决定。
坐在一旁的贺总将这一切都听得清清楚楚。可在得知自己的元帅军衔即将被撤,他不仅没有生气,反而脸上还笑开了花。
那么,贺龙被撤了元帅军衔贺龙为什么高兴呢?
贺龙对此事的表现却很反常,不仅没有生气,反而笑的很开心,可他却不知道,这次撤衔不久后,自己的境遇就急转直下,到后来更是含恨而终。事实上。
周总理饭桌上提到的撤销军衔的日,本身就是贺龙提出来的。那还是1964年贺龙和罗瑞卿一起前往北戴河,向毛主席汇报高级干部减薪的工作期间。
贺龙就顺嘴提出了一个提议,是不是连军衔也干脆一起取消了算了?
毛主席闻言后,立刻表示赞同取消:搞掉那块牌牌,我早就想搞掉它了。
正因如此,在得知中央决定取消军衔后,贺龙才是最高兴的人,而第一个被取消军衔的人也是贺龙,这称得上是以身作则。
可有人高兴,有人就生气。比如林彪,就因为取消军衔这件事儿就不太高兴,先后拖了三天才表示同意。
而他之所以会拖延此事,并不是真的反对这项提议,只是觉得自己被忽略了。觉得取消军衔这么大的事儿,贺龙和罗瑞卿竟然不经过自己,直接就和毛主席提了,有些不太符合流程,甚至开始怀疑二人是不是打算把他架空。
就这样,贺龙和罗瑞卿因为取消军衔这件事儿被记了一笔,所以,没几年过后,二人就突遭厄运,遭到了迫害,就连周总理数次出面作保,都没能改变悲惨的结局。
毛主席在得知贺龙的死讯后表现出罕见的沉痛与反思,甚至私下表示自己对贺龙的遭遇负有责任。
根据《红墙大事》中记载,毛主席当时曾流露出“错判贺龙”的懊悔之情,表示要为贺龙追查真凶。然而,由于当时的政治形势仍未彻底改变,追查行动进展缓慢,贺龙的冤屈并未立即得到清算。
也才有了在贺龙追悼会上,周总理感到深深自责。
推荐《红墙大事》
一本超级精彩的书 ——《红墙大事》。
重大内容
该书涵盖了众多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如“大跃进”“文革”“粉碎四人帮”等,对这些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了细致梳理。例如,在描述“二月逆流”时,详细到人物对话和众多人物细节,让读者能深入了解事件背后的复杂情况,仿佛置身于历史现场。
书中披露了许多以往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和内幕。比如1976年伟人病逝后,江青等人的一系列举动,包括江青要求参加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商讨人事安排,以及王洪文私自下令武装上海民兵等事件的详细经过,这些细节为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历史真相的新窗口。
全书分为上下册,按照时间顺序和事件的重要性等逻辑进行编排,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便于读者系统地阅读和理解。
无论是专业的历史研究者,还是普通的历史爱好者,都能从这本书中获得收获。对于专业研究者来说,它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新的研究视角;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它则是一本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历史普及读物。
●《红墙大事》为何让我如此痴迷?他能系统地解开我心中很多迷団
●庐山会议之后,彭德怀与主席真的是互不理睬?事实还真不是这样
●周总理尽最大努力,保护了那么多人,为何最终没能保住刘少奇?
●毛泽东的《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一文中,为何点名胡适、傅斯年、钱穆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