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强河街人

文摘   2024-09-04 10:33   陕西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宁强河街人

您正在阅读的是宁强记忆2024年第53期


宁强县河街,清末民初时期就是县城集市商贸区,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北与半边街隔河相望,一河两岸,铁索桥横跨连接南北,玉带河环绕,因河而生,依河而兴,繁华百年至今。

1965年6月9日,宁强县合作理发店、宁强合作食堂大门前(现位于宁强县城中心广场)理发店职工合影

1979年9月11日,宁强县合作理发店部分职工合影照片

老式理发椅

淳朴、善良、厚道、勤奋、吃苦耐劳的河街人


上世纪60年代,河街人多以做小生意压面(加工面条)、拉人力架子车运输,开醋坊,补鞋、做布鞋、鞋垫,干零活,从事缝纫、木工、理发、餐饮等行业谋生,兼做背沙、河石、砸碎石,为建筑工地提供石材,营生以家庭为单位,“粘火柴盒”给宁强火柴厂加工半成品火柴盒挣加工费,或砸核桃给外贸、供销单位加工核桃仁挣零用钱。

每逢周末到后河南山砍柴,往返50多里背柴解决自家的燃料所需。妇孺儿童到长沟山上搂松毛、青杠树叶,肩挑背扛用背篓背回家,甚至上街扫甘蔗皮晒干当燃料。养鸡养鸭、养猪,秋收到田间地头拣生产队收获后散落的苞谷、大豆、小豆补充每月供应25斤口粮之不足。河街共有八、九户拉人力架子车搞运输,养骡、马、驴,套在架子车上从事县城至黄坝驿、茅坪沟、铁锁关供销社分销店日用商品的运输,返城转运山货、生猪。运输业前辈王田生、陈汉元、张连生、易道仁、窦顺明、张开学、陈志安、徐清荣,他们多数凭力气拉人力架子车,运输兼装卸货物,重体力劳动,一干就是一辈子,养活一家人,真社会底层百姓苦力也。

 起凤路上多才俊,自古河街出匠人


河街人依仗着天时地利的商业街学手艺、手工业者甚多。

河街人聪明智慧,晚清之后,自然匠人辈出,随着时代应运而生。民国时期,以“剃头匠(理发)”出名,李长林、候兴华等人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剃脑壳(理发)”,人称李候“剃头匠”。同时代的杨天才、胡元富、宋清云、潘亚卫、王正友,亦是老宁强人熟悉的“剃头匠”,在河街理发谋生一辈子,父传其子,行走“江湖”,收徒传艺,“桃李满天下”,可谓新中国成立后宁强河街第一代理发宗师。

1953年全国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实行公私合营,随着成立了宁强县合作理发店(位于现县城广场),十多名理发匠共同到了理发店,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合作理发店日益壮大,理发人数剧增,理发师日夜繁忙,生意火爆,理发每人收费2角钱,使用锅炉烧水,热水管道直通水池,安装热水龙头,用热水调温洗发。河街出现了第二代理发师兰仲友、廖文华、李荣宝、杨素芳、吕秀清、赵贵荣。七十年代陕西八一铜矿聘请赵贵荣、胡永富为专职理发师,宁强县保惠火柴厂聘请廖文华为专职理发师,在厂内设工人理发室为其服务,享受正式职工待遇。李荣宝将理发手艺传其子老二李小平,现在县城北门开设“羌城理发店”,手艺出众。而他本人则改行在河街做烧腊肉生意,色佳味美,四溢飘香,形成了“河街李家烧腊肉”的老字号招牌。

第三代河街理发师宋连生,大名鼎鼎,其妻也是理发师。宋连生,生于1954年,现居住河街。1970年,宋连生进合作理发店当学徒,门内师从其父宋清云,三年学徒,每月工资18元。1972年到西安培训深造理发技术,1987年受县商业局委派到哈尔滨专学烫发新手艺,学成归来,名声大噪。1999年县城建设广场,拆迁合作理发店和合作食堂。夫妻俩人在县城北大街开个体理发店,宋连生得传“真经”,练就了一手好手艺,宁强人称其为“宁强理发大师”,可谓名副其实匠人也。由于技术高超,刮胡须用刀顺畅,理发型因人而异,得体自然。最早在宁强传授烫发技术,发型新颖时尚,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和欢迎。

河街第四代理发师李小平、王万强、胡玉珍、何新元、封彩林、何秀芳、李平。河街出了众多的理发师,他们虽然没有技术职称等级、荣誉证书,他们却把民间理发手艺传给下一代,遍及西安、汉中、外省市,让更多人记住乡愁——宁强河街一代理发人。

1979年8月15日,宁强县合作理发店师徒合影照片

1972年4月,宋连生在西安学习理发师徒合影照片

老式缝纫机

理发师宋连生近照

宁强河街的缝纫手艺也堪称一绝,非逊色于传统非遗文化美食的“王家核桃馍”、“王家麻辣鸡”和“根面角”。虽无文献记载,但在民间的传说源远流长。民国时期,河街的手工缝纫手艺日渐成熟,羌族刺绣、绣花羌服、羌族黑丝头巾、绣花手工鞋垫、灯芯绒千层底布鞋在集市屡见不鲜。“文革”初期,河街出现了有影响的何裁缝、邢裁缝、徐裁缝。宁强县合作缝纫社始建于河街,(位于现通往电影院的转角处),从早到晚几十台缝纫机轰鸣声飞扬,转个不停,赶上加工布料做服装,通宵达旦,灯火通明。徐裁缝和邢裁缝是亲戚,徐住街头,邢居街尾,俩人手艺旗鼓相当,人称河街“裁缝双雄”。
“文革”初期,从四川到宁强落户的何国苕开始从事裁缝行业,一直到九十年代,在此期间,何国苕不断地钻研缝纫技术,将自己的“新想法”融入到缝纫技术中去,上门加工做衣服的顾客络绎不绝。裁缝何清华由于耳朵聋,被人称之为“何聋子”。但是因手艺好,很多女性宁愿费口舌提嗓门也要找他做裙子,他做出来的裙子样式美观,大方得体,线条分明,深受顾客喜爱,引的不少人争相学习缝纫技术,在九十年代掀起了“缝纫”潮流。
只可惜,随着宁强各行各业的不断发展,手艺活逐渐成了最辛苦的行业,父欲传而子不学。徐裁缝其长子在陕西八一铜矿汽车队,次子在县人行工作已退休。邢裁缝的长子和次子亦不学裁缝技术。何裁缝长子曾任陕西八一铜矿医院院长,副矿长,次子供职于宁强县农行,后调往汉中,如今客座汉中市老年大学绘画美术教师。
如今河街旧貌换新颜,商铺林立,其地理位置依然是县城的商贸中心,是宁强人和旅游观光的游客每天必来的打卡之地。

河街现状

河街街口

声明: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扫码关注我们

   编   辑|何   超

   责   编|周建琴

   审   核|王   岚

      投稿邮箱|nqszban@163.com

往期回顾


从大安干溪沟走进宁强交通历史文化展室的指路碑


家谱究竟包含了哪些内容?(建议收藏 )


那些散落民间鲜为人知的蜀道




感谢您抽出

.

.

来阅读本文



宁强记忆
传播地方文化;聚焦党史、地方志动态;开展党史教育、志鉴服务;展示史志成果。
 最新文章