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阅读的是宁强记忆2024年第80期
光绪二年,一个入蜀主考官途经宁强的日记
周家楣入蜀主考及《使蜀日记》简介
清黄鼎之画《七盘关》(田金提供)
七盘关(马建民摄)
从日记得知:周家楣一行于光绪二年七月二十日(1876年9月7日)下午由沔县青羊驿进入宁羌州金堆铺,二十二日(9月9日)下午由闵家坡出沟,翻越七盘岭进入四川。返程时于十月十七日(12月2日)出蜀界,由石峡关进入宁羌,十八日夜宿大安。往返途经宁羌五日,均有日记。其中入蜀3篇,出蜀2篇。
周家楣《使蜀日记》中所记载的宁羌的历程
入蜀3篇
1
二十日(9月7日)阴,未刻雨,旋晴。雨即霁,五里金头铺(1),过溪河(2),入宁羌州界。五里石窝居(3),复循漾浒而西,十里桑树湾,五里太安驿(4),所历虽有上坡及临河可惴之处,尚非险境,明日又入栈道矣。(陶《记》谓广元始再入栈)。(5)宁羌州牧何星桥刺史,福奎(6)。辛亥同年(7),遣人备宿站(8)。行九十二里(9)。
2
金牛峡(马建民航拍)
二十一日(9月8日)晴。卯初发,是日发安字第七号禀(10),于傍晚托何星桥同年寄京(11),属寿萱兄(12)送交。由大安驿出堡门,过桥,五里锁堡沟(13),水入漾,涉水,五里烈金坝(陶《记》谓西望可见嶓冢,土人(14)谓之汉源山(15),漾水所出,即金牛峡之水也。又涉水,循漾而上,西去为阳平关,大路西北通甘肃成县,东南通四川顺庆,为陇蜀通津)。五里斩龙义(16),稍西涉漾而南,约四里许,又涉而西南,半里许又涉而南,里许又涉而西,计十里至土地庙(17)。里许涉南岸,又涉而西,二里许又涉而西南,水如沟,计五里至宽川铺。过板桥(18),又过桥,过石崖而南,桥下漾如带,多大石,最后过栈桥而西,计五里至线坝(19)。五里至二道梁(20)(陶《记》谓宽川铺五里入五丁峡,即金牛峡,土人谓线坝非五丁峡)。过二道梁后,奇石耸起,俗呼"空欢喜",似五丁峡(21)在此。五里至五丁关,舆中见石上刻"泛珠泉"及"洞云溪月"(22),一路水从石际流出,滴沥不断。下坡五里猪市街(23),五里滴水铺尖,五里菩提沟(24),五里五里坡,五里冷塘坊,五里白莲驿(25),十里宁羌州,宿北关,星桥(26)来晤。广元县关中刘金溪,名铣,己未举人,庚申进士,遣丁来接。行八十五里。
先在凤县,察出自长安至凤各地方官应付驮价,凤县以后,如留坝、如沔皆面告丞令各驮皆自雇,毋庸应付,令家人等将所收各件缴上,俟抵蜀后寄陕中沈观察交还。何刺史专差门送到银两,当即明告之故,退还去。因明日入蜀首站,申戒家人切勿需索。
五丁关宽川峡川陕公路石刻,上面写着:厅长雷保华、督工专员张笃伦、工程师吴之揆,文革中被炸(田金提供)
1938年之牢固关(德慕克摄、田金提供)
3
二十二日(9月9日)阴。午微雨,即止。卯正发,星桥送于郊,循城西而南,未入城(陶《记》:"宁羌本沔地,明置卫,后升为州,古白马氏羌所居,城据白马山羊鹿坪。洄水自固牢关来,绕城,东入沔。")。半里许涉洄水,计五里至高家坪,七里七里坝,三里碾盘石,五里逾界牌沟,凿石如峡(27),非州界,或旧名也。五里黄泥岭,里许过观音堂,计五里至洄水铺,尖。五里水仙铺(28),五里牢固关,即百牢关,关以东,水东流入沔,为东汉水,关以西,皆西流入嘉陵江,一名西汉水(29)。两日中无十里不涉水者,若遇雨,未易行也。五里大坝口(30),五里黄坝驿,陟闵家坡,非坡,乃大岭,上下盖十五里,峻险且有窄坡,行有戒心,其凿石成径处虽不易登,下尚不甚险。五里至大石坡,复上坡,二里许始下坡,计五里至二台子,三里石门峡(31),路高而隘,关门旁嵌石曰"西秦第一关"。二里至闵家坡,山沟为陕西宁羌、四川广元交界,中有涧,隔涧即蜀山矣。广元遣夫役来,迎署,川督文式岩中丞委州同衔张县丞寿仁。持监临封条来加关防,晤于界首。入蜀界,上七盘岭,上岭皆石径,转折甚促,杨中丞石四字,曰"小心移步"。五里逾武侯岭,宿教场坝,制府、将军、提督、司道、府县各以帖交委员迎候,司道先具衔帖,辞之,用各人称谓。是日行七十里,计陕境约六十五里,蜀境五里。凡历陕西驿道一千六百五十七里。
五丁关,摄于20世纪90年代初
五丁关(郭军摄于2023年)
出蜀2篇
1
远眺石关峡(周建琴摄)
十七日(12月2日)晴。出蜀界,进石峡关,宿宁羌州,州牧何星桥来见。阅顺天题名,吾两邑(32)竟无获俊者。
2
十八日(12月3日)阴。尖后遇雨,并有雪,正度五丁关时也。骄跌一次,幸在峡底。幸未申之际(33)雨雪已止,到大安驿宿,时尚未晚。
周家楣《使蜀日记》与宁羌有关内容的解读
入蜀3篇解读
1
金牛道在宁强境内金堆铺至七盘关之间的里程和地名。其中大安至宁羌州85里,宁羌州至秦蜀交界处65里,共计150里。涉及45个宁强地名,部分地名因周家楣为江苏宜兴人,南北语音之误而造成笔误。其中锁堡沟即今天的娑婆沟,对于娑婆沟地名的来历,《宁强县地名志》解释为“过去沟内建有娑婆寺而得名,继而解释娑婆为佛教用语‘堪忍’的意思。”这种解释似乎有牵强附会之嫌,而会不会是因清嘉庆年间白莲教在大安一带活动频繁,村民为了防匪自卫,修建山寨碉堡封锁进沟的道路而得名“锁堡沟”呢?这似乎也是一种可能。
2
宁羌州境内山水地势及古迹碑刻。周家楣关注了五丁关北麓的空欢喜和祖师街,“水从石际流出,滴沥不断”,这段描述是对“武安八景”之一的“滴水悬崖”的诠释。作者还写道闵家坡一带“峻险且有窄坡,行有戒心”。途中11次涉水,4次过桥。在烈金坝至宽川,涉水8次,与史志“七十二道脚不干”的记载相符,也与当地头道水、二道水、四道水的地名相符。最为可贵的是记载了金牛峡“泛珠泉”“洞云吸月”的摩崖石刻。今天的石峡关,石壁上有一处石匾的痕迹,从周家楣日记中确证为“西秦第一关”。
西秦第一关(林散之绘)
“西秦第一关”,郭军摄于2023年
3
宁强9月上旬、12月上旬宁强天气状况。宁羌五日,阴3天,晴2天。9月7日,周家楣入蜀出蜀途经宁羌,没有遇到好天气。从沔县出发时,“天阴,未刻雨”,到达沔宁交界的青羊驿,雨停天晴。9日卯时从宁羌北关铺舍出发时,天阴,午时下起了小雨,因此黄坝驿至七盘关,“行有戒心”,行程十分艰难。12月2日,返程从石峡关到宁羌州遇上了晴天。而3日,由滴水铺度五丁关,途中遇雨,到五丁关山顶时,雨变为雪,下午未审时分,冒着雨雪,到达大安驿。最为惊险的是在五丁峡,轿夫跌倒,轿子落地,所幸没有大碍。饱读诗书,官至侍郎,奉旨入川主考的周家楣的宁羌之行,必定对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有了刻骨铭心的感受。
出蜀2篇解读
1
金牛道宁羌段驿铺馆舍运作秩序良好。周家楣到达宁羌的当天发出了安字第七号禀,傍晚托付宁羌知州何福奎代办、通过馆驿寄回京师。入蜀时在大安住宿,到达宁羌后,住在北关,和清光绪《重修宁羌州志》建置志“铺舍”所记载的“总铺,州前北关”相符。途中在滴水铺、回水铺打尖,也与其他入蜀者的记载一致。从日记返程时在宁羌州就看到了顺天府考录名册的记载看出,金牛道驿路通畅,官文传递及时。大安和宁羌为金牛道宿站,滴水铺、回水铺为尖站,石峡关下秦蜀交界处有接官亭。
2
清代对科考的重视和官场规则。周家楣到达大安的当天,宁羌州牧何福奎,就已经派人安排好了食宿。这既是尽了同科进士的情分,更是尽了一个地方官吏迎接奉旨出京入蜀主考的二品京官的职责。周家楣到达宁羌州时,广元县令刘铣“遣丁来接”,也就是说派了身强力壮的兵丁来迎接,足见四川沿途地方官高度重视周家楣入蜀途中的安全。周家楣到达川陕交界的石峡关,川督和广元县丞带着接应的差役跨境迎接,并在周家楣携带的文书上加盖关防大印。周家楣一行翻越七盘关住在较场坝的当天晚上,四川制府、将军、提督、司道,府县等各级官员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从上述沿途地方官员对奉旨出京的主考官迎送仪式,既可以看出地方对科考的重视,也可以看出清末的政治生态。周家楣一行到达宁羌州,没有住在官衙学馆,也没有住在宁羌知州何福奎的私人官邸,而是按照规矩入住位于北关的铺舍,在铺舍接受了知州的拜见,这既是遵守官场规则,也是避嫌。同时将宁羌知州何福奎差人送来的银两如数退回,并告诫家人即将入蜀,切勿接受和向当地官员索取钱物。这是周家楣“清正廉洁”官品的表现,所以他的日记生前没有刻印,死后家人也未能出书。而周家楣出蜀返京再次路过宁羌州,和州牧何福奎彻夜长谈,这时已经通过官方渠道,知道了乡试结果,阅览顺天府的录取名册,为两人的家乡无人中举而遗憾。从周家楣入蜀主考往返宁羌州,与州牧何福奎交往的过程,可以看到周家楣为人处世的老道与圆滑,从何福奎贸然送银两被退回,看出下级官员的卑微与尴尬。通过这件事,两人的高下立见,这也就是虽为同科进士,步入仕途后,一人为京官,一人为地方官的原因。
后 记
周家楣《使蜀日记》中宁羌地名校注
END
扫码关注我们
编 辑|何 超
责 编|周建琴
审 核|王 岚
投稿邮箱|nqszban@163.com
往期回顾
忆插队之路
羌城旧事之二十——阅报栏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感谢您抽出
.
.
来阅读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