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古道牢固关

文摘   2024-10-11 17:23   陕西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金牛古道牢固关

您正在阅读的是宁强记忆2024年第61期


    牢固关,雄峙在宁强县城西南13公里处,是宁强境内古金牛道三大名关[石峡关(卡门子)、牢固关、五丁关]之一,也是汉江和嘉陵江流域的分水岭。

——题记




1

探寻牢固关


2021年年底,一个阳光明亮的冬日,我们一行5人先去重访了川陕交界处的古金牛道石峡关(卡门子),在返回的路上,又顺便探寻了牢固关。
车从黄坝驿开到108国道牢固关隧道西洞口时,我们从汉江源景区西大门进入,沿景区上山专道蛇行爬升,这段路和老川陕公路重叠。
到牢固关西山坡一个三岔路口时,我们的车朝东进入一条荒废的公路(即老川陕公路)。路虽然有些荒,但路基基本完好,并有汽车碾压的辙印,顺荒路几乎能开到山垭关口。
快到山垭关口,右侧有一溜砖墙石棉瓦的简易棚屋挡住了去路,棚屋前只能勉强过三轮车。这是荒废公路能行驶的尽头,我们只好停车。
一下车就有几条狗狂吠起来,我们看到面对来路的棚屋前停有一辆130的货车,还有一个红色招牌“宁强**养殖农场”,很快出来两个四五十岁的男子叫住的吠叫的狗,我们顺便谝了几句,知道他们是黄坝驿村(原牢固村)的人。这时,其中一个黑点的男子朝我左看看,右看看,我正奇怪时,他试探地问,你是周安老师吧?我说,就是。他对另一个男子说,这是我们在黄坝驿学校上小学时,教过我们美术课的周老师。随后他们便热情邀请我们进屋里去喝口水,我说我们经过牢固关,顺便上这老路上走走、看看,同行的人有急事要回城里,随告辞离开。经过棚屋时,我们闻到浓烈的猪粪味从屋中飘出,并听到猪的叫声,显然这棚屋是猪圈。在公路左侧靠边的岩(ai)壳里,放着一排蜂箱,在温暖的冬阳下蜜蜂成群结队地飞进飞出,不用多说,我的两个过去的学生,就是在这里靠养殖猪和蜂发家致富呢。

牢固关山垭口,周安2021年12月摄

再往前走,就到了牢固关老川陕公路的最高处——山垭口,这里有一道土墙,约一米来高,很显然是养殖场的人干的,是阻止人通过还是提防野物,作用都可疑。因为土墙中间的豁口台阶抬腿就可以迈过去,还有路人踩出的小路通向两边,说明这里时不时还有如我们探寻旧迹和观光、拍照的人经过。
从山垭口往前走了百十米,同路的老张主动提出返回去开车,把车开到牢固关隧道东边出口处等我们,叫我们很感动。
“豁然淩绝顶,群山敢争长。驻足倚雄关,悠悠结虚想。”站在牢固关山垭口环顾雄关及周围的大山,忽然浮想联翩。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它是古金牛道重要关隘,因地势险要,是兵家必争之地,想必在这里发生过许多的重大战事,山道旁、野地里也许还有散落的兵器和箭簇吧;从地理位置来说,这里是汉江和嘉陵江的分水岭,以东的水流入汉江,以西的水流入嘉陵江;从我个人的记忆说,它也是我上世纪80年代初在黄坝驿教书,时不时周末回县城的家,来去必须翻越的山垭。
翻过山垭口,我们顺着之字形公路往山下的回水河方向前行。2009年宁强过境公路按二级公路改建,从牢固关山下开凿隧道,名曰“牢固关隧道”,其后往来行人不再攀越山口,关口两边的川陕公路便渐趋荒废,路面上长满了灌木、刺藤和杂草,好在公路的形貌还基本保存,中间有一条灰黑的羊肠小道,细看还是过去公路的沥青石子路面,经过风吹雨打像狗啃过,老化、残缺不全,走在上面有些硌脚。

牢固关盘旋的公路,周安2021年12月摄

山野阳光明净,草木疏松、干爽、温馨,走过老公路也是晒太阳的过程。走在熟悉的老公路上,我和同行朋友们现走现拍照现回忆现说些过去的往事。
往事如烟,岁月如歌,我似乎有一种走回过去光阴的感觉,想要细细品味,并尽力抓住点什么。因而我走得比较慢,见同行的几个朋友都在前面等我,我才如梦初醒,加快了前进的步伐。
走过一个小山弯,再到一个陡坡弯道处,路面完全被雨季山坡上跨塌下来的风化石山阻塞了,我们只有踩在风化石板上小心翼翼地翻过石山,生怕山上会有石头落下来,好在有惊无险。

险峰上的原牢固关公路,周安2021年12月摄

走过一段弯曲的缓坡路,再下去向左拐个弯,看见公路路基上左侧又是一溜棚屋,路边还有蜂箱多间。棚屋中飘出粪臭味,看样子和我们在牢固关西侧见到的养殖场一样,也是以养猪为主兼养蜂的养殖场。
本来我们还想走过这溜棚屋沿老公路再绕下去,将老川陕公路段全程走完。但考虑老张在牢固关隧道东出口等我们了许久,便调转方向,走下一条小路绕到公路右侧停车的地方。

上车离开前,我又面朝牢固关,将眼前所见的——在山野中盘旋的老川陕公路拍了一张照片,算是给牢固关老公路的寻访作个小结。

牢固关关东川陕公路,周安2021年12月摄

在回去的车上,同行的几个朋友都有相同的观感,这便是宁强现今残留下的老川陕公路路段已经很稀少,几乎都在西秦第一关、牢固关、五顶关山顶和半山腰上,绝大部分都被现在新改建扩宽的108国道所重叠和覆盖,所以这些残存的老川陕公路路段作为“川陕公路的活标本”,显得尤为珍贵。
遗憾的是,牢固关的老川陕公路上,现今留存的历史信息和遗迹已经非常稀少,就是过去我们熟知的,竖立在山顶关口上的水泥碑牌“牢固关”,也早没了踪影。
记忆中的牢固关,道路狭窄,坡度大,弯道急,可以说是“谷深山雄,仄径盘云”,现在却似乎矮小、平缓、好走了许多。
看到这些路段无人管理,任其荒废,渐渐淹没在岁月的时光里,还是有些让人心疼。真希望这种状况能引起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能合理开发利用起来,以古金牛道探寻为主题,打造出人文与自然相融合的新景点,这样既让历史遗迹、人文景观得到妥善保护,也同时拓展了宁强旅游观光的空间,丰富了旅游资源。

  约下午3点,我们离开牢固关,结束对这座古关及其川陕公路的探寻。


2

我与牢固关


和牢固关相熟,缘于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黄坝驿学校工作。
当初我从汉师毕业时,大部分同学都到了山高路远的巴山区。而我所在黄坝驿七年制学校,因在川陕公路边,交通便利,条件和位置相对要好一些。
虽然翻山越岭,但学校离县城只有20公里左右,所以经常回家,半月左右的周末就要在学校和家里跑一回。为了方便,家里通过大哥给我弄了一辆八成新的飞鸽牌加重自行车,骑上感觉不错,我在黄坝驿学校工作了6年,这辆自行车也为我效劳了6年,也由新变得锈迹斑斑。
当时从县城家里到学校的这段川陕公路已经是柏油路,可还是山高路窄弯急,尤其是横亘在公路最高处的牢固关对开车的司机来说是一道险关,对骑自行车的我更是一道难关。从县城到二道河公路比较平坦,但一过二道河,公路便顺着河谷成慢山坡,蛇行而上,越到牢固关坡路就越陡峭,到最陡险的地段骑不动了,便下来推着自行车走(也有两三次一路气骑上去过,但太累后来便放弃了),汗流浃背地骑行约10公里,上了关口最高处,再走三四公里下坡路就可到学校,一路得化3个小时;而从黄坝驿回家,相对要轻松些,从学校出门走不到一公里就是上坡路,顺着公路左弯右拐骑行两三公里,上牢固关最陡的坡路还是要下来推车走,只要来到关口最高处,顺势放车而下,一气就是10多公里,到了二道河平路轻快而行,回到县城不过2个多小时。当时骑车极为艰辛,可以说,一年四季风雨无阻,夏天顶着绿晃晃的太阳,来去满身汗;冬天,顶着风雪,在牢固关被车压实的冰雪坡道上慢慢骑行,稍不注意就可能摔个人仰车翻。如果步行,在关口东有条直通山下的环边路,这是捷径,可节省时间,上关口至少得歇两三气。现今108国道打通的隧道穿山而过,避开了牢固关这座险关,加上弯路取直,县城到黄坝驿不过17公里,坐车也就半个多小时。
因我家住在城里,学校每年春秋季开学买新书(教材),都安排我参加,记得头一两年学校雇的是手扶拖拉机拉书,后来才是小四轮(拖拉机)。车到城里拉上书,我们三个同事就坐在书垛上面,高高在上。车过牢固关下山坡时,风从脸上吹过,我们抓住栓书的绳子,左摇右晃,却快乐地大呼二叫起来,并且唱起了电影《青松岭》插曲“长鞭那个一甩也叭叭响哎,赶起那个大车出了庄,要问我大车哪里去?沿着社会主义大路奔前方……”
有艰辛也有乐趣。走过6个春夏秋冬,对这条路或者说对牢固关不能说不熟悉,不能说没感情。每次骑行到牢固关最高山垭处,我都会歇口气,并顺便极目远眺,望下关口两边的风景。面西向黄坝驿方向望,西北有突兀高耸的蔡山岭,南边是苍莽的红石梁大山,在两条山岭夹杂的山谷里,能隐约看到黄坝驿乡街的民房;面东去县城方向,顺着脚下九曲十八弯如巨龙伸向远处的公路望去,山谷两边重叠的山头,渐渐遮蔽了远方的县城。说老实话,这里高峰耸立,幽谷清寂,风景不错,只可惜当时没有相机,没能把这秀丽的风光定格。
除了看风景,在牢固关我也寻到许多野趣,比如春末夏初在这里的山坡上摘过野泡儿(野草莓),秋天在树林、刺架里摘过八月瓜、洋桃(猕猴桃),冬天雪地里摘火红的救兵粮吃,又酸又甜。
过牢固关这段路时,也听说这是古关,便留意过路边崖壁和物件,很可惜,除了关口最高处有“牢固关”字样的水泥牌(可能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立)和一两个转急弯的标志牌外,没看到什么古老的遗迹、遗物。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牢固关”水泥牌

但在牢固关西山坡半山腰公路处有一个三岔路口,有一条土路蜿蜒爬行到大山深处,这就是当时上巴山的简易公路,经红石梁林场翻越红石梁到茅坪沟,然后到关口坝、大竹坝、毛坝河、三道河、禅家岩,此路坡陡弯急,路况差,冬雪天无法行驶。到了1983年改建何三公路(何家坟→三道河),此路才渐渐废弃。但现在汉江源景区西大门进去上月亮湖的旅游专道,基本还是利用的这条老公路的部分路基改造而成。记得1981年8月刚毕业,到茅坪沟(当时巴山区区公所所在地)的巴山中学去报道,就是走的这条路。夏季因天雨塌方客车不通,正好一个远房表哥开的巴山区供销社的解放牌货车要拉货回单位,我便前去搭乘。从县城出发时,货厢里除了半车货,还陆续闻风而来有十多个人坐车,要么是茅坪沟的人,要么是去巴山区办事的人。来的人,多少都和表哥有些熟,对表哥(司机)也都很客气,要么找烟,要么套近乎。表哥也很通人情,只要是坐车的人便没拒绝。虽然山高路远,路途还下起了大雨,道路湿滑,也遇到一两处小险,但车上有雨棚遮着,大家在里面谈新闻、说趣事、开玩笑,谈笑自若,那种乐观、热闹的情景至今还清晰如昨。好在有惊无险,在天黑前终于顺利到达目的地。
牢固关除了半山腰那条上巴山的简易公路,山垭口南侧有一条上红石梁的山道,我经过时,常能见到放牧的人拿着牛皮鞭子吆着牛羊上下山,也看到附近的村民拖着柴、拖着木头下山,山道因柴木的刮削,成了一个槽沟,因而晴天是路,雨天就成了水沟。
当然,牢固关上川陕公路道路险恶,也时常出车祸,甚至还出了人命,就不细说了。

3

牢固关与牢固村


牢固关是宁强金牛古道上有名的关隘,因地势险峻,利于防守,固若金汤,历代设置关卡而得名,其名最早见于明朝万历年间的州志。
牢固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晋东晋十六国时期(317-419年),当时该地因地理位置险要,成为秦蜀之界;后来是黄坝驿乡牢固村与金家坪乡回水河村的分界线;现在统属于汉源街道,是黄坝驿村与回水河村的分界线。

1938年的牢固关东坡(德慕克摄、田金提供)

从雄关以西下山顺溪谷而去,几乎快到黄坝驿,公路两侧的土地和人家便是牢固村,有一个小地名叫上坝里的地方便是原村委会所在地。
牢固村,清朝光绪年间属黄坝驿牌;1949年前属青龙乡第一保;解放后属第八区(区政府驻关口坝)黄坝驿乡第三行政村;1952年后建牢固农业社;1958年后为黄坝驿公社牢固大队;1984年体制改革时为黄坝驿乡牢固村;2002年牢固村与黄坝驿村合并为黄坝驿村,隶属黄坝驿乡。2011年属汉源镇。2015年后属汉源街道。
牢固关与牢固村同名,肯定有深厚的关系,只是不知是先有牢固村还是先有牢固关,但依先有地名才有关名、桥名、隧道名之常规,牢固村先于牢固关的可能性大。
牢固村古代为出川入陕必经之地,南邻黄坝驿名驿,北依牢固雄关,山川河流陆路兼俱,地理位置也相当重要。《明万历〈宁羌州志〉校注》“建置二”有“飞仙,州西三十里。注释说“【飞仙】今仍沿用原名,即牢固关东麓飞仙铺。”这里的飞仙铺(又名“水橡铺”)应在牢固关东至回水河之间。有论者称“据了解,在牢固关下金牛道上,还有一古村名飞仙铺,后改为牢固关村,现在合并为黄坝驿”,实属错讹。

清 陆恢《蜀道难图》

牢固村(1984年前是大队)当时在黄坝驿乡(1984年前是公社)7村(何家坟、关沟、西沟、梨树坪、黄坝驿、牢固、蔡山岭)中算是个大村,人口也多。与此相应的,牢固村小也是最大的村小。该村小在川陕公路南边,是一个土墙垒起来的长方形土院,紧靠村委会(原大队部)的小土院。村小院里除了靠山根一溜五六个砖墙、土墙、瓦屋教室(小间作教师办公室)外,还有一个简易土地面蓝球场、两三副水泥板乒乓球案子和一个木头旗杆。村小学生人多时,几乎和黄坝驿七年制学校小学部人数相当(当时条件差,为节省开资,学生都是就近上学,没择校一说),老师(多为民办、代课老师,家也在本村)也有五六个(一般村小两三个,老师有一人兼代两三个年级的,都要进行复式教学),村小师生中也人才济济,教学质量也高,在全乡村小中一直名列前茅。
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大发展之时,黄坝驿乡有两个闻名全县的乡镇企业,一个是黄坝驿罐头厂,厂址在乡政府驻地黄坝驿村;另一个黄坝驿木材加工厂,厂址就在牢固村。
黄坝驿木材加工厂因当时生意兴隆,不断扩大,当地(牢固村)村民数十人都在厂内工作,增加了他们的收入。据说木材原料除了外地拉来的外,主要是来自本乡蔡山岭,也相应带动了蔡山岭村民致富。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后,农村人的家庭生活条件逐渐有了改善,牢固村少数头脑活络、胆子大的人,就依靠紧贴国道的优势跑开了运输。先开始买手扶拖拉机、小四轮拖拉机小打小闹,后来积攒了一些钱后换成大型拖拉机、轻型货车,再后来又换成加重货车,还加入了巴山汽车运输队,加之门边木材加工厂红利加持,不几年该村甘姓、陈姓等人家就修起了小洋楼,成了乡上、区上甚至县上有名的运输大户,这一批人就成村上、乡上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批富起来的人,因他们的榜样力量,还带动了一大批人动起来,在跑运输和经商上或多或少都赚了一些钱,使生活条件和水准有所提高。

4

与牢固关有关的文献记载和诗文


明万历《宁羌州志》校注“舆地一·古迹”记载:牢固关,城西四十里,秦蜀门户。旧设厅台,左右廊房六间,牌坊题曰:“蜀界·秦界”。既有牌坊题曰:“蜀界·秦界”,说明当时此关应为秦蜀界。

《陕境蜀道图》中的牢固关

清嘉庆《汉中府志》校勘“卷三·幅员、道路、形胜·关隘·宁羌州”记载:牢固关,州西南四十里。”说明其距州城的方位和里程。
清道光《续修宁羌州志》校注“卷四·艺文·诗附·《飞仙阁》杜甫”注释说:“二道河,又名碾盘石,明清名土门铺,至今故老犹记。从二道河到牢固关8公里狭谷通道称土门道。”说明二道河、牢固关为土门道首尾。
清光绪《重修宁羌州志》校注“卷一·疆圉·道路”记载:“西南三十里回水河,又十里牢固关,又十里黄坝驿,又十里接官亭,又五里七盘关交广元界,驿传通衢,西南门户”。说明牢固关在古金牛道是一个重要的节(站)点。
清光绪《重修宁羌州志》校注“卷一·舆地志·关隘”记载:牢固关,州西南四十里,当驿站大道,为自川入陕必由之路。”说明牢固关在古金牛道的重要性,是必由之路,是必经之关。

《宁强县志》(1993版)33页“大事记”记载:“1949年12月11日,宁强县城解放。同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兵团七军十九师在牢固关全歼国民党溃军新六军五七六团等残部,俘虏1100余人。”记录了我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牢固关之役中的战绩。

  据《陕西省宁强县地名志·人工建筑地名·隧道》载:牢固关隧道:位于汉源街道黄坝驿村牢固关。四周环山,是G108国道(川陕公路)黄坝驿至回水河的关隘。1999年建成通车,长480米,高5米,宽10.25米。”介绍了牢固关山下108国道的牢固关隧道概况。

牢固关隧道(来自网络)

清朝张问陶《牢固关》:“京洛衣尘减,临风一惘然。雄关轻百二,归路易三千。回首迷秦凤,低眉听蜀鹃。家山应不远,叱驭白云边。”抒发了登临牢固关遐思和感慨,“回首迷秦凤,低眉听蜀鹃。”两句似乎也透露出此关为秦蜀界之意。
清朝吴省钦《雨次黄坝》:“暮宿羊鹿坪,朝食牢固关。秦栈极垂尽,食宿行开颜。栈险本在秦,滩险本在楚。蜀险祗胁从,济恶恶春雨。雨天无寸晴,雨路无寸平。湿泥堕云顶,半程遥十程。止止绪如麻,行行面如土。谁慰寂寥心,猿声三四五。”说明牢固关当时设有茶馆和饭铺,可给过往客人提供茶水饭食。
清末近现代初诗人缪荃孙《牢固关》:“一峰十数盘,一盘十数丈。仄径悬林杪,如线穿云上。青天来压人,頫首不敢仰。大壑窅无底,空外忽闻响。幽疑藏蛟龙,怪或走夔罔。置身千仞危,容足两分广。平生磊落怀,到此亦惘惘。豁然淩绝顶,群山敢争长。驻足倚雄关,悠悠结虚想。”写了牢固关的险峻和壮阔。


【注】

清末近现代初诗人缪荃孙《牢固关》中的诗句。
②飞仙阁,根据明万历《宁羌州志》:“位于州西三十里土门道中,志公和尚在此飞升。”杜甫由金牛道进入四川有诗云:“土门山行窄,微径缘秋毫。”现在的108国道宁强县城二道河村过去古村名即土门铺,据了解,在牢固关下金牛道上,还有一古村名飞仙铺,后改为牢固关村,现在合并为黄坝驿;实际上,黄坝驿也是古驿站名,在金牛道上,到现在还保留的古地名,如青羊驿、金牛驿、柏林驿等。(《关于宁强文化旅游发展的思考》吕锋)

END


扫码关注我们

   编   辑|何   超

   责   编|周建琴

   审   核|王   岚

      投稿邮箱|nqszban@163.com

往期回顾


闲话重阳•老年节——写在第十二个法定老年节


宁强县委党史研究室开展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系列活动


礼赞国庆、同心颂党恩(诗朗诵)


感谢您抽出

.

.

来阅读本文

宁强记忆
传播地方文化;聚焦党史、地方志动态;开展党史教育、志鉴服务;展示史志成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