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为何不连任国家主席?刘少奇当选后为何高兴不起来呢

职场   2025-02-04 00:00   广西  

  文  || 春秋5000
编辑 || 杨伦清

 



1959年毛主席为何决意不再担任国家主席?










1959年4月27日,在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刘少奇当选为国家主席。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4年第一部《宪法》颁布的时候,中央政府机构只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没有国家主席。

1954年的《宪法》规定,国家主席和全国人大常委结合行使国家元首的职权,他对外代表国家。由于国家主席的国家最高代表性质,他的尊严就是国家尊严的象征,所以国家主席有着最尊贵的法律地位,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应受到最高级别的礼遇。

从1954年到1959年,毛泽东担任首届国家主席,在任期间,毛泽东曾经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不再担任下一届国家主席,原因是作为国家主席,不可避免要经常参加国事活动,主持各种外交礼仪。

毛泽东希望摆脱这些事务的干扰,抽时间多读一些书,多思考国际国内的重大问题。








对于毛泽东不连任下届国家主席的问题,干部群众是有顾虑的,但是毛泽东坚持不当。

1958年12月,中共八届六中全会专门做了一个决议,同意毛泽东的这个要求。那么由谁来继任下届国家主席呢?

按照惯常做法,毛泽东不连任,就由上任国家副主席朱德继任,然而朱德不同意中央这个安排。

12月29日,朱德提笔给总书记邓小平写信,言词非常恳切,他建议刘少奇为国家主席候选人。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接受了朱德的提议,于是刘少奇在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国家主席。








1959年国庆节,《人民日报》头版第一次同时刊登了毛泽东、刘少奇两人的标准像,刘少奇不同意登他的照片,他说我们国家是共产党领导,党领导一切,毛主席是党的主席,所以登毛主席的照片就可以了。

有关部门提出这里有个对外的问题,毛主席当时也说不登不好,一定要登。有人提议毛主席的照片要大一些,少奇同志的照片小一些,毛主席马上说为什么要小一些,一样大。








中共八大通过的党章里面有一个条款,说:中央委员会认为有必要的时候,可以设立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

其实早在八大召开前,毛泽东就提出他不再担任下一届国家主席,并且到适当时候不当党的主席。

由于毛泽东的坚持,在1958年12月党的八届六中全会上,毛主席提出的不做下届国家主席候选人的建议,被写入了决议案。

在中央酝酿二届人大人事安排时,朱德建议刘少奇担任国家主席。朱德为此还给具体负责二届人大人事安排工作的中央书记处写信说:








“我提议以刘少奇同志为国家主席候选人更为适当。他的威望、能力、忠诚于人民革命事业,为党内外、国内国外的革命人民所敬仰,是一致赞同的。

刘少奇深知国家主席是一副重担子,在党的会议上多次推辞,主动让贤。中央经过慎重考虑,最后决定提议刘少奇为国家主席候选人。

1959年4月,召开党的八届七中全会,刘少奇作为国家主席候选人的提议,被一致通过。

刘少奇党性和组织观念都很强,既然党做出了决定,他也就服从了。

毛泽东专门就此作了重要讲话,在1959年4月15日的最高国务会议上说:








“我们共产党内主持工作的,我算一个,但是我是不管日常事务的,有时候管一点,有时候不管。经常管的是谁呢?是少奇同志。我一离开北京,都是他代理我的工作。这已经是多年了,从延安开始就是如此,现在到北京已经是10年了。在延安,比如我到重庆去,代理我的工作的就是少奇同志。以他担任国家主席比较合适,是比较起来讲,不是讲朱德同志不适合,比较起来少奇同志更适合一点。同时朱德同志极力推荐少奇同志。”






这样,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刘少奇当选为国家主席。








据刘少奇的妻子王光美回忆:选举的当天,刘少奇开完会回家,工作人员和家人都跑出来向他表示祝贺。但刘少奇只是向大家点了点头,脸上没有一点笑容,像平常一样向大家举举手,就回他的办公室去了。

当选为国家主席,刘少奇深感责任重大。他说:

“人民信任你,你就绝不能辜负人民的信任。”

当时,国民经济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开始发生困难,国际上反华逆流日益嚣张。刘少奇可以说是临危受命,压力很大。

从此每年国庆节刊登毛泽东、刘少奇的标准像就成了惯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期间。

然而十年浩劫中,刘少奇含冤去世,法律不能保护普通公民,也不能保护国家主席。更多的信息请阅读张树德先生所著的《红墙大事》一书。









深入探讨红墙内的重大事件对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揭开红墙背后的神秘面纱,

讲述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红墙大事》:时代的见证与启示,通过红墙内的事件,洞察时代的变迁和给予我们的启示。

  1. 从《红墙大事》看国家的崛起,以红墙内的重要事件为线索,描绘国家崛起的历程。

  2. 红墙内的决策,影响深远的历史瞬间聚焦红墙内的关键决策,展现其对历史的决定性作用。

  1. 探寻《红墙大事》背后的力量,挖掘红墙大事背后的推动力量和精神内涵。

  2. 历史的辉煌篇章,记录红墙内的风云变幻,书写历史的辉煌篇章。

  3. 解读《红墙大事》,洞察历史的智慧,对红墙大事进行深入解读,汲取历史的智慧和经验。


春秋文史
本号聚集古今历史、文化爱好者和理工科人士,喜欢读书之人,从理工科角度看世界,或许会有所不同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