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尔巴尼亚的角度,如何看待中国决裂?他们为何毫无愧疚之心呢?

职场   2025-01-24 00:03   广西  




中国和阿尔巴尼亚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兄弟化仇人来描述,原本亲密无间的两国,在70年代却上演了一场令人瞠目结舌的决裂大戏。

所有的中国人,对于阿尔巴尼亚指责其贪得无厌的国家态度,痛心于阿尔巴尼亚升米恩、斗米仇的白眼狼行径,认为在这场国家决裂中,阿尔巴尼亚的行为完全是对恩主的反咬一口,但是对于阿尔巴尼亚眼里如何看待这场中阿决裂的呢?



我们却知之甚少,对于其内心中的逻辑思维更是不得而知。古人云。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了解对手的想法,才能更好地对付你的对手。

所以,今天就从阿尔巴尼亚的角度出发,去俯瞰这场中阿决裂,明晰阿尔巴尼亚内心中的逻辑思维,展现阿尔巴尼亚自认为在这场国家间决裂理直气壮的原因。



因对于这场中国和阿尔巴尼亚的决裂来说,最让国人无比气愤的就是对阿尔巴尼亚的巨大援助。

中国在自身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内,对阿尔巴尼亚竭尽所能去提供支援,而阿尔巴尼亚却不知感恩,反而化身白眼狼反噬恩主。

但是在阿尔巴尼亚的心中,中国并不是所谓的恩主,而只是互相交换利益的合作伙伴,中国对他的援助也不是一种单方面的施舍行为。双方的援助关系只是一种国家利益交换的行为。

在这场国家间的利益交换中,他有理直气壮的理由去获取中国的援助。

阿尔巴尼亚人认为在60年代的国际环境中,是他们挺身而出,为当时处于国际孤立地位的中国摇旗呐喊,所以中国有义务提供援助,对阿尔巴尼亚的支持表示感谢。



而且正是因为阿尔巴尼亚对中国的国际支持惹恼了苏联,导致他失去了苏联原本对他的援助,所以中国有责任为阿尔巴尼亚失去的援助进行补偿。

最终他认为作为统一战线阵营的大国,有责任对阵营中的小国进行援助,这是国际结盟的通行规则。这构成了阿尔巴尼亚对中国索取援助的底气,估计朝鲜当年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他们就无穷无尽对中国讨要援助。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阿共同反对以苏联和南斯拉夫为首的修正主义。



到了60年代末,中国开始修复和南斯拉夫的关系,主动停止了对南斯拉夫的公开批评。

1969年3月,中国和南斯拉夫签署了新的支付协议,为两国贸易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同年10月,中国和南斯拉夫决定互派大使,逐步走向关系正常化,中国和南斯拉夫关系正常化的行为。



因为在上世纪40年代末,阿尔巴尼亚费尽千辛万苦才摆脱了对南斯拉夫的附庸关系,所以对于南斯拉夫,他有种天然的抗拒心态。

中苏关系在珍宝岛事件之后,中苏边境紧张局势反而缓和了,并与苏联总理进行接洽。

这触发了阿尔巴尼亚对于中国此时的做法的反感,咸吃萝卜淡操心认为中国的这些做法是对苏联的软弱。认为中国是严重的修正主义。



1972年尼克松的访华,更是让阿尔巴尼亚的国内引起了一场地震,阿尔巴尼亚的领导坚决反对中国与美国的和解,大肆操纵国内舆论,攻击中美和解指控中国投降了帝国主义,背叛了共产主义

由于受限于当时的国力,阿尔巴尼无法忍受中国在进入70年代之后,对阿尔巴尼亚请求的援助不再有求必应。

他们固执地认为,中国在中美和解之后已经打开了外交的困局,自己对于中国外交的作用已经无足轻重,因此,被中国如此轻视,而断绝了援助,完全就是负心汉。



同时他认为此时的中国已经在意识形态上变质成为了修正主义,这深深的伤害了作为兄弟的阿尔巴尼亚的心灵,让接让阿尔巴尼亚感到万分气愤。

因此,在上世纪70年代之后,中阿关系可以说是急转直下,阿尔巴尼亚对中国进行各种舆论攻击和谴责。这对于中国来说,是赤裸裸干涉中国的内政外交,使得中国不胜其烦,双方的关系开始进入了不断攻击和反感的恶性循环。

最终,当1978年中国决定停止对阿援助之后,阿尔巴尼亚把中国视为最大的敌人。

总而言之,70年代的阿尔巴尼亚坚持教条的意识形态观念,以社会主义正统意识形态的卫道士所自居,把自己封闭在意识形态斗争的小圈子里,拒不应对国际形势的转变。



最终先后和南斯拉夫、苏联、中国进行决裂,把自己隔绝在国际大家庭之外,导致国家封闭、贫穷。最终在苏东巨变中落得了一个亡党亡国的下场。



春秋文史
本号聚集古今历史、文化爱好者和理工科人士,喜欢读书之人,从理工科角度看世界,或许会有所不同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