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来了,关于“春联”的别称,上中学时的我说“桃符”,被老师判为错误答案让人久久无法释怀,金瓶梅给出了正确解释

职场   2025-01-23 10:34   广西  



为何说《金瓶梅》是百科全书?




马上要过年了,古人是如何过年的?当下这些过年的习俗是如何产生的?


带着这些疑问,阅读一本《金瓶梅》即可解惑。


说到过年,很多人会联想到王安石那脍炙人口的名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而《金瓶梅》的第七十八回,用了这样的文字来描述:


“看看到年除之日,窗梅痕月,檐雪滚风,竹爆千门万户,家家帖春胜,处处挂桃符。”


提到的恰恰也是爆竹、春胜、桃符这三样东西。是啊,哪有比这三样更能凸显年节气氛的呢!



还记得读中学时,老师问:对联古代还有什么别的名称!

我的回答:桃符

竟然被老师判为错误的答案,让我耿耿于怀了好久好久。

当年的答案到底是不是对的呢?桃符到底是何物?我想应该与对联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吧

实际上桃符就是两块桃木板,上面画点或写点什么,岁除立在或挂在大门两侧,以驱百鬼。桃木可驱鬼的传说有许多,如《神农百草经》曰:

“枭桃在树不落,杀百鬼。”

《淮南子·诠言训》曰:“羿死于桃棓。”





远古传说与桃木崇拜桃符起源于远古时期人们对桃木的崇拜。

传说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其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山海经》)。

于是,人们在新年时,将桃木削成木板,画上神荼、郁垒的图像,悬挂于门旁,以驱鬼辟邪,这便是最初的桃符。

《礼记・檀弓下》中 “君临臣丧,以巫祝桃茢执戈”,便体现了桃木的辟邪作用。





汉代桃符的固定化:到了汉代,桃符的形制和用途逐渐固定。据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记载,人们在桃木板上书写神荼、郁垒的名字,新年时更换,成为一种固定的习俗。

笨重的桃木板每年换来换去的,够麻烦,聪明的人就用红纸书写吉语贴在桃符上,每年只换纸联就行了。这大概是春联的最早形式。

后来渐渐的连桃木板也取消了,桃符遂成为春联的代用语,名虽存而实已亡。





五代十国时期,桃符开始向春联过渡。后蜀主孟昶在公元 964 年除夕,命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于寝门左右,因其词不工,便亲自提笔写下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标志着桃符从单纯的辟邪物向兼具祈福、装饰功能的春联转变。



形成:对联文体的正式确立

宋代的传播与发展:宋代,随着文化的繁荣,对联逐渐在民间传播开来,不仅用于春节,还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

同时,对联的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对仗也更加工整。许多文人墨客开始创作对联,如苏轼、朱熹等都有对联作品传世。苏轼游镇江金山寺时题联 “云间树色千花满,竹里泉声百道飞”,展现了高超的对联创作技巧。

元代对联的传承:元代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文化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对联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仍得以传承。在一些文人雅士的推动下,对联在民间继续流传,为明代对联的鼎盛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代,对联迎来了鼎盛时期。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不仅自己喜爱对联,还下令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这一举措使得对联的应用更为广泛,从宫廷到民间,从春节到各种庆典活动,对联随处可见。

解缙是明代著名的对联高手,他所作的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以生动的形象、深刻的寓意成为经典对联。

清代,对联的创作和应用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在形式、格律、内容等方面都更加成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热衷于对联创作。如纪晓岚、郑板桥等文人,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对联作品。对联的种类也更加丰富,出现了名胜联、题赠联、喜庆联、哀挽联等多种类型。

进入现代社会,对联依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春节等传统节日,人们仍保留张贴春联的习俗,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同时,对联在各种文化活动、商业场所、文学创作中广泛应用,不断传承和发展。


《金瓶梅》被称为 “百科全书”,主要是因为它在社会生活、文化风俗、语言艺术等诸多方面有着极为丰富且细致的描绘,全方位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 饮食文化:对明代饮食的描写极为详尽,从家常便饭到豪华盛宴,各种美食琳琅满目。书中提及的食品种类繁多,烹饪方法多样,反映出当时丰富的饮食文化和人们的饮食喜好。

  • 服饰文化:书中对人物服饰的描写细致入微,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物穿着各异,从面料、款式到颜色、配饰,都有详细描述,体现出明代服饰的等级制度和时尚潮流。

  • 节庆民俗对当时的节庆习俗进行了全面展示。如元宵节的花灯、放烟花,中秋节的赏月、吃月饼等,生动呈现了节日的热闹氛围和传统民俗活动,让读者了解到明代的节日文化内涵。




春秋文史
本号聚集古今历史、文化爱好者和理工科人士,喜欢读书之人,从理工科角度看世界,或许会有所不同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