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有哪些将领评衔过低?其实最大“冤种”是谁呢?

职场   2025-01-31 00:00   广西  




一九五五年授权时,因为各种原因出现了很多授权过低的将领,所以就有了电视剧《亮剑》的大结局中,爱么一个镜头,丁伟在被授予少将军衔的时候怒气冲冲地对李云龙说了这么一句话:

“我们四野大部分纵队司令都是中将,陈大麻子跟我一起提的纵队司令,这次也是中将,你说单给我个少将,上哪说理去?”

这些评军衔过低都是有原型的!据说丁伟的原型就是钟伟将军。




除了钟伟外,还有四野的段苏权、倪志亮,三野的王必成、莫文骅,二野的尹先炳,一野的徐立清等。

但要说谁是最大的“冤种”,那还得是少将钟伟最冤,其间的第一个点就在于和钟伟同级别干部都是中将,偏偏给了他一个少将。

比如黄克诚率领新四军三师挺进东北时,其手下有四个旅,分别是七旅旅长彭明治、八旅旅长张天云,十旅旅长中伟、独立旅长吴信泉,可是在授衔时,其他的三个人都是中将,偏偏中伟是个少将。




再比如,钟伟在被林彪提拔为第12纵队司令后,前后搭档三位政委,分别是袁升平、徐斌洲还有刘随春,除了刘随春在授衔前去世之外,和钟伟搭档的前后两任政委都是中将。

你说这叫什么事儿?政委都是中将,反而军长是个少将。

更加悲催的是,在东野12纵改编为49军后,作为49军军长的钟伟,手底下有四个师长,分别是145师师长温玉成、146师师长王奎先、147师师长沈启贤和162师师长王兆相。




在这几个师长中,除了玉成是中将,其他几个都受了少将衔。

如同《亮剑》中孔捷的话就是:

“这次有两个师长授少将军衔,军长是少将,师长也是少将,这叫什么事”

更别说其中一个师长还是中将,他比军长还牛。这也难怪钟伟发牢骚说:

“我要把它挂在狗尾巴上。”



评衔要看能不能打,而钟伟真很能打,且战功非常突出,在这些授衔过低的将领中,有些人因为资历很突出,但是后期军功乏力,比如说萧克、倪志豪。

但是钟伟不一样,钟伟将军被誉为“东方巴顿”,其作战勇猛,立功无数。

在东北的时候,钟伟执掌的是东野的头号主力二纵第五师,也就是后来赫赫威名的幺幺六师,比梁兴初的一纵一师都要风光,更别提吴瑞林、温玉成了,这哥俩当时还在领着独立师打游击呢。

中伟最突出的战功就是三下江南,不管不顾林彪的命令,围住并全歼了国民党七十一军八十八师的一个团。

钟伟这一打,不仅调动了国民党军的动向,也调动了林彪的部署。最终我军歼灭了杜聿明的七千多人,取得了重大的胜。



后来,又率领二纵第五师参加了东北的春季、秋季和冬季攻势,每次作战,五师都奋勇争先啃最难啃的骨头。

到了1948年,又是继梁兴初之后第二批被提拔为纵队司令的师级干部。可谓前途无限,此时很多后来的中将还都在师长任上历练。

比如李作鹏,此时是6纵16师的师长,比如吴信泉这时是2纵6师的师长。

还有就是钟伟的资历并不低,钟伟是1930年入党,而作为中将的温玉成、吴瑞林入党都到了1932年,李作鹏更是1933年才入党。

在红军时期,钟伟就是团政委级别的干部,而此时的梁兴初还只是个营长,吴瑞林当时还在当县委书记,李作鹏还在机要科当参谋,就连钟伟的顶头上司刘震只是也只是个营级干部。



到了陕北后,刘震才快速地追了上来。可以说钟伟不管是从资历上来讲,还是军功上来说,受中将军衔都是最合适的。受少将军衔确实低了,那么中伟为什么只受少将军衔?

难道真的仅仅因为青树坪一战的原因?

欢迎万能的网友,可以在留言区进行留言!

不过在中央领导得知了这件事后,毛主席就找钟伟来谈话。

“授衔高低和组织是否认可你是没有关系的,你名声在外,谁敢看轻你呢?授衔就是一个形式,之后我想任命你为北京军区参谋长,你要继续努力。”

或许钟伟将军想要的就是一个认可吧,和毛主席谈话之后,他也幡然醒悟。



而且,毛主席点名让他出任北京军区参谋长这样一个重要的职位,可见毛主席是很看重他的,等他冷静下来后也高高兴兴的去参加了授衔仪式。


 推荐《红墙图志》 


这本书写伟人的故事与心路历程:

生动讲述了毛泽东的真实故事,反映了他有血有肉的真情实感和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比如他的日常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人际交往等方面411。

书中还提到了毛泽东对一些历史事件的思考和决策过程,展现了他的领导智慧和政治远见。

珍贵历史照片:书中载入了多幅 1949 年到 1976 年这段岁月的珍贵照片,分为彩色、黑白两种,许多照片是首次公开发表,有的照片还是首次还原色彩,这些照片为读者更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411。

总体而言,《红墙图志》通过文字叙述和珍贵照片相结合的方式,为读者呈现了 1949 年到 1976 年共和国的历史画卷以及毛泽东在这一时期的重要经历和贡献411。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这类历史题材的作品,读者应该以客观、全面的视角去理解和认识。



春秋文史
本号聚集古今历史、文化爱好者和理工科人士,喜欢读书之人,从理工科角度看世界,或许会有所不同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