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结义兄弟到晚年炮轰,张学良揭秘蒋介石的三宗罪,并主动揭开当年为何一枪不放,把东三省丢了

职场   2025-02-04 00:00   广西  


张学良终于来了一次放飞自我的发言,八九十岁高龄的他终于忍无可忍,丝毫不顾往日情面,直接鞭尸蒋介石,对着记者把昔日的义兄一顿数落,更是直接放话:

他丢大陆,那是自找的。不用人才,爱用奴才。

还特意指出了蒋介石的三宗罪。究竟是哪三宗呢?

张学良和蒋介石本来是一对结义兄弟,西安事变逼蒋抗日后,张学良就被软禁起来,直到1990年,蒋介石已经去世15年,他才恢复了自由。

不久后又移居美国。此时的他,面对采访的记者、学者,一改往日含蓄的发言,对于蒋介石做出了直截了当的评价,言辞之犀利令人震惊。

说蒋介石丢掉大陆,只因三大罪名:

第一罪就是他刚愎自用,嫉贤妒能,用张学良的话来说,就是不用人才,爱用奴才。



蒋介石身为一国领导人,却总喜欢摆弄权术,他不在意手下有没有真正的才能,唯独把自己的权利看的最重,所以陈诚、戴笠这类人最得他的喜爱。

辽沈战役的初期指挥人选本来都已经定下了张治中。他却让自己的同乡陈诚去做剿总司令,发现陈诚不行后,又在战场上三度换将,从而丢掉了整个东北,导致军心动摇,这与毛主席的用人之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淮海战役中。他又选了一个听话黄维作为兵团司令,结果黄维因为不敢违背蒋介石的命令,在已经发现华野有包围的意图的情况下,整支大军原地踏步了两天一夜,最终被粟裕的大军赶上,围歼在双堆集,导致整个淮海战役彻底崩盘。

第二层罪就是蒋介石,嘴上说着主义,心里却全是生意,他的思想就是唯我独尊。

能利用的地方绝不放过,只是在乎能不能从一件事儿上获得利益。

蒋介石认为:日本人可以合作,共产党反倒是不能共存。



领袖都是这样,国民党又怎么能有主义和思想呢?

共产党与之相反,他们真正的相信共产主义。

蒋介石一面举着三民主义的大旗,一面为了剿共大搞兼并清野。

张学良还特意强调:这可不是胡说八道,我也去前方视察了那房子,都给人家烧了,连我到前线去都没有地方睡觉。

所以士兵们借此捞好处,抢东西,生生的把老百姓逼成了共产党,这就是为什么剿来去总也不完?

毛主席共产党得民心,蒋介石国民党不得民心。

大陆怎么丢的?那都是蒋介石自找的,把大陆当做殖民地一样,恨不得刮地三尺。

不是国民党把大陆丢了,是大陆人民不要国民党了。



当有人问到当年东三省是如何丢了时,张学良到了痛快承认这事与蒋介石并没有多大的关系,这是为什么呢?

不抵抗是他自己的决定,他认为当时东北军与日军相比实力悬殊,若进行抵抗,东北军可能会遭受重大损失,而且他判断日本只是想要挑衅,不会大规模侵略东北进而吞并全中国,所以不想因为局部冲突而引发全面战争,导致更多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张学良明确表示:“是我们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的。我当时判断日本人不会占领全中国,我没认清他们的侵略意图,所以尽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给他们扩大战事的借口。”


蒋介石在事变前有 “攘外必先安内” 的政策主张,曾给张学良发过一些电报,要求其对日军的挑衅要 “隐忍”“勿逞一时之愤” 等,但并没有明确的在日军大规模进攻时也绝对不抵抗的命令。

不过,蒋介石的这些态度和电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张学良的决策,让张学良认为在对日问题上需要保持克制,避免与日军发生大规模冲突。

当时国际联盟在国际事务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张学良和国民政府都对国际联盟抱有幻想,认为国际社会会出面干涉日本的侵略行为,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消极等待的态度,没有积极组织抵抗。




东北军内部存在一些问题,如装备、训练等方面与日军有差距,而且在事变发生时,东北军部分主力还在关内,在东北的军事力量相对薄弱,这也使得张学良在决策时有所顾虑,担心抵抗会导致东北军陷入绝境。

总体来说,放弃东三省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是张学良或者蒋介石某一个人的主意,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从张学良个人的表态来看,他是将不抵抗的主要责任归于自己的。

因此,我们也看得出来,张学良此时的发言是相对客观,并没有把一切责任推给了蒋介石。




春秋文史
本号聚集古今历史、文化爱好者和理工科人士,喜欢读书之人,从理工科角度看世界,或许会有所不同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