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随着一阵炸弹声响,重庆歌乐山的一座孤坟被炸开,只见一旁的水泥碎片上赫然写着“傅斯年”三个大字。
一
出道即巅峰
实际上这位民国时期叱咤风云的北大教授早已南渡,并于1950年逝世。此刻又为何会出现在重庆呢?
带着疑问我们一起走进《南渡北归》的世界,揭开这段尘封的往事。
傅斯年,人称傅铁嘴,也叫傅胖子,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他出生于山东聊城一个书香世家。
(傅斯年夫妇与母亲合影,后排右一是傅斯年侄子)
祖上名流辈出,先祖是清朝第一位状元郎,祖父对李鸿章有提携之恩。在家风的熏陶下,傅斯年从小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在基因的加持下,他只是稍稍努力了一下便名动华北,成为了黄河流域第一才子。
接着他不负众望考入北大,本以为在这众星云集之地,他会黯然失色,谁知他竟独领风骚,光芒万丈,在校园混成了实打实的带头大哥,就连老师胡适也全凭他罩着。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当年胡适执教北大时,引发了学子们强烈的不满,大家纷纷扬言要团结一致赶走胡适。
得知这一情形后,傅斯年没有盲目跟踪,而是亲自去听了胡教授一节课,并对同学说:
这个人走的这条路是不错的,你们不准胡闹。
谁能想到,就这么一句简单的不准,胡适所面临的危机就迎刃而解,胡父二人也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二
最终选择南渡
事实上,傅斯年强大的领袖能力不仅仅局限于北大五四时期。他甚至被推举为北京城13校学生的总指挥,著名的火烧赵家楼事件便是他的一大手笔。
在这些经历中,傅斯年虽表现优异,却成效不佳。他渐渐意识到,只有祖国强大,才能让民众昂首挺胸,不受欺负。
于是,他毅然决定留学欧洲,辗转于英国与德国之间,寻求救国之路。学成归国后,傅斯年先是受聘于中山大学,后又前往北大担任教授,抗战期间。
(傅斯年家族宅院)
他还兼任西南联大教授,可谓是扛起了文史界的半壁江山。在这期间,他还一手组建了十余所,带领一众学者将大量史料进行系统整理,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专家,比如著名大师陈寅恪、赵元任就出自他麾下。
随着战争结束,时间来到1949年历史的洪流中,大师们纷纷被冲向了命运的十字路口,去或流成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必须做出的选择。
在这两难时刻,傅斯年接受了胡适南渡的邀请,去了海峡对岸。身居要职,只不过好景不长,仅一年时间,他便因自身存在的三高问题撒手人寰。
三
一声叹息
斯人已逝,谁能想到在多年后的一场浩劫中,傅斯年本人虽阴差阳错躲了过去,他的家人却被无端被卷了进来,就连他早已逝去葬于重庆歌乐山的母亲也被炸了坟、撅了墓、刨了尸,荒地上散落的“傅斯年”三个字,正是这位大师的孝子铭刻,何其悲凉。
那么,傅斯年究竟做了什么?傅家人又为何遭受如此境遇?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藏在作家岳南所写的《南渡北归》之中。
作为一位有良知的作者,越南通过查阅资料以及实地走访,真实而又详尽地描述并还原了傅斯年生前身后的遭遇。
除他之外,胡适、梅贻琦、叶奇松的一种民国大师的真实遭遇也被收入其中。《南渡北归》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也是真实的历史纪实。书中为大家展示了大量史实,也为大家揭开了大师不为人知的隐秘世界。
如果你对民国历史感兴趣,建议首选这本史诗级的硬核作品,在100万字名人画卷中,你会更加真实地了解世界,并从中得到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