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上方文字
关注我们~
您正在阅读的是宁强记忆2024年第67期
七盘岭之遐想
七盘关是川陕交界处重要关隘,它与白水关、葭萌关、剑门关一起被称为川北四大名关。而在元明以前,此关名鲜见于文史著作中,七盘岭、五盘岭则名扬四方。
明清时七盘关楼门旧址
源于宁强的潜溪河
八月探访七盘岭。从黄坝驿西沟口(接旧108国道)缓坡上,经黄杨树拐→皂角树坪→塘子湾→塘子垭,塘子垭分有岔路口,一路向东缓上到达红土坡,因土质为红色,又名红岩坡或红石坡。
红石坡
另一路向南到达红土沟,此处地势稍缓,有小村庄,七、八户人家,旧属于何家坟村三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村民中有老者说,此地清朝时已有住户。继续上行,到高峰之垭口,老者说可能是旧时的镇宁驿(驿站)。余观其状,以为不可,元时黄坝驿附近是有镇宁驿(见明《析津志》),但此处人烟稀少,道路险要,加之土匪众多,设军事关口塘汛尚可,作为驿站似有不妥,吾以为此地应是军事关口处,很可能是旧时七盘岭旧址之所在。
红土沟
红土沟山顶垭口
过红土沟,到倒老婆子(地名),一路继续向南到达马路坪(地名),据考证及访问,此地乃清初即存在的兴宁寺旧址,对照《陕境蜀道图》,确与图上地名相符,兴奋之余,感概古人诚不欺也。
《陕境蜀道图》中七盘关至兴宁寺
从关沟山顶看石峡关所在山峰
兴宁寺旧址(现马路坪)
清道光《续修宁羌州志》中兴宁寺位置
再向南而下即为院马路(地名),再下为二台子(地名),前方路己不通,荆棘布满旧路,据当地人介绍,前方接卡门子(石峡关),再到大路坪至关沟(有桥)口。
从院马路望闵家坡,山头正建设高压线
古道旧迹
一、地名出现时间:七盘岭、五盘岭最早出现在唐诗中。唐杜甫有诗:“五盘虽云险,山色佳有余。”岑参写有《早上五盘岭》,却在另一诗中有句“前日登七盘,旷然见三巴”;此外卢照邻、钱起、吴融的诗中也有描述。可知唐时己有七盘、五盘岭地名并存,很可能指同一山系的两个地方,只不过五盘岭在嘉陵江边,相比七盘岭处低一些罢了。
关沟小河边疑似上七盘岭的古道
嘉陵江边五盘岭
二、地名所代表的地点及用途:为出奇兵而使用。唐代以前甚至公元前316年前后,七盘岭附近应有小道,只不过鲜有行人,只是军事活动线路。到唐朝时,有名曰五盘岭,应该是七盘岭之一部分,位于嘉陵江边,吾以为称七盘岭者,当是位置高于五盘岭之故,“从山脚到山顶,道路需盘旋七次才能至巅”。唐朝时,钱起《七盘岭阻寇闻李端公先到南楚》,这说明唐朝时七盘岭已经是军事要道,但还不是官方认可的“关”,而嘉陵江边的五盘岭则是秦蜀商旅要道。
清黄鼎之画《七盘关》(田金提供)
三、唐朝时七盘岭已经是军事要道,但还不是官方认可的“关”。其主要原因可能一是路太险;二是匪多聚集于此;三是周围鲜有住户,作为驿站在安全、生活方面等不到保证。据分析,明朝出的《析津志》才有关于镇宁驿的记载,此驿应在今黄坝驿附近,至此时七盘关方遂有“关”的雏形。有记载云,在汉代已有关址在七盘岭鸡头岭,还值得商榷,人们往往将此七盘岭与褒河之七盘岭弄混,就是往来的文人墨客也分辩不清。到明代宁羌卫建成、后期宁羌州形成,至明朝黄坝驿成为重要驿站,七盘关之建立方成完善。根据清初的《陕境蜀道图》可知,那时的七盘关北部已有接官亭(今石峡关)、兴宁寺(今马路坪)等建筑,可能当时“湖广填四川”时,移民落户于七盘岭周边,形成小村落,政府才在七盘岭上建立有塘、汛等军事机构、设施,七盘关才形成。
《陕境蜀道图》中县城至兴宁寺路段
四、关沟口即是潜溪河和关沟小河的交汇处,亦是108国道,跨过关沟小河对面即广元市朝天区转斗乡范围,狭义的七盘关即设于此范围内。现在关沟南之七盘关旧址,应该是明朝时从七盘岭上兴宁寺附近迁移到此的,根据现七盘关旧址分析,它仅仅是明清时代的道路标志,七盘关的实际部分仍然在七盘岭上兴宁寺(今马路坪)附近。
现兴宁寺旧址远景
明洪武年间《重修七盘关碑》记载,汉初七盘岭宋时建有关帝庙、观音庙,明时建有文昌宫、娘娘庙,增设炮楼。是兵家用兵之地,设有关楼、关亭、马厩,未见碑文,不敢妄言,清时(1847年前后)的《增修广元道路碑记》却未见有“七盘”之源说。
清末七盘岭至石峡关图
据清光绪《宁羌州志道路》:“…又十里黄坝驿,又十五里接官亭,又五里七盘关交广元界,驿传通衢,西南门户。”再与《陕境蜀道图》比对,可知“接官亭”即石峡关(卡门子)。
民国时期石峡关(卡门子)与今石峡关(田金提供)
综上所述,目前标注的七盘关旧址明显太低,高度、险峻不及嘉陵江之五盘岭,《陕境蜀道图》所标七盘关也仅限一牌楼,真正的“关”必须附设营盘、塘汛、铺舍、兴站、马厩等,而七盘关的心脏和灵魂应在今红土沟上部兴宁寺附近。
END
扫码关注我们
编 辑|何 超
责 编|周建琴
审 核|王 岚
投稿邮箱|nqszban@163.com
往期回顾
七盘关、石峡关考察记
金牛道(宁强段)保护利用专题考察调研顺利开展
熠熠芳华
感谢您抽出
.
.
来阅读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